分享

《生命本质:人之为人的自然进化使命》

 心明斋 2017-06-24
《生命本质:人之为人的自然进化使命》自序

这是一篇“尝试跳出人的角度来思考生命本质”的哲学微著,全文2万余字,文字固然生涩难读,因为希望用有形之词描述无形概念,兴趣同好者应该是能读下去的。

那么,为何要尝试跳出人的角度来思考人的存在呢?先引用一个实验例子,有人将一只鸽子困在笼中,设置一个每隔20秒喂食一次的投食装置,鸽子刚开始很疑惑为何能得到食物,有那么几次,投食装置投食时鸽子正好在扇动翅膀,于是鸽子就认定了自己扇动翅膀就能获得食物。现在换位思考,若实验中的鸽子就是我们人类,情况将如何呢?也就是说,我们从自身角度出发认定的一些“真相”,可能远非真相,因为“自身本位”的思考模式,形成了多重障碍,屏蔽了我们看待问题的客观理性,我们只从自身角度出发,自然很大程度上只会看到“我们愿意看到的”,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如此“管中窥豹”,所获结果很可能与真相相距甚远,这也正是为何要“尝试跳出人的角度来思考人的存在,进入与别不同的思考维度“之必要性了。

若跳出了人的角度,将人置于整体自然存在的宏大框架中进行思考,会发现很多问题的观点会截然不同。例如,人的出现就不再是那么偶然幸运,而是自然存在在整体进化历程中必然催生的阶段产物,其身上背负着自然存在寄予的某种自然进化使命,我们的出现是“有目的”的。再如,人的长生宿愿乃至其他各种欲望,或许不再是“吃喝玩乐“的一己私欲那么简单,其后有着整个物种进化历程的原因,是物种存在策略的一种个体呈现,是自然存在整体进化历程中塑造的一种生物共性本能设计,此设计的存在正是为了完成自然进化使命。又如,人生的意义就不再局限于仅成为各种“人类社会的成功人士”,而在于如何为自然存在尽可能地开启各种微小“可能性“,在未来的整体进化进程中兑现价值。

读或不读,文章已然存在,不为传读,只为尝试开启一个微小“可能性”,略尽作为自然存在于人类时代的智慧载体个体责任罢了。它或许没用,或许只是暂时没用,管它呢!又或许有用呢!其为人类乃至自然存在开启的微小“可能性”,便已是它的应有价值了。我求学时,修得专业与此文无关,打小也不怎么看这方面的读物,闲暇时也不常琢磨这方面的问题,更不是从事与此相关的职业。要问为何有此想法,真不好作答。只能说,它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或许是与生俱来,或许是后天所获,或许是哪天截获了源于宇宙他处的电磁波也未可知,反正此想法就这样已然存在着。或许是对尼采先辈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三个哲学探询的尝试性回应吧。

作为怪诞消遣也好,奇思妙想也罢,若能触发读者的一点思考,以增加人类物种的可能性,就算不枉此番折腾成文。已然完成了宏大自然使命中的渺小个体生命之责任,也好无憾地游戏余生了。


