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子景点介绍(2)

 宇康阁 2017-06-24

仙水岩购物街

  仙水岩景区主要指泸溪河水岩段(上游至正一观大桥,下游至白塔渠首)及其两岸的景观景点,主要有仙水岩、仙人城、象鼻山、古越民俗村、排衙峰等,主要特点是碧水丹山的山水文化,华厦一绝的崖墓葬俗文化和久远纯朴的古越民俗文化。

泸溪河筏漂流

  战国崖墓: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之一,历时二千六百多年的春秋战国崖墓,是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又一“绝”景,龙虎山的崖墓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造型奇特、文物丰富,为中国之最,是中国崖墓葬的发源地。就是在这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洞穴内,散布着200多座崖墓群,岩洞大小不一,里面陈放棺木形式各异,都在距水面十至百米之间。

崖墓群

  古越崖墓:“今夕何夕兮,骞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一曲低缓而沉郁的《越人歌》,唱尽古越风情与神韵。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争雄,正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撼然心魄的一幕。

洞穴中巨大的棺木群

  历史已经封尘,故事依然流传。走进洞天福地龙虎山——曾经的古越人聚居之地,但见碧水丹山秀其内,道教文化美其中,丰富的人文与奇绝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使龙虎山煌煌荣耀,更加璀璨夺目。

崖墓随葬品

  尤其是随着龙虎山202座悬棺群,抖落尘封千年的黄土,走入世人的视野,时与空变得茫然交离,宇与宙显得幽深玄迷。专家考证认为,龙虎山的崖墓悬棺群,距今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古越人所葬。这些崖墓群镶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犹如陈列在巨大的历史长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错落,不可胜数,遥望绝壁之上历经千年的淡黄色的棺木崖穴,令人心生谓叹。

崖墓文物

  令人叹为观止是,这些悬崖绝壁高100多米,龙虎山崖墓下临深渊,地处绝壁,那么古越人是如何将重达千斤的棺木是用什么办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什么要把先人安放洞里?崖墓里葬的又是什么身份的人?古越人为何采用绝壁洞穴墓葬?重重悬疑背后,到底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千百年来,这些疑问一直都是千古世界之谜,龙虎山崖墓因此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由此产生了种种神话传说:有人说这洞里的东西,是神仙用金丝线吊上去的;也有的说这洞里装的是无字天书、金银财宝……绝壁崖墓悬疑千古,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种种传说似乎不能使人信服,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表示了心中的疑惑,宋理学家朱熹曾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无独有偶,原中科院院长、现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发出了“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的感叹,表示无法用科学解释崖墓的遗憾。如今龙虎山悬棺的“千古之谜”,已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为它皓首穷经,欲解其谜。

  悬棺之谜:岁月轻晃,千百年来,尘封在龙虎山洞穴内的悬棺,伫伫静立,守望着沧海变桑田。而生活于此的龙虎山人,祖祖辈辈面临那些高悬在离溪面20到100余米绝壁上的棺木,无法洞悉其中奥秘,只能借以各种神奇传说来诠释着千古之谜。直到1978年,江西省考古部门开始对这些悬挂了千年的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才初步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1978年,考古部门请来了身怀攀岩绝技的当地药农,凭借几根绳子荡入洞中,取出一些文物,经专家科学鉴定,确定属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1979年,考古队采用层层搭架的方法第二次发掘清理,共取下棺木39具,人骨架16副,收集到珍贵文物290多件。其中出土的纺织机器件和部分纺织品,改写了中国纺织史,将斜织机和印花织物的历史向前推移了近700年。

  “由于悬棺葬俗是世界上最为神秘的葬法之一,它跨越的时空又很长,因而它需要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科技史学等诸多学科的通力协作,或许才能解开龙虎山千古悬棺之谜,目前破解还为时尚早。”参与龙虎山崖墓考古的一位专家遗憾地表示。

