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讲一下eADC的作用,-是把DWI和ADC组合了吗-? 回答: 我们知道DWI图上的高信号,并不全都是弥散受限,有部分可能是组织T2值延长,透射到DWI图上(称为T2透射效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ADC图应运而生,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计算方法是根据下面的等式,使用回归分析将像素值的对数值拟合为一个线性函数: 或者 此回归分析返回函数的斜率值,该值就是所需的ADC值。 但是,ADC图采用的的灰度对比与临床常用的DWI图相反,即DWI高信号在ADC图上是低信号,有时候会带来困惑或者混淆。为了避免医生需要使用两套观察标准,1998年Jim Provenzale等人引入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ADC概念,其定义如下: 以仅有两个b值(0和1000sec/mm2) 弥散图像为例,此式简化为: 即eADC就是DWI图(b=1000)除以b=0图像的像素值。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理解,eADC图直接来源于DWI图和b0图像信号强度的比值,而ADC值则是二者比值后取对数,eADC图具有更好的病灶与背景对比度,更易于发现病变。 问题: 解释一下刺激回波。 回答: 实际上刺激回波并不仅仅存在于GRE序列,也存在于SE序列家族。首先需要理解两个射频脉冲(并不一定是90°或者180°,反正只要是射频脉冲)就会产生一个自旋回波SE,而三个或以上的射频脉冲将产生一个刺激回波STE。如下图1,2,3三个90°射频脉冲两两组合可以产生A,B,C三个传统的自旋回波信号,即回波A产生于1和2(1激发2回聚),回波B产生于2和3(2激发3回聚),回波C产生于1和3(1激发3回聚)。 而实际上,射频2除了可以对Mxy进行相位回聚,还同时把失相位的自旋翻转90°回到z轴,随后进动停止,而T1弛豫恢复,射频3再将之打向xy平面,继续产生进动,相位回聚后产生刺激回波。利用了刺激回波的典型序列为FIESTA。 问题: 有个叫裁饰射频的FSE序列叫什么名字来? 回答: TailoredRF,是一个针对FSE序列的成像选项,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序列。 问题: Cube能轴扫吗-? 回答: 不支持,因为目前Cube采用的是硬脉冲,这样的脉冲没有明确的层面选择,成像层面之外的组织也会被激发而出现卷褶伪影。应用于人体头颅时,由于解剖形状的关系,冠状位或矢状位可以将头颅完全包在成像容积内,同时在层面方向以外没有可能发生卷褶的人体结构。轴扫的话,平行于成像层面的方向上总会有人体解剖存在,将带来不可避免的卷褶。 问题: IFIR序列中TI的设置技巧? 回答:TI时间设置适当有利于提高亮血的效果。过短,则流入效应弱;过长,背景信号恢复。基本的原则是年轻人等血液流速快,可适当缩短TI,而老年人流速慢,需要延长TI。3T上,由于T1弛豫时间延长,可以延长TI时间。 问题: Merge序列对脊髓的损伤信号与压脂序列的区别大吗? 回答: MERGE(Multiple EchoRecombined Gradient Echo) 序列是采集有多个梯度回波信号后进行叠加平均的GRE序列,具有信噪比高,T2*对比度好,分辨率高的特点,广泛用于脊柱、骨关节系统,对显示脊髓灰白质结构、关节软骨和韧带等结构优于传统的T2 FSE脂肪抑制序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