—— 川神4.0(刘少川)著   2016年春
Email:aaronlewis@163.com
aaronlewis2016@yahoo.com
 
《智慧宣言:人之为人的自然进化使命》  观念概述

1、人容易跌入“人力所为即非自然”的“人本位”思维陷阱,对“人类正是现今地球这个自然存在中最大的客观组成之一”这一客观事实视若无睹。
2、人类的出现和成功,绝非偶然和幸运,人类及其身上承载的智慧是“自然存在”进化历程中的必然产物,人类只是智慧在漫长的进化大河中其中一个载体。即使没有“人类”,也会有其他”类人”载体出现,承载“类人智慧”这种自然存在进化阶段性必然产物。
3、“人类”这类载体的出现是必然的,是自然存在进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承载着自然进化的宏大使命,在万物法则下不断进化出更高量级的智慧及载体,并籍由这种更高量级智慧去理解不同等级自然存在的客观法则,最终在自然法则的引导下,反作用于自然存在,以实现自然存在的某些内在目的。
4、人类放弃发展”弱肉强食”的传统个体生物竞争方式,选择个体间利益的暂时性妥协而结盟,组成竞争力大增的整体参与物种竞争,成为当代地球的统治物种。这种通过压抑个体而增强群体,改变个体间关系而增强物种整体实力的表现,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存在策略体现。
5、“存在或许即合理,尤其是长久之存在”。这些看似奇怪的现象能够存在,肯定是最优地平衡了各方的要求,是当时的最优解,而看来奇怪,只是看的人恰好处在这种现象的利益对立面来观察而已。
6、一次次的生物大灭绝就是要将生物进化瓶颈打破,重新洗牌,推动生物不断克服生存困境,累积进化出新的“存在策略“,这种生存机制决定了生物不断积累形成更高量级的生存智慧。这正是自然存在所渴求得到的,是自然存在通过客观自然法则孕育生命的根本目的,是我们活着的真正原因和意义所在。
7、若说以往地球生物的进化都是在地球范围内的智慧进化,那么人类物种的出现,就是第一次展现出超出地球范围进而适应宇宙环境的更高量级智慧进化的可能。人类应重视自身背负的自然进化使命,否则可能使地球的智慧进化推倒重来,极大地浪费亿万年来地球生物智慧进化的原始积累。
8、自然存在选择人类,当然不会是只为了让人享乐,而是希望人能成为自然存在智慧进化传承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否则,自有其他符合要求的智慧载体取代人类,背负起自然进化使命,继续其智慧进化传承进程。
9、《智慧宣言》:以进化传承自然存在智慧为最根本目的,获取不断可积累的更高量级智慧,在充分保护进化方式多样性的前提下,尽其所能地探索智慧进化的各种可能性,并完成类人智慧载体到下一代更高等级智慧载体的更迭传承,这是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组成的一份子所肩负的固有自然进化使命,也应该是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及挣扎求存的意义所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进化使命!
10、保护进化过程中“方式多样性及其开启的可能性”,将会在基数上保证触发带偶然性的“认知突变”,从而在人类物种进化发展遭遇瓶颈困局时,出现可用的“认知突变”,推动人类乃至整个自然存在的智慧进化传承进入新的历程。
11、正是地球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各种适者生存的尝试,使进化过程充满了可能性,不断演化出可积累的更高量级存在策略,形成可积累的更高量级智慧,当累积到达一定程度后,就衍生出人类这种能够更高效、更大量级地进行此循环模式的智慧载体,甚至可能是首个跳出地球量级进行更大量级自然存在的智慧进化传承进程的物种。
12、人似乎有着根深蒂固的“长生”宿愿,这或许并非人性私欲,而是自然存在通过自然法则塑造的一种生物共性本能。只是人开始思考生命存在等哲学问题,往往会由于高智慧量级所带来的自主思考解放,而容易误认为追求个体延生也仅是自主的想法,这正是“人本位,而非自然本位”思想容易引发的错误。
13、繁衍既然是自然存在赋予的本能,那么个体延生应该也是,个体能活更久意味着成功繁衍的机率更大,所开启的“可能性”更多。个体延生是个体的“长生”追求,繁衍是物种的“长生”追求,归根到底都是想在生命过程中,进化出更高量级的生存策略,成就更高量级之智慧,并传承至下一代智慧载体以继续此进程。
14、载体相继消亡接力,智慧进化传承却生生不息,水滴量级、湖泊量级、河流量级、海洋量级、星球量级、星际量级、宇宙量级、宇宙间量级……的智慧,这正是自然存在所渴求得到的,也是它透过自然法则赋予生物以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15、自从人工智能AI概念诞生之初起,人类就未曾停止过对“人工智能终将超越并取代人类”的担忧。但这就像“鱼担心登上陆地的’鱼’终将超越并取代海里的鱼”一样,是个无法阻挡且不以参与者意志为转移的进化趋势,因为趋势主导者是”自然存在”而非参与者“人”和“鱼”。载体的更替只是形式上的问题,它并不能左右智慧量级由低到高进化的本质趋势。
16、智慧载体间的取代并不意味着消失,只代表着被取代的对象不再是智慧进化的主力载体而已。人类被更高量级智慧载体取代,仍可能会长久存在,甚至与新一代载体的共存下活得更久,犹如今日与人类共存的“鱼”。
17、人类虽不再作为智慧进化的主力载体,但在人类载体时代的智慧进化阶段成果,却已永久地植入到往后各量级的智慧体现特征中,这就是各过程载体的最终存在之呈现。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其实永不会消失,而是以一种智慧呈现的形式存在于继人后的各量级智慧载体之中。
18、地球人的智慧基因若是地球外生物与地球古猿结合而获得,可推想,智慧基因其实一直未停止过其在星际间进化传承的步伐,它通过智慧载体不择方式地从一个星球传至另一个星球,不断地融合、修改、适应、进化,籍由适者生存的循环历练,向着智慧进化传承的大方向进发。
19、猜想纵然怪诞,却值得深思。这无关立场,却关乎真相,自然存在的真相,它并不以人的喜好为转移,无论人类喜欢与否,我们不过是这个真相探寻过程中的一个实验分支,足够幸运的话也充其量是个对的实验分支而已,自然存在总会在其法则掌控下最终得到它所渴求的,也即所谓的真相,而无论这最终的真相是否能为人类观念所接受。
20、人造人、机器人、人工智能、克隆人、结合人……都只是一代载体而已,就像人类和鱼类,只要是符合自然存在所渴求的,它终将出现,并像人类一样成为真相探寻过程中的一个自然实验分支。自然存在所渴求的真相,操控自然法则所要塑造的,从地球历史来看并推及宇宙,正是“某物适应环境的存在策略”,也即“智慧”,不断形成的更高量级智慧。
21、我们的周围,“适应”无处不在,物的“适应”即是其存在策略的体现,也即其智慧的体现所在。而自然存在通过自然法则反复进行诞生、毁灭、重生的生存竞争循环,所要塑造的正是这种量级越来越高的存在策略智慧,人类无论是否能理解其目的所在,但作为自然存在组成的一份子,应要以进化传承智慧为使命,而非以从人类本位出发的其他范畴为使命,才可称得上是“顺应自然”,适应趋势,不至于让“人类物种”沦为一代失败的自然实验品。
22、为了修补动态演化的“法则呈现漏洞”,就必须有另外一套机制,通过不断催生更高量级智慧及其开启的“可能性”,去解决各量级自然存在具体现实呈现所面临的“存在困局”。以智慧进化传承所创造的无限可能性,来修补“自然存在的造物有限性”所带来的存在漏洞,这或许就是自然存在通过自然法则不断推动形成更高量级智慧的根本目的所在。
23、人除了是人类的一员,更是自然存在组成的一员,整体人类也是自然存在组成的一部分,这便是本书主张要回归的“自然本位”思想:把人置于自然存在整体组成一部分来思考和看待人。
24、每个人在其有限生命里,力求生活得与别不同,在物质上、在精神上,在工作中、在生活里,在专业上、在兴趣上,在自身中、在传承延续上等各方面,都力求实现更多“可能性”,力求触发“认知突变”,这将是个体对整体人类乃至整体自然存在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切,也正是“自然本位”下所践行的人生意义。
25、任何方面的事情,只要与别不同,便已开启了一个“可能性”,而某些“可能性”初时渺小且难以阐明意义,但却对未来有着关键影响,这已被人类厉史多次证实。正是普通大众创造的各种“可能性”,形成了整体人类的“认知突变”基数基础,催生出一定数量的“认知突变”,推动人类进化至“准星际量级智慧”,这一切都归功于每个人所创造的“与别不同”。
26、每一个携带“存在策略”的智慧载体,对整体自然存在来说,都是一个“变数”,代表着一种“可能性”。70亿人口代表着众多“可能性”,这就形成了智慧进化传承进程中的推动力基数保障机制,此机制正是自然存在塑造的生物“繁衍”本能。
27、繁衍本能在地球生物中随处可见,未达到自发思考量级智慧的生物机械式地执行着繁衍,达到自发思考量级智慧的人类,开始思考繁衍的意义何在,却容易迷失在狭隘的“人本位个体私欲“困惑中,而忽略这其实是自然存在在生物身上塑造的自然本能属性,是希望通过物种的“永生”,来持续推动智慧进化传承进程。
28、人类当然可以固步自封在地球上,通过限制性发展减缓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以延长物种存活时间。但这却似乎是个不可持续的“鸵鸟”策略,因为地球资源消耗再延缓也终有消耗完殆的一天,地球如此,太阳系如此,宇宙亦如此,当进化至宇宙量级智慧,出路就在于探索“是否存在宇宙外世界“或”重新再造宇宙的可能“等问题了。智慧的进化传承及智慧载体的更替,本来就是一个汲取及转化资源的过程,纵观地球上的各物种皆是如此,这已是整体自然存在透过自然法则所定,我们面临的选择只在于参与或被淘汰,其余的举动都可能是掩耳盗铃罢了。
29、广义上的繁衍是指智慧进化传承进程,生物肉体、机器、或二者结合体,都只是智慧的一代载体而已,其中承载的“存在策略(智慧)的进化“才是核心所在,“形式”应始终围绕着核心而改变。若新形式的智慧载体繁,能更好地推动智慧进化传承进程,那么即使我们再不愿意,也终将退出智慧进化传承主力地位,因为这符合了自然存在的大势所趋。我们可改变的是自身的观念,而非自然存在的趋势大道。
30、人类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欲望,这些欲望都基本受到大众价值观的质疑,尤其在纵欲过度之时,但若仔细观察,却会发现这些欲望有很多是与生俱来的,即所谓的“本能欲望”,起码其基础欲望是与生俱来,后天的生活经历只是让其有所放大而已。
31、我们如动物一样,都不会跳出自然存在所框定的圈圈而成为例外,这或许就是人的欲望与生俱来的原因,它是由自然存在透过自然法则千百万年来塑造的一整套生存策略机制,是一种物种生存策略,以保证我们竞争、存活、繁衍,以致不断催生出更高量级的智慧。
32、“懒惰”其后透露着进化历程中“节能”的影子;“贪欲”背后潜藏着“竞争、生存、储备”的缩影;“色欲”如影随形地保障着物种的繁衍延续;“无尽的欲望”不断推动人类进行着“不满足-奋斗-进步-收获-满足-习以为常-再次不满足-再奋斗……”这样一个生存竞争循环,进而推动智慧载体物种的进化及智慧进化传承的进程。
33、抑制欲望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个体利益妥协以换取整体竞争力增强”的群体性生存策略。个体通过限制欲望,来表明其不会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利益而侵犯他人,从而能与其他限欲个体实现结盟,于是人类便能以一个实力强悍的整体登上地球物种生存竞争舞台的顶峰。
34、抑制欲望其实是人类的一种个体基础契约,愿意承认此契约的个体才能得到群体的接纳,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最广为人接受的契约条文便成为了“道德标准”,善于限欲的人遵循道德而广为他人接受,不善限欲的人破坏道德而遭人厌恶,这大概就是大众价值观普遍质疑和排斥人的本能欲望的原因,因为其诞生的基础恰恰就是“个体限欲”。
35、人的本能欲望并非是自甘堕落的一己私欲,其形成背后有着整个人类物种进化历程的主因,是自然存在在人类身上塑造的物种存在策略的个体呈现。而人类个体为了首先能在人类社会里生存进而面对自然,就必须接受以“限制欲望”为基础的大众价值观,压抑个体的欲望利益以换取个体间结盟,组成竞争力强悍的群体进行生存竞争,最终获取比个体形式进行生存竞争时更多的个人欲望利益。但值得注意的是,又有多少“对自然存在洞悉的真知灼见”湮没在了人类社会的内部竞争中,在人类社会生存的严峻性,或许已开始拖慢整体自然存在的整体智慧进化传承进程。
36、人固然可以选择清心寡欲,这或许对个人的心境大有助益,让人活得舒服,但这其实又是从“人本位”的角度出发考虑的。若以“自然本位”的角度出发,清心寡欲的人就几乎等同一个无意义的自然因子,因其几乎不再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为自然存在开启各种“可能性”,但他又并未死亡,其“吃喝拉撒”的最基本生存欲望还得满足,还得汲取自然的资源供给自身,那么这样的“只汲取而不产出”的自然因子,对自然存在而言,不正是沦为了“自然的废物”么?为了一己舒服,而罔顾自然整体之需,这难道不是悖逆自然之道么?


