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西游记动物园 来自老萨有发现 00:00 04:01 近日来中国北方地区连降暴雨,北京甚至遭遇了六年来的最强降雨。不过京城有些地区的朋友反映,天气预报的大雨没有如约而至。事实上,天气预报这种事儿时常是报不准的,老萨掐指一算,发现了这背后隐藏的一个巨大阴谋。 ▼ 西游系列 泾河龙王是个阴谋家? 《西游记》第九回,泾河龙王因为和算命先生赌气,犯了天条,被玉帝降旨斩杀,并因此责怪唐太宗李世民见死不救。以此为契机,才引出了唐僧师徒取经的一系列故事。 老萨看书到此,心中有了疑问。八水绕长安,唐朝都城周围河流众多,里面应该都有龙王,为何斩的不是渭水龙王或者灞水龙王呢?这吴承恩难道与泾河龙王有仇? 当重新看一遍,忽然看见书中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动物,忽然若有所悟。 什么不和谐的动物呢?请注意,在泾河龙王和算命先生赌气的过程中,有个倒灶的鲥军师给他出了个馊主意,克扣雨量然后去砸人家的卦摊,似乎全没想到这种违反圣旨的行为会给主公带来杀身之祸。 鲥鱼,是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如今野生的已经绝灭,偶有养殖的,一斤也要五六百块钱 忽然想到,吴承恩笔下的水族,不是鳜鱼就是鲤鱼,加上鲥鱼都是以美味著称的,考虑到他的身份是皇家招待所的所长,恐怕明朝若反腐,大吃大喝这一条老吴是跑不了啦。 鲥鱼鳞如利刃,性情凶猛,被称为“混江龙”。问题是鲥鱼这种鱼在我国仅见于长江,怎么会跑到黄河的支流泾河里去了呢? 泾河所在的陕西多沉积岩,自古以来经常发现鱼化石,但鲥鱼的化石,从来没有在黄河流域出现过 如此说来,从动物学角度,一条鲥鱼出现在泾河,还当上军师,是满奇怪的事情。 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角度来看,这件事也不奇怪——泾河龙王的家族,和长江的水族关系是很密切的,这鲥军师很可能便是来自长江水族的客卿,地位和韩非子、商鞅相似。 泾河龙王与长江水族有关系吗?当然有,他们是有联姻关系的,记载见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且有柳毅传书的佳话。《柳毅传》被收入《太平广记》,作者为唐人李朝威,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书生柳毅到长安科考,偶遇落难放羊的洞庭龙女,言远嫁泾川,受其夫与公婆虐待,恳请柳毅代传家书至洞庭龙宫。柳毅慨然为之送信,见到龙女的父亲洞庭湖龙王。龙王得信大哭,其叔父钱塘君——即正奉命思过的钱塘江龙王大怒,断开锁链飞赴泾河,救回龙女并吃掉负心的泾河小龙。后几番波折,柳毅与龙女终成眷属。 柳毅传书邮票 这篇文字写得十分精彩,最令人击节的是柳毅传书到龙宫后的一段,且与大家共赏——
其间洞庭龙王的舐犊之情,勉强保持礼貌间的情不自禁,钱塘龙王的刚烈不羁、快意恩仇,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抛开文学描写,如果让福尔摩斯或者柯南这样的大侦探解析《柳毅传》,会发现如下事实: 第一,泾河龙王家族与长江的龙族是有联姻关系的,所以长江的鲥鱼到泾河来当军师也不奇怪; 第二,龙女放牧的羊是“雨工”,即掌管下雨的神,证明泾河龙王家族确实有降雨的责任,符合《西游记》所说“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的身份; 第三,通过龙女之口说出龙族的寿命可达万年,故泾河龙王和人打赌被斩纯属Nozuonodie。 而如果我们顺着这条线索摸下去,会发现龙族中的联姻情况是颇为普遍的。以泾河龙王家族为例,其既与长江的龙族通婚,同时也与海龙王有姻亲关系。在此后的情节中,唐僧一行在黑水河遇险,闹事的妖精便是泾河龙王的九太子鼍(tuó)龙。当时孙悟空发现了他与西海龙王有关系的线索,便来找西海龙王敖闰算账,才知道西海龙王的妹妹,便是嫁给了那个被斩的泾河老龙。 一边勾连海龙王,一边勾连长江龙族,这个泾河龙王的家族要干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泾河老龙很可能是个阴谋家。进一步如果用暗黑心理思考玉帝为何会重惩泾河龙王,乃至于将其斩首,背后的理由会不会是对其通过联姻扩展势力范围感到不满呢? 天庭中的政治,我们就不要多议论了。 让我们回到泾河龙王家族,要是仔细琢磨,也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位洞庭龙王家的龙女,嫁的可能是被杀的泾河龙王之孙,甚至她的公公是谁,也可以推断出来。 如何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呢? 关键是《柳毅传》泄漏了天机——柳毅遇到龙女是在仪凤年间,这是唐太宗之子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太宗时泾河老龙被杀,继承其位的只能是他的儿子。会是哪个儿子继承王位呢? 根据孙悟空与西海龙王的对话,泾河老龙的九个儿子中,有八个已经分守各地,各有职司,唯有年幼的鼍龙暂时在黑水河修身养性,显然是等待成年后加封,也只有他有机会继承泾河龙王的王位,别无竞争对手。 他在黑水河拦截唐僧虽然吃相难看,客观上本是佛祖设置的九九八十一难之一,按天庭奇怪的逻辑是可以算功德的,故此随后继承王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唐太宗到高宗不过几十年的时间,按照龙女所说龙的寿命达到万年,这位新龙王应该不会很快翘辫子,到仪凤年间应是他掌管泾河水府。龙女所嫁是泾河龙王的二儿子,自然便是他的后代了。 吴承恩应该有机会看到《柳毅传》,至于他是不是因此而创造了泾河老龙的形象,是不是考虑过龙女与泾河龙王的辈分问题,那我们可就无从知晓了。 |
|
来自: alayavijnana > 《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