  世界一绝:悬棺之谜未解,龙虎山崖墓群的历史考古价值已被世人所识,并成为华夏之最,世界一绝,堪称天然考古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教授认为,我国的悬棺葬历史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包括龙虎山在内的武夷山山脉地区的古悬棺是我国乃至世界古悬棺的发源地。可以论证,东南亚乃至大洋洲的崖墓,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洞天福地的龙虎山崖墓文化的直接影响。

  举目望去,但见半空中正有悬棺表演。表演者自峰顶轻轻腾空跳起,沿着垂直悬挂到江面的绳子攀缘而下,灵活的身躯在空中表演出许多令人惊叹的高难度动作。一会儿似狼奔豹突,一个倒栽葱滑下三四米;一会儿如春燕展翅,矫健的身形横挂在绳索上;一会儿如猿猴攀缘,手展彩绸当空舞。

  当他们下滑到接近峭壁中间的岩洞时,只见他们剧烈地摇晃绳索,借着惯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入洞中。然后是地面上的楠木悬棺缓缓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时,岩洞里的人用短索牵引,地面的人则大幅度地摇晃绳索,借着悬棺在半空中左右晃荡的惯性,找准时机,上下合力把悬棺送入洞中。

  仿古吊装法的表演虽然精彩,但不少学者认为“千古悬棺之谜”并未完全解开,仅仅从棺木升置问题上说,仿古吊装法只能是棺木进洞其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必须要有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先攀缘到后山顶,而有些后山,至今人也无法攀上去。

  一个个谜团显得那样神秘玄幻,古往今来多少圣贤为之皓首穷经,却也不能解开个中奥秘。那么,还是让我们把思绪转回到泸溪河上,洗耳聆听那一首首旋律悠扬不羁的古越曲吧,唢呐声声里我们不仅听懂了古越人悠远执着的呼唤,那些千古之谜,那些生生不息的智慧,也仿佛在乐曲声中穿越时空,涤荡我们的心灵……

  仙水岩

仙水岩

  位于泸溪河下游,是龙虎山山水风光的精华所在。仙水岩是仙岩和水岩的总称,仙岩在南,水岩在北,沿河分布,秀丽多姿,风光奇绝。

仙水岩大门

  仙岩:在龙虎山以西,古代有称“神仙居住之地”,故名。包括二十四岩和旱仙岩。二十四岩是由二十四座大小、形态各异的山岩及其岩洞所组成的大山崖,造型奇特。有的雄伟壮丽,有的玲珑纤巧,有的像人,有的似兽,有的如物,因其形象不同而各有名称。如人的有三教岩、观水岩、对弈岩等;如兽的有狮子岩、仙犬岩、山羊岩等;如物的有辘轳岩、机杼岩、木屐岩等。绵亘2公里,倒映河中,山水共妍。最高峰为天竺峰,海拔191米,面积1平方公里。

仙水岩渡船

  仙岩因唐代诗人顾况写有“楼台彩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仙岩整座山峰拔地而起,犹如一柱擎天。游客如欲登顶览胜,需经三道山门,攀588级台阶。沿途可观赏到仙鼠石、仙水井、仙姑庵、龙化池、兜率宫等十多个景点。

  仙人城顶上是观赏仙水岩全景的最佳地方之一。游客可东眺“百鸟朝凤”、“丹凤朝阳”、“雄狮回首”,北赏“僧尼情缘”,西观田野风光,南看“七星拱斗”。

  旱仙岩在仙岩北面,面积0.1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43米,山势陡险,上山仅一条小路,从西北方的仙蚌石、仙鼠石旁盘旋而上,经三道山门,过凤凰桥,再攀登580级石阶,至绝顶处有一岩洞,高10米,面积约60平方米,洞内建一庵堂,向由尼姑主持。庵侧有多洞相连,形成洞穿洞、洞套洞,上下多层,直至山腰,长约280米。洞内有盛放尼姑尸体的陶缸多具,洞壁上文人题刻很多。

