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长治堆锦艺人李模、李时忠父子的《春夏秋冬》堆锦四条屏,以精湛的工艺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银奖,上党堆锦艺术一时间蜚声海内外。百年之间,上党堆锦在传承中发展,它的故事也源源不断。 堆锦:富贵图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堆锦是在长治,2006年的黄昏。被割开的绸缎,一片一角,安放在不同的位置,经贴飞边、絮棉花、包绸缎、拨硬折、渲染彩绘等二十多道工序,最后形成一幅“立体”的画,其特殊的手艺便是堆锦艺术传承1300多年仍魅力无限的奥秘。 取来灯具,扭动光线,绸面光柔,色泽渐变,这让我想到当地盛名远播一千多年的潞绸,以及远古的蚕丝。丝绸是江南的代名词,但最早的蚕丝却是在山西出世。曾经的一个春天,在山西南部夏县的西阴村,有人从一堆残陶片和泥土中发现了一颗花生壳似的黑褐色物体,这是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腐蚀的部分在夕阳中颤动着微弱的光泽——1926年,李济先生主持了这次考古发掘。甲骨文中的“蚕”是显示其多环节的特征,现在我们看到古代蚕的形象,有许多是在礼器的装饰纹样中,那些早年的贵族按照祖上的做法,将精美的丝织品包裹在青铜器上,丝与青铜都是人间极品,他们不情愿将美留给世人分享,他们带走的是自己对荣华的记忆。数千年后,丝织物逐渐被青铜器的铜酸腐蚀掉了,只留下依稀可辨的斑迹,那是被时间噬咬的印痕。《诗经·魏风》中采桑者吟唱: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所以《诗经·唐风》中有:素衣朱秀,从子于鹄。而且《左传》中说这里的富贵人家“金玉其车,文错其服”,此文是纹的意思,织绣有图案,体现了当时山西南部经济文化的发达。 堆锦 《观音·文殊·金刚手》2005年荣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那颗远古的蚕茧,是潞绸的鼻祖。《史记》提到黄帝娶嫘祖为妻。嫘祖育桑养蚕,抽丝织巾,造衣饰文,称为“蚕丝鼻祖”。她辅佐黄帝战胜了蚩尤和炎帝,控制了整个山西南部。嫘祖与黄帝的结合,是文明的互补。晋东南自古就有养蚕的风俗,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丝绸生产基地,《隋书》记载:长平、党,人多种农桑……《潞安府志》记载:东南之机,三吴越闽最火;西北之机,潞最工。 堆锦在长治立足,与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此人是开创“开元之治”盛唐气象的李隆基,他虽然没有成为顶尖的艺人,但还是营造出了盛唐的艺术氛围。在这样的前提下,他去潞州发挥点艺术情趣就很正常了。李隆基从小接受皇室教育,对音乐、绘画等造诣不浅。据说六岁就在大殿上献艺,获得祖母武则天的疼爱和赞赏。公元707~709年,李隆基以临淄王别驾山西的潞州,他将宫廷里用丝绢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带到古城上党,这种工艺采用色彩斑斓的丝绸锦缎及布料,按精心设计的图案,堆制成具有软体浮雕效果的工艺品。此后,这门独特的技艺最终留在了上党。 上党堆锦传承人涂必成 今天的上党堆锦之名,是上世纪60年代专家所起的。之前,堆锦也称“堆花”,唐朝时叫“堆绢”。唐朝初兴之时(公元619年),唐高祖颁布了一项赋税制度,就是著名的租庸调制:“每丁租二石,绢二匹,绵三两。”就是以丁为征收单位,不想出力的可以拿出粮布绢来代纳。政策的灵活性就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由此便解放了劳动力,使农民有时间从事家业生产,随后再以绢代庸,过上平静的生活。唐代所养之蚕多为春蚕,从养蚕到织绢均在秋季前完成,和交纳庸调的时间相应,一年一季。庸调征收的丝绸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四川巴蜀和东南数省三大丝绸生产区,上党也包括在其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堆锦创作采用本地产的潞绸比用南方丝绸更实惠,尤其是将它剪碎贴花,作为装饰品,不是寻常百姓家能受用得起的。到明朝晚期,潞安府“唯是植桑饲蚕,潞绸甲天下”,相邻的泽州也“蚕丝之利,争先饲养,绫、帕之属,织造亦众”。