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濮院寻根福建山村,故事已百年

 幽湖落云 2017-06-24

祖居风景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我的祖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应表兄(濮院公明电气公司老板)邀请从福建老家来到了濮院落户安家,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01

出于对故乡的眷恋,祖父在民国廿三年(1934年)特以本家族凤阳郡怡善堂的名义,修订了小家谱,“既免致有遗忘而又可以备查考矣”。

祖父在濮院定居后,不久他的哥哥(我的大祖父,未成家)也从福建来濮院,协助祖父经营桃园等。岁月匆匆,返乡祭祖的愿望始终在他们老弟兄俩心中牵挂,但一直到老人相继过世也没能实现这最寻常不过的愿望。

祖父修订的小家谱

(文字局部)

祖父曾讲起老家的习俗规矩,外出(指谋生)族人返乡回到这封闭的山村里是荣归故里,要开启氏族祠堂大门的,祭祖后在里面摆上百十桌酒席宴请全村氏族宗亲,没有积余足够的钱款就难以返乡;其次当时交通十分不便,只能靠双腿翻越七座大山才能到达家乡,考虑年纪已有五六十岁了,怕体力不支只能作罢……

        02

半个多世纪一晃而过,在祖籍族亲们的多次邀请下,三年前的五一节前夕,我与妻子两人带着满满的几箱包行李、带着祖辈的遗愿,从桐乡火车站坐车出发,前往那曾经养育了祖辈的闽东凤阳乡的山区老家。六七个小时后在福建宁德下了车,远房堂侄早已在车站出口处迎接,并用面包车直接送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驶向大山的深处。

朱氏宗谱

(凤阳集)

三小时后,车子慢了下来,近处山坡的背面一个新村(原旧村因属地质灾害点,于2002年整体搬迁入造福新村)已显露在面前,村前已站着不少人。我们刚下车就被堂弟、堂弟媳抢先帮拿行李接到他们家里,说已经准备好房间了,一看原来是他刚结婚的儿子的新房,我们执意不从,硬是搬到客房住下。

        03

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后,旅途的疲劳已基本消除。早晨起身后就来村边欣赏起整个山村风光。放眼四顾,周边的层层梯田将整个村庄围得个严严实实。春末早晨那天然氧吧中的阵阵拂面清风沁人心肺,虽有淡淡的阳光透过那浓浓的雾气已照在身上,还是让人感觉到一丝丝的寒意。

祖居老屋

吃过早饭,在村委主任(我族堂弟)和堂兄堂弟众多族亲陪同下,来到几百米远处的空无一人的旧村庄参观。我祖上的旧宅虽已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仍顽强地屹立在高坡上。走进空屋,我默默地注视着屋内的每件旧物,手中的相机沿着视线按个不停。离开老宅时,我用准备好的塑料袋、塑料瓶,在旧院子里装了满满的一袋泥土和引入到院子的一大瓶山泉水放进背包(带回濮院后被安放入祖父、大祖父的墓上)。

老屋家堂

建于大清同治辛未年间(1871年)、占地六百多平方的“朱氏宗祠”祠堂(早已废除设返乡宴了)在旧村的村前。

旧村朱氏宗祠

堂弟一行人打开大门,拨捞挂下的尘网,走进阴暗潮湿破旧不堪的屋里,只见沿墙壁四周供桌上放着一代代先人的蓝底金字的神位。其中有我曾祖父的伯父朱金铭在光绪元年(1875年)为自己所立的“钦赐举人”神位,特别醒目。

祠堂所供神位             “钦赐举人”神位

据传朱金铭在青年时入泮(秀才)后,每逢乡试必赴考场从未间断直到八十高龄,但不知何种原因均未中举,前后经历了清道光、咸丰、同治等三朝。其事迹被传至京师,同治十三年(1875年)清穆宗同治皇帝闻说奇之,认为其精神可嘉。赐以黄马掛召京觐见,特敕为“钦赐举人”。

祠堂壁画

这祠堂里的壁画以及同治十年等续编撰写的族谱、当年的县城全景图及村庄风景画等都是出自朱金铭老人家的亲笔。

        04

祭拜祖墓是这次行程的重要活动,族亲们带领我们走进群山深处,依山而修建的一座座大小不一的陵墓展现在面前,最高的差不多有小山那么高大,墓碑上清晰地刻有“道光二年”、“同治癸亥”等字样。

陵墓

从族亲口中了解到这都是本族中自从乾隆二年(1737年)迁入此处后的第二、三、四、五代等先辈的墓群,而第一代先辈的陵墓却在县城那边,离这里较远,故没有带我们前去参拜。

祖墓

最后来到我曾祖父母、太曾祖父母的墓道前,因其后人迁居浙江,故墓道修筑得较简陋。我们点燃了带去的香烛、黄纸以及特带上祖父的衣服遗物(代表祖父叶落归根吧),行过大礼后,清理一下墓道周边的杂草,这是祖父离开家乡后第一次由墓主的直系后裔来此墓前祭拜。

朱氏宗谱

据传自大宋绍定五年(1232年)宋秀王亲制《朱氏谱序》、绍定六年大宋理宗皇帝御题《朱氏族谱赞》以来,家谱在元、明、清共编写过十多次,现仅剩余四部家谱。这些家谱原先收藏在祠堂里,因安全原因已由族人收藏保管,轻易不再外露。

        05

这批宗谱修订是从清嘉庆年间开始,详细记录其源溯颛顼、功显曹侠、地封齐鲁、爵赐子邾的开宗始祖直至同治、光绪年代,记述了朱姓原属沛国郡,明洪武时以凤阳为郡,故遵旧制者称“沛国郡”遵圣旨者则称“凤阳郡”,相传的两朝天子、一代宗师尽录其内。

朱氏宗谱

而最完整的一部就是朱金铭老人在七十六岁时所撰写,工整的楷书就连当今书法家恐怕也观之兴叹吧。

当我提出要观看朱氏家谱时,堂弟爽快地拿了出来。看到这珍贵的宗谱,我接下来的二三个晚上一回到房间,就马上关门跟特工人员似的打开相机一页一页地摄录下来,每晚拍摄到深夜,与先人们进行了空灵对话。

朱氏宗谱

四天的寻根探亲之旅很快结束,族亲们依依不舍地在家门前,按族中礼节用鞭炮送走了来自远方的稀客。

        06

返程途中,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下来。

朱金铭手绘县城全景图

(清代)

随着时代社会发展现代文明的推进,若干年后,这大山深处的传承了数百年、惊世罕见的墓道、宗祠、宗谱的三绝宗族文化“历史文化遗产” 能否得到妥善保护并得以源源传承?这真是个未知数。

【作者简介】朱家伦,濮院人,喜欢旅游、地方文史与写作。现居桐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