  水岩:在旱仙岩北面,*上清河两岸,因临水而名,以碧水丹山而闻名遐迩,主体在西岸。要主景点有古栈道遗址、飞云阁、棋盘石、“仙女献花”、仙梳石、金钟峰、仙勺石、雌雄石等。怪石奇岩,满山纷陈,随处是景,目不暇接。从龙虎山庄附近乘船行不远,对岸即是水岩,只见崖壁贴岸,陡立如屏,古树横生,藤蔓垂挂,山崖上古栈道遗址依然存在。在崖壁上有许多名人题刻,如“玉壁凌空”、“半天仙迹”、“神仙可接”等。至一峡口上岸,左侧即绝壁独立的“仙女献花”。沿山径上山,一路美景不断。对岸亦是高峰耸立河边,上清河蜿蜒中间,青山碧水,幽景迷人。

  在龙虎山仙水岩景区,还有一处胜景被称为“华夏之惟一,域外更无双”的绝世奇观——男女生殖崇拜景观,可谓龙虎山的“镇山之宝”。在泸溪河畔,有一座平地拔起百米高的石笋山,名曰金枪峰,不能不令人惊叹自然造物之绝妙。而更绝妙的是在仙水岩后藏着一个巨大的石洞,有七八层楼那样高,许多人把这里看成是地母的化身,看做是生命的源泉,认为龙虎山隐藏着人类生命的奥秘。这天造地设的一阴一阳,隔河相望,使龙虎山充满了神秘色彩,令无数游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金枪峰

  泸溪河

  发源于福建光泽原始森林,沿途经过云台山、象山、圣井山、上清镇、正一观、仙水岩、马祖岩,汇入信江,进鄱阳湖,注入长江,全长286公里,在景区流经长43公里。沿途植被良好,两岸茂林修竹,河水清澈纯净,过滩呈白,遇潭现绿,没有受到污染,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泸溪河两岸奇峰怪石很多,青山密林,流泉瀑布,犹如仙境,最典型的有十大美景,乘船筏揽泸溪河之胜,就如置身在山水画廊之中,成为龙虎山旅游三绝之一。宋代文学家晁补之游览后写下“行尽江南最远山,却寻干越上溪滩”。 

泸溪河船

水上小卖

泸溪河

泸溪河雪景

夕照泸溪河

  升棺表演

  1987年,同济大学陆敬严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程贞一教授以及江西省文博系统组成中美悬棺研究课题组,对仙水岩崖墓中棺木如何升置进洞进行研究。1989年6月13日,他们利用仿古绞车、木质土滑轮、麻质绳索等原始工具,在几个人的操作下,成功将棺木吊进洞中,重现了两千年前古人吊装悬棺进洞的惊险过程,初步揭开了“千古之谜”。根据研究成果,龙虎山景区管委会请专家对吊装过程进行包装,推出了仿古升棺表演项目。这一项目获得国家专利,每天安排二场,聘请当地药农李氏兄弟在飞云阁边的山崖上演示。这项表演,成为龙虎山重要景观之一,深受中外游客欢迎。

升棺表演

  仙水岩十大美景

  沿泸溪河仙水岩两岸有十处非常奇妙的景观,称为十大美景,它们是:云锦飞挂彩门开,道堂扬波带福来;石鼓无声外响,仙桃甜美入心怀;玉梳梳心不梳发,丹勺水旱两消灾;千里有缘仙菇现,三生有幸石莲开;情侣峰下情永固,仙女岩前上瑶台。这十大美景在民间又称为“十不得”,每一景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雾漫仙水岩

  僧尼峰:上清河仙水岩段的下游东岸,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尼姑背和尚走不得”。《龙虎山志》载:“雌雄石,在仙岩下,两石如人,抵背而坐,俗称公母石。”

僧尼情深

僧尼峰

  莲花石: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莲花戴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的下游,仙桃石旁边的河水中,高约10余米,极似一朵朝天绽开的莲花。