《智慧宣言:人之为人的自然进化使命》  正文

人类长久以来一直对自身物种的出现和成功繁衍抱有强烈的侥幸感。认为人类有今天的局面,是如此地幸运。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距离,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距离,地球的铁镍地核,地球的大气组成,陨石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等种种,只要其中有一项与目前现实的情况有些不同,都似乎足以将当代人类从地球历史中抹去。我们不是从未出现,便是已经死去。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距离太近,情况就会变得比较像金星,气候温度过高,甚至会连大气层都蒸发殆尽;距离太远,就会比较像火星,气候温度又会过低,水无法以液态形式在地表存在。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距离,若比现在大,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就比现在小,海洋潮汐、洋流走向、大气分布……都将有所不同,反之亦然。即便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距离及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距离都没有问题,地球的气候环境和现在大致一样,但只要地球地核不是以金属元素作为主要组成,那么地球便没有磁场的保护。每次太阳风暴的吹袭,都会是对地球生物及大气层的一次毁灭性性破坏。地球大气大约由78%的氮、21%的氧组成,若大气组成成分不同,甚或是组成成分的比例不同,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地球生物组成,又或者不出现生物。若在恐龙物种统治地球的侏罗纪时期,不是发生了生物灭绝级别的陨石撞击,导致恐龙物种的最终灭绝,哺乳类将难以发展壮大,人类的出现并登顶也会是一个问号。

这些都似乎在指向一个结论:当今人类物种的出现和成功繁衍,是一个极其幸运且不可复制的极小概率事件。其幸运程度足以让人类自身质疑其自然发生的可能性,让人有一种强烈的“被安排”感觉,以致于某些人只能以“神造人”的思想来理解人类物种的出现和成功。

人类物种的出现和成功确实存在诸多历史偶然性,历史进程中的某个变量的改变,都会改变人类在地球上所呈现的现今局面。只要过去有那么一点点的不一样,现在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点无可非议。

然而,正是这点偶然性,使人感觉自己的出现是如此侥幸,相信自己是何等特别,是有别于地球其他物种的”万物之灵”,形成了“人力所为即非自然”的“人本位”思想。也正是这“人本位”思维陷阱制约了人类认知的发展,屏蔽了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问题时的客观理性,使人对“人类正是现今地球这个自然存在中最大的客观组成之一”这一客观事实视若无睹。[1]

在我看来,人类的出现和成功,绝非偶然和幸运,人类的出现甚至是“自然存在”进化历程中的必然产物。更贴切地说,人类身上承载的智慧是“自然存在”进化历程中的必然产物,而人类只是这种智慧在漫长的进化大河中其中一环的其中一个载体。即使没有“人类”这个载体,也会有”类人”的其他载体出现,以承载“类人智慧”这种自然存在进化历程中的阶段性必然产物。[2]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这类载体的出现是必然的,是自然存在进化过程进展到目前这一阶段必然要催生的产物,它承载着自然进化的宏大使命,在自然存在的万物法则下不断进化催生出更高量级的智慧和其载体,并籍由这种不断进化更迭的更高量级智慧去获取和理解不同等级自然存在的客观法则,最终在自然存在法则的引导下,借由智慧及其载体之手,反作用于自然存在,以实现自然存在的某些内在目的。[3]

这并非幻想臆测,我们可以先从地球这个相对独立的”行星级别自然存在”来展开观察和思考。

首先,回顾一下地球的生物进化历程。地球约在46亿年前形成,在地球地表环境稳定下来后,无机物开始聚合,逐渐出现了氨基酸、核苷酸、单糖、脂肪酸等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进一步聚合,演化出生物大分子,进而出现多分子结构的单细胞原始生物。自此拉开了地球智慧生物的竞争进化演变序幕。

地球上主要有三条生物进化路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微生物路径,由最初的单细胞原始生物,进化出细菌、病毒等分支,持续演化至今。植物路径,由最初的单细胞原始生物,进化成苔藓类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同时在进化之初,植物路径还分化出一支与植物较为相近的真菌类生物。动物路径,由最初的单细胞原始生物,进化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其中软体动物分支继续演化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形成现今数量繁多的昆虫。再往后出现了鱼类,由于海洋生存环境的变坏,使部分海生生物陆续登上陆地以保生存,从而形成了两栖类动物,开始了陆生生物的演化。继而分化出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多种陆生生物分支。而正是在哺乳类生物分支中,最终出现了人类这种高等智慧物种。

地球的生物进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大概曾出现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约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当时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冰川锁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其原因推测也是由于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致使被称为“鱼类时代”的泥盆纪大面积海洋生物灭绝。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造成地球上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造成这次生物灭绝的原因推测众多,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陨石撞击、传染病泛滥等都在推测之列。这次生物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使地球生物进化从古生代进入到中生代历程。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约有76%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灭绝。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又称恐龙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导致约80%的物种灭绝,而且终结了延续14000万年的恐龙时代。而这次灭绝的原因更多被认为是小彗星撞击地球。

从以上不断出现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可看出,地球的生物历尽艰辛,繁衍至今,从三条生物进化路径来看,都不难发现,生物进化都是在地球这个”自然存在”的客观自然法则掌控下,即俗称的生存环境下,竞争进化,淘汰不适应环境的部分,保留适应环境的部分,由不适应到适应,以适应环境为目的地改变自身生理结构或生存协作关系,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而这种适应环境的进化本身,就是”存在策略”,也就是“智慧”!

是的,进化本身就是智慧。

感冒病菌寄生在人体,并通过刺激人体打喷嚏,以达到病菌传播感染至其他宿主的目的,是一种智慧体现。

虫草真菌孢子,通过感染,寄生在蝙蝠蛾幼虫体内,吸收小虫体内营养,萌发菌丝,最终长成小草,是一种智慧体现。

植物通过开花,分泌花蜜,吸引昆虫采食,以帮助植物进行授粉实现繁衍,是一种智慧体现。

切叶蚁通过收集草叶,在巢穴里培养真菌,以供蚁群食用,并通过个体明确分工而组成群体性协作的社群,增强物种的整体生存繁衍竞争力,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海豚以发送超声波的方式进行个体沟通、寻找猎物,并通过群体协作的方式围捕狩猎,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当代人类放弃发展”弱肉强食”的传统个体生物竞争方式,选择个体间利益的暂时性相互妥协,使个体间结盟有了互信基础而不断组成竞争性部落群体,以群体社会的形式作为一个整体呈现来参与物种竞争,从而使人类物种整体竞争力大增,从物种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地球的统治物种。这种通过压抑个体而增强群体,改变个体间关系而增强物种整体实力的表现,也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存在策略体现。[4]

人类这个物种例子非常值得展开详细探讨。

对比一下当代人类和其他动物,会有有趣的发现。第一,就个体而言,人类难以在竞争中优胜于其他很多物种,如狮子、老虎。第二,在现今所有地球物种中,似乎只有人类发展出高等程度的道德、礼仪、哲学、文化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并以此作为自身种族的宝贵财富。这使得人类在其他物种面前,确实显得非常特别。众所周知,动物间的捕食素以高效率、低成本为佳,能抢就不去猎,能诈就不去抢,这样才能付出最少体力以获取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体生存机率。狮子通过“遵循仁义道德“来获得生存,是难以想象的。既然精神层面的东西无法让其他物种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那处于物种统治地位的人类又为何视之如瑰宝呢?难道这只是人类养尊处优后的一种奢侈消闲而已?

有些时候,表面看似不合理的现象,我们应该暂时放下质疑现象成因的偏见,而去选择肯定现象本身,毕竟“存在或许即合理,尤其是长久之存在”。这些看似奇怪的现象能够存在,肯定是最优地平衡了各方的要求,是当时的最优解,而看来奇怪,只是看的人恰好处在这种现象的利益对立面来观察而已。[5]

依据以上逻辑,当代人类既然视精神层次的东西为瑰宝,且又处于当代物种竞争统治地位,两者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即使这种关系并非显而易见。

其中一个猜想是这样的:在人猿进化为智人的时期,由于人猿也刚由猿进化过来不久,此时大部分的人猿部落保有更多动物性特点,更倾向使用直接掠夺、杀戮等彰显个体力量的血腥暴力野蛮方式来进行生存竞争。但久而久之,出现了一些比较偏向注重精神层面东西的部落,他们发现通过压抑个体暴力而实现个体间结盟,并加强成员间的精神交流,相对于单纯发展个体赤裸裸的暴力,更能使他们在部落生存竞争中获得整体优势。他们在个体绝对力量上未必很强,但由于部落内部成员十分注重道德、礼仪、哲学、文化等精神层面的交流,致使他们在整体力量呈现上有意想不到的优势外溢,精神层面的东西加强了这种部落的整体实力,使他们在人类部落祖先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渐战胜其他“唯力量论“竞争者,繁衍延续至今,形成了当代人类。这就能解释当代人类为何基因里保有珍视道德、礼仪、哲学、文化等精神层面东西的因子了,因为我们都是来源于这种通过重视精神交流而最终获得竞争胜利的人类祖先部落。而那些保有更多动物性更贴近古猿更倾向个体兽性力量的部落反而在后期生存竞争中落败,使本来处于强势地位的人类兽性力量基因逐渐在生存竞争遗传中归于弱势,让位给注重精神层面的基因。越来越多的人类后代拥有注重精神层面基因,并通过部落的庇护幸存下来,使此基因成为强势主流基因遗传至今。这或许就是为何大部分当代人类更愿意接受道德、礼仪、哲学、文化等精神层面东西,而非暴力、弱肉强食等动物兽性力量,以“爱”而非“恶”作为普世价值观组成部分的原因。