从清朝开始,晋东南普遍养蚕,潞绸才不稀奇。 在柔和的灯光下,女工的动作令人眼花缭乱。只见这位清秀的女工做手模,在绸缎上润滑得没有挑丝的声音,细微的丝线在光影里一闪而过。画好的图案描在白色纸版上,女工照图剪裁成若干纸块。她的手凑近灯光,影子晃动在墙上,恍如皮影。再将灯具移到边侧,卷起来的绸面在纸版上贴住飞边,手指的纤细正好揉捏有度。其间我也想过,造就出精美的堆锦何以是这等简单的工序。这是一位从事堆锦多年的女工,手中仅有一个小小的道具,此时,她已经覆以各色丝绸布料,然后,再经拨折、软折、彩绘、贴金锡线等手法,一个片状半成品告成。往后的工序就是装入镶有玻璃的木框中,一幅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堆锦工艺品就此完成。 上党堆锦深藏在山西的大院内,众人只顾看建筑风貌,对室内的装饰品不太注意,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的展厅里就有不少堆锦,大多是上世纪初的作品,时间不算久远,但数量不多也极为珍贵。现存的堆锦因为原材料已脆化,一些藏品存放着不再移动,所以,很长年份的堆锦工艺是很难遇到的。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门票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馆 在上党堆锦传承人涂必成的家里,我看了他收藏的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如堆锦四条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的造型),也了解了与堆锦相关的李模、李时忠父子。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获银奖的是上党堆锦,获奖作品堆锦四条屏《春夏秋冬》出自李模父子之手。 没多久,我在太原也遇到了一件堆锦作品。这位叫傅裕的藏家搬来一幅画框给专家(北京某节目聘请的专家组成员)鉴定,结果是,画框虽有百年历史,但只是普通的硬杂木制成,傅裕很是惋惜。我走近一看,画框中竟然是一幅堆锦画,虽然破旧不堪,但年份很早。我问专家这幅堆锦的价值,专家的眼神是漠然的。 看到这件堆锦,记忆中久远的艺术品原件,骤然摆在面前,画的边缘破损,落款还清晰可见:丙午年夏日。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年份:丙午年(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正是清朝最后的变革,慈禧所操纵的“丙午立宪”之年。整整一百年前的作品突然出现在眼前,欢喜乃至震惊。我对傅裕说,如果你丢掉这个木框的话,那将失去一个百年不遇的宝藏。 后来,去文庙请来了水既生老先生,上世纪80年代他去长治考察过堆锦,现在见到这幅画,他从工艺特征上确认是李模父子的作品。这件堆锦作品,中间人骑驴,前边人骑马,后边人推独轮车。此画叫做“知足图”。画上有题诗:他骑骏马我骑驴,富贵荣华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落款姓张,是张姓人家因庆贺之故要送给表弟一幅堆锦,李模、李时忠父子就根据张家的要求、命题而作了这幅寓意深刻的堆锦作品。 堆锦:知足图 《知足图》1906年完工,9年之后,李模父子在巴拿马获奖,所以,当年获奖作品的艺术水准如何,或可参照这幅作品,但一定在此之上。其他专家也认定,目前在世的堆锦还没有早于这个年份的。巧合的是,在发现这件百年堆锦作品的2006年,上党堆锦被山西省确定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诗经》有句:“维桑与梓,心恭敬上”。对传统艺术的敬重就是要将它传承下去,目前,长治堆锦研究所正在做这件事。从堆锦到潞绸,再从丝到桑,跨越了几千年,而那颗经李济之手问世的蚕茧,离开山西后,辗转藏入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没见到。PICS 节选自《映像》2014年第9期,欲知更多内容可购买本期杂志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 办公室装修上海办公室装修上海办公室设计上海办公室装修上海办公室装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