  仙女岩: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仙女配不得”、“仙女献花”、“老蚌岩”、“思源壁大地之母”。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50米处。为一崖壁裂隙处的下部,高约l5米,酷似女性裸露的外阴。著名散文家石英观赏此岩后,欣然写下脍炙人Vl的《仙女岩记》。仙女岩被日本友人誉为“天下第一奇景”。

仙女峰

  仙桃石: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仙桃吃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的东岸,在莲花石旁。从上游观赏,其形象酷似一个被咬了一Vl的巨形桃子。其石高约80余米,因其形象俊美、吉祥,常被用来作为龙虎山的代表性景观。

仙桃峰

  玉梳石: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玉梳梳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的水中。为河中横卧的三块带齿的石头,约一人多高,外形如梳头用的梳子。

梳子石

  丹勺洞: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丹勺盛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金钟峰的石壁上,洞距水面约2米,洞高约10米,其外形很像盛物用的木勺。

勺子岩

  仙菇石: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仙菇采不得”、“紫团纺不得”。其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的水中央。其高约30米,状如一有柄的蘑菇。

  石鼓峰(文豪峰):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石鼓敲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西岸。为高约70米的独立石峰。从北面看其上下大小相若,如一鼓形。如从偏东方向观看,又如鲁迅的侧影,所以又称文豪峰。

  道堂岩: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道堂坐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东岸,山高约60余米,临水一面由于河水冲刷,形成一较大的水平洞穴。其岩下水深湍急。

  云锦石:十不得景点之一,又称“云锦披不得”。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东岸。其高约100米,长约300米。从其对面观看,石山似斧头劈成,崭然壁立,气势磅礴,五彩斑斓,如一幅巨大的云锦披肩。

  除此以外,仙水岩沿岸还有以下一些代表性的景点:

  醉猴石: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距西岸300米处,山高约80米,状如一只红脸的猴子头部。

  断头龟: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上游距西岸300米处。其高约60米,一座圆形山峰状如一只乌龟匍匐在地,另一小山如**则远离龟身。

  金钟峰: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西岸。山峰高约80米,山体上小下大而修长,外形酷似一口巨钟。其峰四面陡峭,不可攀登。其下部有一巨大岩洞,即丹勺洞。

  覆盆岩: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西岩,其形如一个倒扣的大盆。此岩石下水较深,据民间传说二两丝线打不到底。其岩壁上有许多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石洞,状如人的足迹。

  双面石: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东岸,又称迎送石。为一独立石峰,其高约30米。从下游看如一五官清晰的猿猴头部,从上游看如一满脸愁容的老婆婆头像。

  九虎一龙壁: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西岸,与无蚊村对面,为一独立石峰。高约60米,其朝东的一面似有一群龙虎隐于其上。    脸谱石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东岸,在无蚊村旁。山高约50米,长约l50余米,其上大小洞穴无数,可组成无数表情不同的人脸。

  飞仙台: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东岸l000米处,为仙水岩景区的最高峰,其峰北面是一个平缓上升的坡面,其朝南面陡立,侧面看酷似一位仙人的面部。

  老道岩: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中游的东岸,为脸谱石的南端部分。其形如一仙风道骨的老道。

  无蚊村

  无蚊许家全村40多户人家,200余人口,据传是东晋道士许逊真君的后裔。据许家族谱记载,唐末时,许真君部分后裔迁到龙虎山焦坑定居,以打猎捕鱼为业。老祖相一公打猎到到此,早上将饭筒挂于树枝上,中午时饭仍有余温,认为此地有神灵之气, 是居家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迁来。至今已衍嗣40余代。村民历来以打鱼、种地为生,现在以旅游业和种田为主业。村子面积不大,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出入主要*船筏。由于一年四季没有蚊子,所以历史以来大家都叫它“无蚊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第一奇村。村里为什么没蚊子?