以“恶”竞争,虽然个体生存成本更低,更有利于个体生存,但以“爱”竞争,却更能使整个物种受益,获得整体优势外溢,取得物种统治地位,反过来又使其中的个体获得比以“恶“竞争时更多的个体利益。精神层面的交流有利于人类以整体形式进行竞争生存,动物兽性的力量只有利于人类以个体形式进行竞争生存。人类物种,为了获取整体竞争优势,有选择性地削弱抑制个体竞争优势,以个体的妥协换取整体的得益,以个体力量倒退换取群体力量加溢,以退为进,与微生物、植物、昆虫相比,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具智慧体现的物种进化方式。

可见,地球上各种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在不断地适应所处的环境,适应环境的生物幸存,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消亡,而幸存的生物的各种生存技巧就是智慧本身的体现。在地球上,随便抽离划定一片区域,小至一滴水,大至一片森林,都能发现其中的生态系统,大小各式生物都有着各自的“存在策略“而存活在其中,每一种生物身上都能看到生存竞争所磨砺形成的智慧积累。

地球上的生命从诞生一刻起,就不断受到生存的磨砺,从未停歇,一次次的生物大灭绝就是要将生物进化瓶颈不断打破,重新洗牌,推动生物不断克服生存困境,进化生存技巧,积累进化出新的“存在策略“,这种生存机制决定了其中生物不断积累形成更高量级的生存智慧。所以说,自然存在对所处其中的生物进行着经年累月的生存考验,锤炼的正是生物体身上不断积累的生存智慧。反过来说,“不断积累的生存智慧”正是自然存在所渴求得到的,是自然存在通过客观自然法则孕育生命的根本目的,是我们活着的真正原因和意义所在。[6]

这正是本书要提出的观点,既然自然存在透过自然法则在生物身上所要锤炼的就是不断进化的更高量级智慧,那么进化得到“更高量级智慧”就应该是一切生命的进化使命,而人之所以为人,是背负着自然存在寄予的自然进化使命的,进化并获取不断可积累的更高量级智慧,正是目前处在物种统治地位的人类承前启后所要背负起的自然进化使命。

这或许就是我们不断探寻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何是我?”……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最终答案。

纵观地球生物史,最早几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主要是海陆变迁和气候改变,恐龙被认为更有可能是灭绝于陨石大撞击。试想,如若早期海生生物在陆地上也能存活,那么它们就不会由于海陆变迁而灭绝,于是后来真的进化出能同时在海洋和陆地生存的两栖类生物;如若生物能在地下生活,那么它们在气候剧变的时期便能更易存活下来,于是后来便出现了地下生物;如若恐龙能进行星际移民,或许恐龙便能在陨石撞击中存活下来;而人类物种,确实是初步具有了星际移民的希望。若说以往地球生物的进化都是在地球范围内的智慧进化,那么人类物种的出现,就是第一次展现出超出地球范围进而适应宇宙环境的更高量级智慧进化的可能。[7]以往地球生物的进化都离不开地球,地球的毁灭将立刻终止其智慧进化传承进程,而人却出现了离开地球而继续智慧进化传承进程的可能。这不是偶然侥幸出现的,而是历经了大量的地球其他生物进化积累才得以实现的,智慧进化才出现了跳出地球量级进行星际间量级甚至宇宙间量级(如真存在多重宇宙)进化的可能。那么人类更应重视自身背负的自然进化使命,稍有不慎,很可能便将地球的智慧进化推倒重来,极大地浪费亿万年来地球生物智慧进化的原始积累。[7]

在目前这个时间节点,人类若遭遇一场类似恐龙时期的陨石撞击灾难,而又无应对之策,那么结果便是直接让地球智慧进化进程倒退数百万年。当灾难发生时,统治物种的智慧进化还处于并不能理解灾难而只可听天由命的阶段,那不是过错,如恐龙;但当灾难发生时,统治物种不但能够理解灾难本身并有很大希望通过努力采取应对方法,但却由于重视程度不足、种群内斗、物种进化方向迷惘等自身问题的困扰而遭遇种群灭绝,致使数百万年的生物智慧积累付诸流水,那就不折不扣是这代统治物种的全部责任了,这将会是人类不可承受之殇!

地球这个自然存在,既然选择了人类作为统治物种而成为当代高等智慧的载体,那么自然存在的智慧进化传承使命,就是人类责无旁贷的事情。人类的享乐、堕落、腐朽、内斗……仅仅是“智慧进化传承“这条任务主线外的一些表象,是人类这代智慧载体附有的内在特点表现而已,而本质在于智慧的进化与传承。自然存在选择人类,当然不会是只为了让人享乐,而是希望人能成为自然存在智慧进化传承进程中重要的一环,若人类未能看清这点,等待我们的只能是物种淘汰,自有其他符合要求的智慧载体取代人类,背负起自然进化使命,以继续其智慧进化传承进程。[8]人类只有牢牢抓住“进化传承更高量级自然存在智慧”这条主线,才能最大程度地延长其作为智慧载体而存在的时间,并最大程度地在往后的各量级自然存在智慧表征中留下人类时代的烙印。

至此,作为自然存在人类时代的一个个体,有责任提出“智慧宣言”。

《智慧宣言》:以进化传承自然存在智慧为最根本目的,获取不断可积累的更高量级智慧,在充分保护进化方式多样性的前提下,尽其所能地探索智慧进化的各种可能性,并完成类人智慧载体到下一代更高等级智慧载体的更迭传承,这是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组成的一份子所肩负的固有自然进化使命,也应该是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及挣扎求存的意义所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进化使命![9]




附章一:进化方式多样性及其开启的“可能性“对智慧进化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在人类进化历程中,方式多样性及其开启的“可能性“如何发挥进化推动作用。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古代道人为追求“长生不老”,炼丹时无意发现的混合物配方。在中国古代的很长时间里,火药并无重要地位,主要用于制作烟花爆竹。在当时看来,火药对于古代社会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烟花则是节日活动的助兴之物而已。但若现在回看,特别把火药置于世界历史中回看,火药的地位举足轻重,直接促使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跨入到热兵器时代。有研究还指出,现代的火箭的原理雏形正是源于中国古代的火箭筒烟花。当年的无意发明,助兴玩物,后来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其发现过程充满了偶然性。1927年,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在做完实验后,将未清洗的细菌培养基摞在一旁便去度假了。放假回来,发现其中一个密封不好的培养基出现了“溶菌”现象,而正是落入培养基中的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对其中的葡萄球细菌产生了溶菌作用,自此人类便发现了青霉素。后来有人专门总结过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偶然因素。第一,要有青霉菌孢子刚好落入密封不严的细菌培养基器皿中。第二,弗莱明并未将培养基一直放在37度的温箱里,否则葡萄球菌过量繁殖,跌落的青霉菌孢子也会无法立足发育。弗莱明将培养基从温室中取出后并没清洗,且放在了室内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第三,当时英国的气温恰好有十来天十分清凉,有利于青霉菌的生长成熟,产生青霉素,同时又在这清凉的十多天过去后气温明显升高,又有利于葡萄球菌的繁殖,最终才出现了青霉素对葡萄球菌的“溶菌”现象。偶然情况下发现的青霉素,却在往后的历史中为人类开拓了一条从未有过的与微生物生存竞争的全新途径,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整体的存活率,在人类进化史上留下了无可替代的印记。

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塞利斯发现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细小物体,这是关于“电现象”的早期记载。往后,电学实验主要被用于魔术表演。荷兰的穆欣布罗克发现电可以被保存在一个玻璃瓶内,由此产生了电学史上第一个存储电荷的容器-莱顿瓶。后来莱顿瓶被传播到美国富兰克林手上,促成了那场著名的费城电实验,富兰克林用风筝将雷电从天空引到地上并储存在莱特瓶中。自此,人类开始了对电的各种实验研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电气时代。从无足轻重的电实验魔术表演,到举足轻重的电气时代,电演绎了“多样性及其开启的可能性“对人类历史推动的一个典型例子。

人类历史上还有许多如上的例子,刚开始被认为是偶然的不经意发明,但随着历史的推演,这些发现和发明都对人类的发展进化产生了极为强大的推动,形成了无可替代的历史影响。这些例子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出现都带有较大偶然性,是随机而不受人类主观控制的,但最终又对全人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里称之为“认知突变”。认知突变对人类进化推动十分重要,但其发生又不是主观可控,那么人类又将如何保证认知突变的相继发生及发生速率呢?答案就是:保护“方式多样性及其开启的可能性”!