无蚊村

  有的说是村子地理环境好,后山又有一个巨大的蝙蝠洞,成千上万只蝙蝠,交子吃得干干净净,别处的蚊子也不敢 轻意“光顾”;有的说村内种了许多樟树、桉树和竹柏,树的气味混合产生强烈的驱蚊作用。但村里更多的人至今只相信“张天师驱 蚊教母”的神话是无蚊的原因。相传800多年前,三十代天师张继先陪伴母亲来仙水岩游玩散心,夜间投宿许家村。时值盛夏,天气 炎热,蚊虫甚多,张母被蚊子咬得遍身红肿,责怪儿子不孝无能。天师忙请母亲息怒,随即口念咒语,手中宝扇轻轻一挥,村里的蚊 公蚊婆,连忙拖儿带女,逃出山窝。从此,村里再也没有蚊子骚扰。

  古越民俗文化村

  古越民俗文化村,它背*来龙山,面临泸溪河,南接无蚊村,北连象鼻山游览区,完成是依据古越人“水行而山处”的生活习性而设计建设的,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研修考察为一体的文化园地。村内建筑多为竹木干栏结构,曲径回复、山水相间、独具匠心;结内民风民谷表演、生产生活方式展示 珍贵文物展览,返璞归真,原汁原味,令人赏心悦目。
 
  民俗风情广场

  古越民俗文化村的建设,非常巧妙地与山谷、溪流、丹崖、树木、农田、河塘相配,与古越时期的生活、文化相依附,古朴、恬静。这里的建筑风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制,主要特点是干栏式,即用竹森建筑的高脚屋。这种建筑源于古人的巢居习惯,是江南江河湖畔低洼潮湿地的主要建筑形式,其特点是高爽,并有利于减少野兽害虫的侵扰,同时可避免建筑在雨季被洪水浸泡而遭破坏。但又不同于巢居,是用竹木依山扎架,形成高脚屋,分上下两屋,上层居人,下层养禽畜。房屋的墙面结构为竹木围护,屋顶为草泥覆盖,地面为圆木及木块,屋面多为山、歇山、攒尖形式,平面形式多为矩形和圆形。有些讲究一些的房子,在二层楼边还建有走廊,廊边设有栏杆。由于古越人对蛇的崇拜,建筑中常出现蛇或类似蛇的形象。歌舞文化:古越族人,既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又是智慧而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从其后裔现在的苗、黎、畲、侗等民族的,就可见一斑。而且,我们从崖墓中出土的十三弦筝和木制扁鼓这些珍贵文物来看,就不难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古越人以水上捕捞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但农耕种植也是其重要内容。这里是天然捕鱼场和狩猎场。古越人捕鱼的方式很多,有的乘坐独木舟在水上网捕,有的潜水捉捕,有的在岸边用渔**鱼,还有的用弓箭射捕。龙虎山中野兽也很多,如狸、兔、麂、野猪等。古越人也常进行围捕、刺杀、射杀。渔、猎场扬方式都很古朴,我们也可以去一试身手,体会一番古越人的生产情趣。室内生产展场展示了古越人陪慧、手巧、细腻的一面,纺织、制陶、制作竹木器等生产工艺都是具有的水平的。古越人生活的美食手工作坊和饮食区,有制豆腐、酿酒的,有做茄子干、捺菜的。这些食品制作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而且一直流传至今。饮食的习俗与生活环境总是密切的。《博物志·五方人民》中记载:“东南之人食水产,西方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为珍品,不觉其膻也。”干越人主要生活在水系达的地区。泸溪河是龙虎山的母亲河、生命线,生活这里的人们自然也是以捕捞为主要生方式,以食水产为主要风俗。古越人还喜欢吃蛇,当然他们并不认为这与蛇图腾崇拜有矛盾。《淮南子·精神川》说:“越人得盨蛇以为上肴。”《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越人“食稻啖蛇”等。

  蛇文化展示区

  我国古代的许多民族,为了团结本民族人民,同时,也为了标志本民族以区别其它民族,往往选择本民族崇拜的动、植物或自然现象制定成图案,作为族徽,作为旗职,这就是图腾。蛇,自古就被视为有魔力的动物。在我国乃至世界其它一些国家很早就将蛇作图腾。我国上古时代的原宗教崇拜的百物中,如龙、凤、蛇、虎、象等,也是以崇拜蛇最为主要。因此,显示在文化、艺术上的,亦都是以蛇形为主体。以文字而言,风、云、雷、电等都是像蛇(S)之形。所以说,蛇对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在夏 商周三代,即认为吉祥的龙就是由蛇加以美化、神圣化之后升华而成的。诸多史籍记载,蛇与龙在文化上是同一根源,所以,中国固然是炎帝的子孙,绝大多数是龙种,当然也可以说是蛇种啦。蛇龙是大多粺中国人崇拜的图腾。古越族人就以蛇(龙)为图腾。

  仙人城

  又叫仙岩,是仙水岩景区中一个重要的游览区,由仙岩峰和河豚堡峰两组山峰组成。仙人城因唐代诗人顾况写《安仁港口望仙人城》:“楼台采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而得名。仙人城海拔281.7米。进仙岩景门,从西面沿山坡开凿的780级台阶盘旋而上,沿途有仙鼠石、仙贝石、仙风门、风凰桥、仙雨门、清浊水池、龙化池等景观。山顶是一块平地,有道教建筑兜率宫和仙逸馆。再沿南面石阶而下,在一大岩洞中,有一佛教庵堂“仙姑庵”,经悟道岩,跨过仙人桥,进入河豚堡峰,沿石阶迂回而下,沿途有河豚瀑布、狮岩啸月、天门仙迹、海螺天降等景观。

仙人城

  象鼻山游览区

  象鼻山游览区是仙水岩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游览区因有一座巨大的状如大象的山峰而得名。象鼻山游览区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游览观光区。这里景观景点众多,主要有:

  象鼻山:位于象鼻山游览区东门的人口处。高约l00余米。其山体西端有一狭长穿洞,使山体南端形成一个大象的巨形石鼻,惟妙惟肖,鬼斧神工,观之震人心魄。

  仙丹盒:位于象鼻山南约l00米的山顶上,为一长方形岩石,其状如一长方形丹盒。

  龙胆赤壁:从象鼻山向南,登山后到了一个陡坡,两块巨石不偏不倚拦住去路,这就是龙胆坡。

  观象台:位于象鼻山西南,在此可平视象鼻山。站在观象台北望,除象鼻山外,还可看到蜡烛峰等景观。此处*山边还建有观象亭一座。

  正一仙峰:位于龙胆坡上方山上。俗称拇指峰,高约l0余米。正一仙峰是座崩塌残余型山峰,酷似一个紧握四指、翘起大姆指的拳头。正一指的就是道教正一派之意。

  百岁洞府:位于正一仙峰南面,为山体下方的一个大岩洞,就像一条巨龙张开的大口,洞内有一张下棋用的太极圆桌,就像龙口内的明珠,据传这里曾是铁拐李和吕洞宾下棋的地方。

  冀聋洞:在百岁洞府南面,有两座巨大的山峰*在一起,形成洞穴。洞穴下宽上窄,高处享三。多米。洞穴上有一条长50多米的“一线天”。据传这里曾为太平军与清兵作战时的一个指挥所。