保护进化过程中“方式多样性及其开启的可能性”,促使百花齐放,各尽所能,将会在基数上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触发带强烈偶然性的“认知突变”,以促成量变至质变的过程,从而在人类物种进化发展遭遇瓶颈困局时,出现可用的“认知突变”,推动人类乃至整个自然存在的智慧进化传承进入新的历程。[10]

试想,若鱼类不曾尝试离开海洋登上陆地生活;若古猿不曾尝试从树上下来到平原生活从而解放双手;若猿人不曾尝试压抑个体动物性而结盟组成部落以生存;若猿人不曾尝试用火烹食,制造工具;若远古人类不曾尝试农耕畜牧;若古人不曾在炼丹时发现火药配方;若人类不曾观察电并加以研究应用;若人类不曾发现青霉素并进而研究微生物;若伽利略不曾为了离远观察港口商船的载货情况而研制高倍望远镜,继而开启人类对宇宙的观测时代;若人类不曾……那么,我们就可能还是一只猴子、一条鱼而已,而不会是一个有机会突破地球量级生存的物种。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打破旧有思维的有效“认知突变”,若不是有良好的“方式多样性及其开启的可能性”保护,促使有足够基数的“认知突变”出现,又怎可祈求每每遇到进化困境时都能出现有效“认知突变”以破局?

正是地球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各种适者生存的尝试,百花齐放,使进化过程充满了可能性,才不断演化出可积累的更高等级存在策略,形成可积累的更高量级智慧(注:存在策略即是智慧),当累积到达一定程度后,就衍生出人类这种能够更高效、更大量级地进行此循环模式的智慧载体,甚至可能是首个跳出地球量级进行更大量级自然存在的智慧进化传承进程,而有别于地球其他物种的智慧载体。[11]此等从地球量级到星际量级的智慧进化传承转折关键时期,人类背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跨越成功即开创了自然存在智慧进化传承的新纪元,跨越失败即导致智慧进化传承滞留在地球量级,如不幸再次发生地球生物大灭绝,甚至会倒退到未出现可能跳出地球量级的智慧载体之前的任何阶段,智慧进化累积再次推到重来。当前时刻,人类更要注重保护“方式多样性及其开启的可能性”,才能在众多可能性所催生的认知突变的帮助下,度过每次生存危机,让自然存在的智慧进化传承在自身载体上更好地进行,并传承至下一代智慧载体,以帮助自然存在获取其渴求的智慧,完成作为自然存在组成一环所肩负的自然进化使命。这个自然使命,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是自然存在透过自然法则掌控的,人类作为过程中的一代智慧载体,若未能认清其背负使命所在,只会在盲目享乐数年后遭淘汰,自然存在会另择符合要求的智慧载体登上历史舞台,继续展开智慧进化传承进程。

这里套用并修改一句话:我们可以立场不同,但我誓死捍卫你的进化方式及所开启的可能性!这应该成为保护“进化方式多样性及其开启的可能性”的应有态度。



附章二:继人类后下一任智慧载体的猜想

猜想一:人类在不久的将来,开始大面积采用金属、碳纤维等人造工程材料部件更换替代人体损坏器官,并逐渐研究出使用寿命、兼用性,甚至性能上全面超越人类身体生物器官的人造部件。除了大脑,人体上任何器官都能用人造部件代替,或者说人脑可移植到不同的由人造部件组成的身体,一直存活直至大脑自然死亡。此时,人类解除了因除大脑外的身体其他器官衰竭而导致人整体死亡的威胁,最大程度地延长了个体大脑的存世时间,增加个体大脑在知识、经验、认知、应用等各方面的积累,直接增加个体大脑触发“认知突变”的机率,推动自然存在智慧进化传承进入新历程,而这种人类大脑与人造身体的结合体正是继人类后的下一代智慧载体。

猜想二:人类在不久的将来,放开了世俗、人伦、宗教等禁忌,开始大量使用干细胞再造技术、克隆技术、基因改造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来修复改造人体,进化出继人后的下一代智慧载体。这时,人类可以轻易地更换人体损坏的器官,甚至拥有像鳄鱼般不受细菌感染伤口的基因,像植物般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基因,像乌龟般长久的寿命。但这已非我们观念中的人类,它已是继人后的下一代智慧载体,但它又确实源于人类,且在它们的观念中,它们一直都是“人类”,就好像我们已非远古时时代的“智人”,但我们也一直坚称我们是他们的后代,即便是我们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包含着“人工零件”。所以说,“人类”其实是一个极其广泛的动态指称而已。

看到这里,你是否已发现,无论猜想一还是猜想二,实质上都绕不开人类的一个宿愿:长生!

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似乎有着追求“长生”的愿望。古代如此,现代如此,王侯将相如此,普通人更是如此。如此根深蒂固植根于人类灵魂深处的宿愿,不会只是人类的一种私欲而已!长生并非人性私欲,而是自然存在通过自然法则塑造的一种生物共性本能。[12]仔细想想,周遭的所有生物都有着追求“长生”的本能欲望,而个体延生和物种繁衍,就是追求“长生”的两种具体体现。

个体延生,最容易被误认为是个体贪图享乐的追求,但其实个体延生的追求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且智慧量级较低的生物也是如此,“蝼蚁尚且偷生”不正是描述这种情况吗?可见,正是自然法则千百年来的掌控锤炼,使得生物生来就自发追求个体延生。只是到了高智慧量级的生物这里,如人,开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我是谁、来自哪里、将去往何处“等哲学问题,往往会由于高智慧量级所带来的自主思考解放,而很容易误认为追求个体延生也仅是自主的想法。[12]其实和低智慧量级生物一样,高智慧量级的生物的个体延生追求也是自然存在透过自然法则在千百万年生存进化竞争中形成的生物自然宿愿。所以说,人追求长生,其实是自然使然,是自然法则在漫长的进化中对人形成的生物自发宿愿,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基因里的东西,而自主思考的能力让我们误以为追求长生是人类的个体私欲,蒙蔽了我们双眼,这正是“人本位,而非自然本位”思想容易引发的错误。[12]人不过是自然组成的一份子,背负自然存在赋予的一系列进化使命,仅此而已,我们既不特别,也并非“神”,能以此角度去看待世间万物,很多困惑便迎刃而解,很多现象便顺理成章了。

那么,为何自然存在要让生物追求个体延生呢? “繁衍既然是自然存在赋予生物的个体本能”,这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个体延生应当也是自然存在赋予生物个体的一种有利于物种整体繁衍的自然本能”。个体延生即意味着个体能活更久,那么其成功交配繁衍的机率更高,整体上有利于物种的繁衍,是繁衍本能的一种本能补充。同时,在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也更有可能产生生物突变和认知突变,为物种延续开启更多的“可能性”。个体延生是个体的“长生”追求,繁衍是物种的“长生”追求,无论是哪个层面的“长生”追求,归根到底都是想在生命过程中,进化出更高量级的生存策略,成就更高量级之智慧,并传承至下一代智慧载体以继续此智慧进化传承进程。[13]

载体相继消亡接力,智慧进化传承却生生不息,水滴量级、湖泊量级、河流量级、海洋量级、星球量级、星际量级、宇宙量级、宇宙间量级……的智慧,这正是自然存在所渴求得到的,也是它透过自然法则赋予生物以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所在。[14]

猜想三:在不久的将来,在人类时代产生的人工智能AI,在“奇点”后全面超过人类智能的发展,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下,纯粹的人类智能被取代,留下的则是源于人类智能并带有强大人类智能烙印的人工智能AI,由机器、生物与机器混合体等继人后下一代智慧载体承载,并继续自然存在智慧进化传承的进程。

自从人工智能AI概念诞生之初起,人类就未曾停止过对“人工智能终将超越并取代人类”的担忧。但这就像“鱼担心登上陆地的’鱼’终将超越并取代海里的鱼”一样,是个无法阻挡且不以参与者意志为转移的进化趋势,因为趋势主导者是”自然存在”而非参与者“人”和“鱼”。只要智慧在“陆地上的鱼”和“人工智能载体”上,能够得到进化并形成更高量级的智慧,即使载体在过程中施加阻力,“陆地上的鱼超越海里的鱼”、“人工智能载体超越人类”都只会是时间和形式上的问题,它终究还是会出现的。载体的更替只是形式上的问题,它并不能左右智慧量级由低到高进化的本质趋势。[15]

但若真有“人工智能超越并取代人类大脑智能”那样一天的出现,人类其实应该庆祝而非担忧。这代表了人类作为本代自然存在智慧载体,出色地完成了自然存在赋予的进化使命,不但使智慧进化到了一个更高量级,更是找到了下一任载体承接这一更高量级的智慧。智慧载体间的取代,并不意味着消失,只代表着被取代的对象不再是智慧进化的主力载体而已。例如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大脑智能后,人类作为较低量级的智慧载体,并不就意味着消失,只是不再作为智慧进化的主力载体而已,但它仍有可能会长久存在,甚至与新一代载体的共存下活得更久,犹如今日与人类共存的“鱼”。[16]

人类虽不再作为智慧进化的主力载体,但在人类载体时代的智慧进化阶段成果,却已永久地植入到往后各量级的智慧体现特征中,这就是各过程载体的最终存在之呈现。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其实永不会消失,而是以一种智慧呈现的形式存在于继人后的各量级智慧载体之中。[17]