  金龙汲水:位于潜龙洞南面,这里有一小瀑布从山涧流出,但水流进水潭后未见有水外流,似被潭中的金龙将水汲干。

  倒挂藤萝:在观看金龙汲水的小路上,可看到对面一座山峰上,有一条条粗壮的藤萝从天而降,甚是壮观。

  舒家寨:位于潜龙洞南。舒家寨四周为陡峭山崖,稍为平缓处筑有围墙和山门。据传是太平军所筑,寨中原建有房屋和蓄水池等。这里又称“天作高山”。

  虚靖堂:位于潜龙洞南面。是30代天师张继先的修炼之处。现复建在舒家寨原址内,建筑为纯木结构,古色古香,有观星台、修炼庵和生活用房等。

  斧劈金山:位于舒家寨西向对面。这是一处崩塌残余型丹霞景观。两座横卧的山峦中分,因为色彩斑斓,俗称“金山”。两山之间裂缝由于雨水不断冲刷,使中间的石块崩塌嵌在两山之问,石块如上宽下窄的斧头状,故称“斧劈金山”。

  面具岩:位于斧劈金山的南面,一石独立如戏剧人物的脸谱。

  雄狮回头:位于舒家寨西南方的一高大山体。雄狮回头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赏。一般景观观看时角度不同,景观形态也有所改变,但唯独这座雄狮回眸不论从什么角度去看,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都显得栩栩如生,威风凛凛。

  畲家寨:位于舒家寨西面约1公里处山路边,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居民建筑。畲族是古越族人的后裔,他们的住房至今保持依山而建的木结构吊脚楼式样。

  望儿峰:位于畲家寨旁边,是一座突出的山峰,形似一位慈祥而又满脸痛苦的老妈妈,这尊石像就像是一个翘首盼儿归的老母亲,所以叫“望儿峰”。

  洞天门:从龙虎山庄到桃花洲必须经过一个人工隧道,这个必经之地就叫洞天门。穿过山洞就是一派仙气缥缈的洞天福地。

  金龟翘首: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东岸。是僧尼峰南面观看的形象,其外形极像一只翘首金龟。

  观景台:位于上清河仙水岩段下游东岸,在*近僧尼峰的北面半山腰处,这里是观看仙水岩全景的最佳位置之一。

  龙虎山庄:位于水岩游览区桃花洲东面山坳中,面积约2平方公里。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其中有龙虎山宾馆、风云轩宾馆等接待设施,为观光度假、休闲避暑的理想胜地。


  排衙峰游览区

  排衙峰游览区位于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中部,是从鹰潭市区方向进入景区的第一个游览区。排衙峰景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由秀峰奇石排列而成,呈长形,长约2公里,气势磅礴,其最高峰海拔267.5米。清代《龙虎山志》载:“排衙石,在仙岩东,森然罗列,若仙班之侍立。”排衙峰由多组山峰连接而成,从北至南的主要山峰有:北端的三清论道,中间的八戒梦仙、鲤鱼峰、状元峰、蜡烛峰,南端的大刀切等。

排衙峰

  三清论道:指排衙峰北端三座并肩而立的山峰,峰高约200米,挺拔威武,颇有些高道神韵,又似道教中三位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峰与峰之间顾盼默契,故名三清论道。西侧的太清峰,峰顶上长有竹木,有古庙遗址。

  八戒梦仙:位于排衙峰西侧,是由雏鸡石、张家山、牛岩几座连绵起伏的山峰组合而成。远远望去,其形态就像是酣睡中的八戒,仰卧的姿态、圆圆的西瓜肚子,惟妙惟肖。

  蜡烛峰:位于排衙峰中部西侧,高约100余米,为一柱状石峰。

  大刀切:位于排衙峰南端,为山峰崩塌形成。其崩裂面平整光洁,色赤如染,长宽均超过百米,如刀削而成。

  天师茶园:位于排衙峰北侧,即三清论道峰下面,面积约300余亩,所产茶叶按历代天师秘传的制茶加工方法,制成的天师养神茶风味独特。由于龙虎山土壤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生长,且多雾,所产茶叶具有生津止渴、清脑安神、降火明目、清凉祛暑、提神益智、消除疲劳、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等功效。