这样看来,当前人类对于“被人工智能超越并取代”的担忧,实属杞人忧天而已。

猜想四:地球由于某些原因被毁灭,人类在太空中免力生存并竭力寻找类地星球。在生存资源即将耗尽前,人类终于到达了目标类地星球,但却在登陆后,发现人类个体大规模死亡,并不能如愿地在类地星球上存活。原因很简单,每个星球上的生物都是在此星球环境下历经千百万年生存竞争适应存活进化而来,它们不但精准适应星球上的自然环境组成,而且还精确适应星球上的生物环境总组成。也就是说,类地星球虽然类地,但其自然环境和生物环境难以与地球高度相似,不是在此星球上经过千百万年生存竞争而形成的生物身体,难以在中途突然插入此星球的生物行列而存活,因此人类在登陆类地星球后大量死亡。在种族将灭绝之际,最后的人类智者选择了唯一能留下人类印记的道路,尝试与星球上的本土物种结合,使结合诞生的“后代”拥有在星球上存活的肉身基础,并保有部分人类生物智慧基因,能够在多年进化繁衍后,有机会理解人类时代留下的文明讯息。这种“后代”便是继人后的下一代智慧载体,继承了部分人类智慧基因,继续自然存在在宇宙中的智慧进化传承历程。又或许,地球人的智慧基因正是如上这般地传承自地球外生物,地球外生物与当时地球上的古猿结合诞生了后来的猿人,上面的故事正是我们的故事,从而开启了智慧载体的人类时代。若果真如此,可推想,智慧基因其实一直未停止过其在星际间进化传承的步伐,它通过智慧载体不择方式地从一个星球传至另一个星球,不断地融合、修改、适应、进化,籍由适者生存的循环历练,一刻不停地向着智慧进化传承的大方向进发。[18]

以上几种猜想纵然怪诞,却并非荒谬;纵然不遵传统、离经叛道,但却值得思考探讨。这无关立场,却关乎真相,自然存在的真相,它并不以人的喜好为转移,无论人类喜欢与否,我们不过是这个真相探寻过程中的一个实验分支,足够幸运的话也充其量是个对的实验分支而已,自然存在总会在其法则掌控下最终得到它所渴求的,也即所谓的真相,而无论这最终的真相是否能为人类观念所接受。[19]

人造人也好,机器人也罢,甚或人工智能、克隆人、结合人……都只是一代载体而已,就像我们人类,就像鱼类,只要是符合自然存在所渴求的,它终将出现,并像人类一样成为真相探寻过程中的一个实验分支。这些初具高等智慧的实验品,如能运用好其智慧,认清自身定位,发现并帮助自然存在探寻其所渴求的真相,就必然能成为真相探寻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代成功实验分支,否则就只是一个走入死胡同没有未来的淘汰分支。而自然存在所渴求的真相,操控自然法则所要塑造的,从地球历史来看并推及宇宙,正是“某物适应环境的存在策略”,也即“智慧”,不断形成的更高量级智慧。[20]

放眼我们周围,“适应”无处不在,细菌病毒适应抗生素,植物适应虫害,蒙哥适应老鹰,人类适应病菌……物的“适应”即是其存在策略的体现,也即其智慧的体现所在。而自然存在通过自然法则反复进行诞生、毁灭、重生的生存竞争循环,所要塑造的不正是这种量级越来越高的存在策略吗?不正是越来越高量级的智慧吗?(注:人类处于准星际量级,其他地球生物处于地球星球量级)[21]

既然自然存在所渴求的真相是“更高量级的智慧”,人类无论是否能理解其目的所在,但作为自然存在组成的一份子,作为智慧进化传承的过程载体,也应要以进化传承智慧为使命,而非以从人类本位出发的其他范畴为使命,才可称得上是“顺应自然”,适应趋势,才不至于让“人类物种”沦为一代失败的自然实验品。[21]



附章三:自然存在推动智慧进化传承的目的猜想

首先,来看一段纪录片《生命的奇迹》中的描述(以下引用自纪录片《生命的奇迹》):

在纳米比亚的科尔芝斯科普,随着时光流逝,房屋荒废坍塌,渐渐被沙尘掩盖。这一幕在宇宙中随处可见。事物趋向从有序变得无序,它们不会越来越新,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时间之箭告诉我们,事物最终会变得无序。建筑会碎裂坍塌,化为尘土。事物由新变旧,原因用一桶沙子便能说明。为何事物总是变得越来越无序,而非有序?时间之箭为何总指向无序的方向?我们建一座沙堡,为了有序必须确保每粒沙子在特定的位置上,沙堡是有序的,因为每粒沙子按特定的秩序排列。但过一个晚上,沙粒被风吹走,如果这时有另外一粒吹来的沙粒恰好填补了被吹走沙粒的位置,才能保持沙堡的完整。但这个几乎不可能发生,因为概率极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才看不到它的发生。不仅沙堡,宇宙万物也在遵循这规律。

随着时间推移,事物变得越来越无序。这是一条被物理学家称为“熵定律”的基本自然法规。万物随时间变得无序这一法则,是时间拥有了明确方向,将过去和未来区别开来。过去比较有序,而未来则不可避免地变得无序,因为无序的程度总是在增加。这保证了过去与未来总存在区别,时间之箭就有了明确方向。衰败和毁灭是时光流逝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宇宙万物面临的最终命运。万物在一分一秒,日月更迭中走向无序,衰败和毁灭。没什么能逃出无情的岁月流逝,连恒星也如此。

太阳50亿年后,经红巨星、白矮星,最终变为一团星云尘。

所有恒星将如太阳一样,终将灭亡。宇宙将陷入无尽长夜,恒星时代将结束。这是时间之箭对宇宙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和其中的所有奇观,都不会永远存在,都终将消亡。

当宇宙达到10万亿亿亿亿岁时,白矮星剩下的最后一点黯淡光芒,也将消失殆尽,它将变成黑矮星。黑矮星是宇宙中最后一批恒星的终极命运。当白矮星寒冷到几乎无法散发任何热量或光芒,就变黑矮星。黑矮星是黯淡无光,逐渐衰败的物质残骸,是恒星的灰烬。

尽管目前的恒星已闪耀了130亿年,但它们中还没任何一员,成为黑矮星。

目前最前沿的理论认为,组成黑矮星的物质就是宇宙中最后的物质,最终将会瓦解,变成放射物被吹散在宇宙中,不留一丝痕迹。黑矮星消失后,宇宙中将一粒原子不剩,曾经物质丰富的宇宙,将只有光粒子在空虚的太空和黑洞中穿梭。经过一段无法想象的时间跨度后,连黑洞也将蒸发殆尽。

最后一批恒星的最后残余物质,消失不见后,宇宙的故事画上了句号,宇宙在它漫长生命中,第一次做到了永恒不变,因为已经没有物质可以衰败。过去、现在、未来,毫无分别,时间之箭不复存在。那时,将没有事情发生,且永远也不会发生。时间之箭指向了一个黯淡荒芜的未来,但若这过程可逆转,如果我们可以阻止宇宙走向死亡。那么宇宙中将会失去一样东西:生命!在不断走向衰败和毁灭的过程中,时间之箭还创造了宇宙中美丽和奇迹的源泉,正式它赋予我们生存的机会。

正是时间之箭为生命诞生创造了条件。因行星和恒星的形成需要时间,而物质颗粒组合在一起构成生命体要需要时间。在通往黯淡虚无的未来之路上,时间之箭为生命的出现打开了一扇窗,但这窗户开放时间极为短暂。从宇宙诞生到最后一个黑洞殆尽的这段时期,地球上生命出现的时间只相当于宇宙寿命的10的93次方分之一,沧海一粟。

一个令人相当不安的事实是,某种意义上在宇宙如此广阔的时间跨度中,生命或就像我这样的碳基生命,只拥有一个微乎其微的窗口期。供我们生存的窗口期或许十分短暂,但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因为正是在这样短暂的窗口期时间里,生命已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出人类这样的高级物种,甚至足以能探索并理解时间的真正含义。

我们和恒星、行星一样,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但我们的眼界,早已超越了视线所及,我们要在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犹如宇宙漫长而黑暗生命中短暂耀眼的光辉。我们的时代绝非微不足道,而是宇宙中最弥足珍贵的存在。(以上引用自纪录片《生命的奇迹》)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从恒星到宇宙等各级自然存在都有着“存在困局”,最终都归于消亡。而恰恰是诞生时间非常短的生命所带来的智慧进化,为自然存在黯淡死寂的未来燃起了一丝希望。既然是如此呈现的,那定然有其如此呈现的道理,非仅仅是“奇迹”而已。生命的出现、生存策略的形成、智慧的进化传承,都有着自然而然的原因和使命,而绝非侥幸的奇迹。

“自然存在是极具智慧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从静物到动物,从微观到宏观,从表象到里质,从个例到体制,都体现着精妙绝伦的“设置”,这就是自然存在的智慧所在之一。

既然自然存在是极具智慧的,而自然存在又通过自然法则让“物”不断进化出更高量级的存在策略,形成更高量级的智慧,那么可推断自然存在的这种安排,必然有着现象背后的某种目的。

以下便是其目的所在之猜想:自然存在虽然极具智慧,但也不等于说自然存在的具体现实呈现,如宇宙、自然法则、生物……等,每一项都已是完美无暇了。相反地,几乎没有一项具体现实呈现是绝对完美的,因为绝对完美可能代表着永恒不变,它们都是相对完美,而其中占极少比例的不完美因子,就导致了具体现实呈现的各种“存在困局”,如“宇宙终将走向灭亡”困局、“宇宙熵定律”困局、“太阳终将燃尽”困局等,这是自然存在的“法则呈现漏洞”。而“程序猿”都清楚,漏洞可被修补,但却不能被完全杜绝,也即不存在“绝对的完美”。那么,为了修补这些动态演化的“法则呈现漏洞”,就必须有另外一套机制,通过不断地催生更高量级智慧,并通过这些智慧及其载体(统称“智慧体”)所开启的“可能性”,去解决各量级自然存在具体现实呈现所面临的“存在困局”。以智慧进化传承所创造的无限可能性,来修补“自然存在的造物有限性”所带来的存在漏洞,这或许就是自然存在通过自然法则不断推动形成更高量级智慧的根本目的所在。[22]

太阳虽终将燃尽,而智慧体可能可以接近无限地延缓此衰竭进程,甚至催生出“新太阳”。“熵定律”使事物总是倾向从有序变得无序,而最终归于死寂,而作为智慧载体之一的生物,其繁衍给我们呈现出一个由各种无序元素按规则组合成有序物体的过程,这会不会是个反“熵定律”困局的例子呢?值得研究思考。据目前观察推定,宇宙终将灭亡,而是否正是由于存在如此困局,宇宙自然存在才会通过其中的自然法则形成一个不断催生更高量级智慧的机制,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进化出一个能够解决“宇宙存在困局”那种量级的智慧以破局?这或许就是谜底所在。

附章四: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每个人都会问自己的问题。成为农民、教师、商人、科学家、政治家、军人,解决温饱、健康安全、获得友情爱情、受人尊重、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这些都能成为答案。但这些其实都只是“人本位”的答案,是人只把自己看作人类个体,只考虑如何在人类社会里求生存,所得出的答案。

而人除了是人类的一员,更是自然存在组成的一员,整体人类也不过是自然存在组成的一部分。若将人看作是自然存在组成的一员,事事从“人类如何顺应自然存在而存在”角度思考,便是本书主张要回归的“自然本位”思想:把人置于自然存在整体组成一部分来思考和看待人。[23]

那么,人生的意义就不会仅聚焦在“如何在人类社会中立足生存”,而是会着眼于“我的存在对整体自然存在有何益处?”

生物,乃至智慧载体身上的存在策略,也即智慧,正是自然存在透过自然法则千锤百炼而渴求所得之物。君不见随处皆适应?大千世界大大小小的各种存在策略,代表着各种量级的智慧,不断推动产生更高量级智慧是自然存在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的主旋律。而作为一代智慧载体的人类,只有在其存在并进化的过程中,获取足够基数的“认知突变”,才有望完成身上背负的自然进化使命,在自身存在的过程中进化智慧并将最终智慧成果因子传至下一代智慧载体,以在往后的智慧进化成果中留下“人类时代”印记,不至于沦为智慧进化传承过程中失败而没有未来的一路分支。人类要获得足够基数的“认知突变”,人类个体就变得相当重要了,每个人创造的可能性越多,触发“认知突变”机会越大,整体人类获得的“认知突变”数量就越大,就越有可能完成自然进化使命。

每个人在其有限生命里,力求生活得与别不同,在物质上、在精神上,在工作中、在生活里,在专业上、在兴趣上,在自身中、在传承延续上等各方面,都力求实现更多“可能性”,力求触发“认知突变”,这将是个体对整体人类乃至整体自然存在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切,也正是“自然本位”下所践行的人生意义。[24]

在物质上,制造出星际航天器,制造出火柴;在精神上,写出《孙子兵法》,写出《绿野仙踪》;在工作中,完成巴拿马运河开凿,推出iPhone手机;在生活里,发现并使用“马蹬”,栽育盆栽;在专业上,发现抗生素,发明创可贴;在兴趣上,研究制造机器人,推出歌曲流行唱法;在自身中,研习专业知识并尝试推陈出新,思考人生哲理并总结创新;在传承延续上,学习实践并将经验所得教袭后人,甚或生育后代。以上种种,或宏篇巨制,或生活家常,无论是何职业,有何兴趣,任何方面的事情,只要与别不同,与往不同,便已开启了一个“可能性”,而某些“可能性”开始时即便给人的遐想空间很小,甚至难以阐明意义,但却对未来某个时点的关键点突破有着关键影响,这已被人类这个为时尚短的智慧载体文明史所多次证实。正是普通大众每时每刻创造的各种“可能性”,形成了整体人类的“认知突变”基数基础,催生出一定数量的“认知突变”,在每个人类进化发展关键转折点推动着人类物种的突破,延续至今,形成了很可能是首次在地球上诞生的“准星际量级智慧”。而这一切其实都归功于每个人所创造的“与别不同”。[25]你只要在一生中任何方面创造出一点与别不同的独特之处,如用独创的食材搭配方式来做菜,用独创的鱼种搭配方式养鱼以实现长久不用换水,用独创的方式增强记忆力,用独创的方式歌唱,用独创的方式玩耍……又或者生育至少一个后代,又或者培养至少一个徒弟,你便已开启了一个“可能性”,便已最低限度地完成了作为一个智慧载体个体所背负的自然使命,你的一生已具有了基本的自然价值,“自然本位”下的人生意义践行仅是如此简单而已。

至于在传承延续上,生育后代也是在输出“可能性”,在这里作更多一些探讨。

人类70亿的人口规模,对地球生态造成了巨大压力,这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但同时也要看到,庞大的人口规模,也并非一无是处。每一个携带“存在策略”的智慧载体,推及至每个人,对整体自然存在来说,都是一个“变数”,代表着一种“可能性”。70亿人口代表着众多“可能性”,这就形成了智慧进化传承进程中的推动力基数保障机制,此机制正是自然存在透过自然法则在各种智慧载体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塑造的“繁衍”本能。[26]

繁衍本能在地球生物中随处可见,甚至是很多生物一生的主旋律,微生物如此,植物如此,动物如此,人当然也不会例外。未达到自发思考量级智慧的生物,如植物、昆虫,不明所以、机械式地执行着繁衍,甚至为繁衍而付出自身生命;达到自发思考量级智慧的生物,如人,开始思考繁衍的意义何在,却容易迷失在狭隘的“人本位个体私欲”困惑中,而忽略这其实是自然存在在生物身上塑造的自然本能属性,是希望通过物种的“永生”,来持续推动智慧进化传承进程。[27]

因此,人的繁衍问题,不应该是一个“是或非”问题,答案始终是“是”,这由自然存在而定,若人类选择“非”,在某程度上已悖逆自然,难免沦为失败而没有未来的智慧载体分支。人的繁衍问题,应该是一个探讨“适时”和“形式”的问题。

“适时”是指因应地球资源繁衍,地球人口未饱和前可增加繁衍,以最大限度上增加“可能性”,更有可能实现由准星际量级智慧载体进化至星际量级智慧载体;地球人口饱和时,可适度限制人口增长规模,以避免在成为星际量级智慧载体前,地球就因无法承载人口规模过大而再次出现生物灭绝事件,但限制应以保证持续产生能触发“认知突变”的最小基数“可能性”为前提;一旦突破成为星际量级智慧载体,繁衍可再次放开,为推动形成更高一级量级智慧而产生足够数量的“可能性”。试想老鼠的繁衍,可不会因为“自身的思想困惑”而停止,只要能突破地域界限,老鼠的繁衍会从一个街区蔓延到另一个街区,若是能登陆外星球,它也会毫不犹豫地尝试在那里繁衍后代。有人也曾指出,人类的未来,就在于是否能登陆其他星球。人类当然可以选择放弃前进的脚步,固步自封在地球上,通过限制性发展减缓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以延长物种在地球上的存活时间。但这却似乎是个不可持续的“鸵鸟”策略,因为地球资源消耗再延缓也终有消耗完殆的一天,甚或某次天体灾变就已经终结了地球一脉智慧进化分支,地球如此,太阳系如此,银河系如此,宇宙亦如此,当进化至宇宙量级智慧,出路就在于探索“是否存在宇宙外世界“或”重新再造宇宙的可能“等问题了。智慧的进化传承及智慧载体的更替,本来就是一个汲取及转化资源的过程,纵观地球上的各物种皆是如此,这已是整体自然存在透过自然法则所定,我们面临的选择只在于参与或被淘汰,其余的举动都可能是掩耳盗铃罢了。[28]