  老君授徒:位于排衙峰东侧约l000米处,一座高约100余米的山峰酷似一位满腹经纶的老人头像,形态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五官分明、神情俨然安详。在它面前有一孤立小山峰,微微前倾,很像一位毕恭毕敬、虔诚学道的小道童。小道童好像在认真地聆听老道人讲经论道。    王长护教位于排衙峰北面龚资线公路北侧的一座横卧的山峰,山峰南侧山岩突出,酷似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长头像,他表情严肃,面朝老君授徒峰。王长是惟一护送张道陵到龙虎山的弟子。

  龙虎山文化广场:位于龙虎山风景旅游区排衙峰西面。占地面积6400多平方米。广场由中心演艺场、休闲长廊、绿化草坪、花卉树木及休闲步道组成。中心演艺场可容纳万名观众。演艺台由分别代表阴(黑)阳(白)太极的两层圆形平台组成。演艺台背景是一幅大型铜雕画。宽31·96米、高2.58米,面积82.63平方米,用1.5毫米厚的紫铜板,采用锻铜工艺精心制作而成,显得古朴典雅。画面分6个部分,分别代表龙虎山六大景区即应天山、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马祖岩、洪五湖,表现手法上以抽象为主,具象为辅,刻画众多人物故事,有祖天师炼丹创道,30代天师巧对宋徽宗皇帝,陆九渊讲学等内容,整个画面以上清河为背景,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含在人物故事情节中,体现了“道蕉长存”这一主题思想。其周边为宾馆饭店及景区机关所在地。

  壁鲁洞:是龙虎山众多道教遗迹之一,据清代《龙虎山志》载:它位于龙虎山东北十五里之西仙源。明清时设置的仙源乡包括现在的上清镇、龙虎山镇、彭湾以及余家乡的一部分。西仙源,处于今龙虎山镇的西源村委会范围。壁鲁洞在西源村大陆家东南面的一片峰峦相连的丘陵地带,其中一座高约200米的山峰,沿山脚爬上去,经过陡峭的三道石寨门,石壁之下便有一个大洞即是壁鲁洞。洞内宽敞开阔,高4米,宽20米,深20米,可容百人。地面平坦,洞壁有人工挖凿痕迹,大洞里面套着一个圆球形小洞,直径2.5米,顶部凿成穹窿形。大洞左侧有一长方形地穴,内有灰烬痕迹,应是生火做饭之处,右侧有多层水平石隙缝经人工凿宽,可用作储藏物品。洞口边有一石臼,用于舂米,旁边有一长2米、宽1米、深1米的石池,估计应是蓄水池。池外有一堵土墙,应是防风墙。整个洞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活起居之所。站在洞口向外看,远处群山起伏,视野开阔,近处藤树掩映,花红草绿,环境优美,的确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据传说,壁鲁洞曾有一位绿毛大仙在此修炼。绿毛大仙是西汉成帝时京兆长安人刘根,感叹世风衰败,辞官归隐在壁鲁洞过隐士生活,寒冬酷暑不穿衣戴帽,遍身长二三尺长的绿毛,故号绿毛大仙。唐朝诗人皮日休在一首诗中写道:“刘根昔成道,兹坞数千年。毵毵被玉体,号日绿毛仙。”道教祖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修道时,曾到过壁鲁洞,并识得传说是太乙玉女留下的铭文,得到制命五岳檄召万灵的神虎秘文。宋朝诗人王文卿写有“壁鲁洞”一诗:“神虎奇书太白藏,金函曾此发龙章,绿毛仙子归何处?野草幽花满洞香。”以后有多位文人赋诗吟咏壁鲁洞。

  峨眉峰:位于龙虎山镇西源陆家村后约5公里处,主峰海拔372.9米,植被为灌木丛,此山峰岭险峻,奇峰如削,怪石天成。山顶东侧有真武庙遗迹。山顶顶端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古寨堡,寨堡依山脊险要处筑以围墙,均用赤麻石砌成,寨墙高3~5米,深凹处高8米,周围约1200米长。设四门,有通道、女墙、哨卡等,布局严谨,易守难攻,此寨据传是古时屯兵及村民避乱之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