“形式”是指繁衍的形式,是继续采用传统的生物繁衍形式,即生物生育,还是采取其他如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新方式进行繁衍。要知道这里所说的繁衍非狭义上的肉体生育,而是广义上的智慧进化传承进程,生物肉体、机器、或二者结合体也罢,都只是智慧的一代载体而已,其中承载的“存在策略(智慧)的进化“才是核心所在,“形式”应始终围绕着核心而改变。若新形式的智慧载体繁衍,能更好地推动智慧进化传承进程,那么即使我们再不愿意,也终将退出智慧进化传承主力地位,因为这符合了自然存在的大势所趋。我们可改变的是自身的观念,而非自然存在的趋势大道。[29]因此,为了智慧进化传承这个核心主题而探讨“繁衍的形式问题”,本质上就是顺应自然趋势之举。



附章五:人类本能欲望与自然存在的关系

人类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欲望,这严重困扰着相当多一部分人。常见的欲望表现有懒惰、贪欲、色欲,而贪欲又可再细分为贪吃、贪财、贪权等。这些欲望都基本受到大众价值观的质疑,尤其在纵欲过度之时,但若仔细观察,却会发现这些欲望有很多是与生俱来的,即所谓的“本能欲望”,起码其基础欲望是与生俱来,后天的生活经历只是让其有所放大而已。[30]

婴儿生来慵懒贪睡、贪吃,性萌芽的孩子便自然有了色欲,欲望与生俱来,反而是在其后的成长过程中受教育才慢慢学会如何抑制自身的这些欲望。这也就是所说的,“食,色,性也!”。如果给小孩一堆糖果,在不介入任何如“吃糖会蛀牙”、“过多的糖会导致肥胖”等后天概念的情况下,任其处理,小孩基本会嗜糖直至吃欲被完全满足为止,但随着他成长,受教育知道嗜糖的各种坏处,便会适当限制这种吃欲,以换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利益最大化本身也是欲望的满足,是希望让终身的总欲望得到最大化满足,于是才有了牺牲嗜糖的短期欲望满足,来换取身体更健康以增长存活时间的长期欲望满足。可见,欲望本是与生俱来的,限制欲望才是后天所习得的。

那么,为何欲望会“与生俱来”呢?看几个地球其他生物的例子,便豁然开朗了。

狮子除了捕食外,其他时间都会尽量卧地休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而且在获取食物上,狮子会优先选择抢夺猎豹的捕猎成果,而非自我捕食,这些是人类所说的懒惰,而在狮子身上却是一种“节能”生存策略的体现。

猎豹会尽其所能地多吃所捕获的猎物,直至不能下咽为止,而且“多吃”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动物界当中,原因是它们不确定下一次是否也能幸运地捕到猎物,于是当下最优策略便是“多吃”。这是人类所说的“贪吃”,而在其他动物身上却是一种类似于“储备”的生存策略体现。

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动物都会尽力与能遇到的异性进行交配,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留下后代。只有每个个体都尽其所能地繁衍后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对整个物种的延续,这就是其背后的机制,一套深藏在个体基因里由自然存在透过自然法则千百万年来不断锤炼所得的繁衍机制,此机制决定了个体对其交配对象有着与生俱来的浓厚交配兴趣,从而保证整个物种的长久延续。这正是人类所说的“色欲”,在其他动物身上却是一种物种延续的保障策略。

动物既然如此,作为如狮子、猴子般是地球上其中一个物种的我们,当然也不会跳出自然存在所框定的圈圈而成为例外,这或许就是人的欲望与生俱来的原因,它是由自然存在透过自然法则千百万年来在我们身上锤炼的一整套生存策略机制,是一种物种生存策略,以保证我们竞争、存活、繁衍,以致不断催生出更高量级的智慧。这套机制已在我们人类身上传承了数百万年,其存在有着相当合理的自然性,是深烙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我们当然会感觉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31]

“懒惰”其后透露着进化历程中“节能”的影子;“贪欲”背后潜藏着“竞争、生存、储备”的缩影;“色欲”如影随形地保障着物种的繁衍延续;“无尽的欲望”不断推动人类进行着“不满足-奋斗-进步-收获-满足-习以为常-再次不满足-再奋斗……”这样一个生存竞争循环,进而推动智慧载体物种的进化及智慧进化传承的进程。[32]

既然本能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且对人类物种及整体自然存在有着巨大的意义,那为何大众价值观会普遍质疑和排斥这些欲望,造成人的各种困扰呢?

首先,这是“人本位”和“自然本位”错位所带来的认知错觉。地球上的智慧载体进化发展至今,已脱离了载体被动适应环境产生存在策略的智慧进化阶段,进入到了载体能够自发思考理解自然存在及自然法则等哲学性问题,而主动产生存在策略的智慧进化阶段。人就是此阶段中的智慧载体典型代表。也正是由于此阶段中的智慧体(智慧及其载体),如人,已能自发地思考并理解“存在的哲学”,有相当大的自然自主性,这时,人便容易逐渐忽略“自然本位”的事实,喜欢事事以自我角度来看待问题,形成了自我意识强烈的“人本位”错觉,开始误以为人才是这一切的主角,而忽略了背后掌控一切的自然存在。当然也会误认为自身的本能欲望都只是“人的一己私欲”,是个人的自甘堕落而已,未能认清其形成背后的物种进化主因,认为人可以轻易地控制和改变它,但执行起来却又并非如此,于是便在抑制欲望和满足欲望的屡次切换中产生了困惑。

其次,抑制欲望其实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个体利益妥协以换取整体竞争力增强”的群体性生存策略。个体通过限制欲望,来表明其不会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利益而侵犯他人,从而能与其他限欲个体实现结盟,于是人类便能以一个实力强悍的整体登上地球物种生存竞争舞台的顶峰。[33]

所以说,抑制欲望其实是人类的一种个体基础契约,愿意承认此契约的个体才能得到群体的接纳,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久而久之,那些最广为人接受的契约条文便成为了“道德标准”,善于限欲的人遵循道德而广为他人接受,不善限欲的人破坏道德而遭人厌恶。[34]

这种以“限欲”为前提的个体间结盟契约所形成的“道德标准”,在人群中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人们的某种共识,也就成为了上文所提到的大众价值观了。同时,人类个体在缔结成为部落后,此后出生的人终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人类社会里竞争求存,也就是说人类个体的生存竞争主要在人类社会里进行,而人类群体的生存竞争才会更多地面对自然存在环境,新出生的个体为了在人类社会里立足,就必须先接受这种以限欲为前提的大众价值观。这大概就是为何大众价值观普遍质疑和排斥人的本能欲望的原因,因为其诞生的基础恰恰就是“个体限欲”。[34]

可见,人的本能欲望并非是自甘堕落的一己私欲,其形成背后有着整个人类物种进化历程的主因,是自然存在透过自然法则千百万年来作用于人类物种身上,所塑造的物种存在策略的个体呈现。而人类个体为了首先能在人类社会里立足生存进而面对自然,就必须接受以“限制欲望”为基础的大众价值观,压抑个体的欲望利益以换取个体间结盟,组成竞争力强悍的群体进行生存竞争,最终获取比个体形式进行生存竞争时更多的个人欲望利益。但反过来值得注意的是,又有多少“对自然存在洞悉的真知灼见”湮没在了人类社会的内部竞争中,在人类社会生存的严峻性,或许已开始拖慢整体自然存在的整体智慧进化传承进程。[35]

人固然可以选择清心寡欲,这或许对个人的心境大有助益,让人活得舒服,但这其实又是从“人本位”的角度出发考虑的。若以“自然本位”的角度出发,清心寡欲的人就几乎等同一个无意义的自然因子,因其几乎不再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为自然存在开启各种“可能性”,但他又并未死亡,其“吃喝拉撒”的最基本生存欲望还得满足,还得汲取自然的资源供给自身,那么这样的“只汲取而不产出”的自然因子,对自然存在而言,不正是沦为了“自然的废物”么?为了一己舒服,而罔顾自然整体之需,这难道不是悖逆自然之道么?[36]

看清楚本能欲望的由来和“限制欲望”的本质,明白欲望本身及限制欲望都是我们进化历程中自然不过的事情,困惑也许就少了许多。



川神4.0(刘少川)著   2016年春
Email:aaronlewis@163.com
aaronlewis2016@yahoo.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