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有一群人,认为吃马铃薯会死

 海棉宝宝vuzd7w 2017-06-24

编辑/日京川


纸城
CHAPTER


Mass-YMO

来自纸城

04:27

“不在朕面前把这些马铃薯吃下去的话,就当场斩首。”


“都看好了,朕也在吃。这可是天底下最美味最有营养的食物。”


彼得大帝大口大口地吃给农民们看。然而,民间一直有大帝陛下是恶魔之子的流言……农民们始终畏畏缩缩,恼羞成怒的大帝便一把抓住站在最前面的男人的领子,把剑架在他的脖子上。


“快吃!还不吃吗?!”


农民们一齐伸手拿起马铃薯往嘴里塞。咦,这东西不难吃嘛。岂止是不难入口,还十分美味。然而吃了马铃薯,农民们马上开始害怕,担心自己第二天早上就会变成冰冷的尸体。




恋爱和马铃薯不一样,可不能随手从窗口往外一扔就了事哟。


这句台词常常出现在俄罗斯电影和小说中。马铃薯对俄罗斯人来说,是与面包争夺主食之位的重要食粮,也是几乎每天必吃的日常食物。也许是因为太普通了,人们常常忘记它带来的恩惠,居然“随手从窗口往外一扔”。



日本薯类品种丰富,光看带“薯”字的词就有很多,例如红薯、芋头、山药、番薯、薯小哥等。对俄罗斯人甚至大多数欧洲人来说,“薯”就是马铃薯,可以蒸煮烤炸,切碎捣烂,做法和调味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它终究还是马铃薯。


或许是为了满足这庞大的需求,俄罗斯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一年生产八千五百万吨马铃薯,轻轻松松便超越整个亚洲一年八千两百万吨的生产总额。



 令人惊讶的是,与俄罗斯人如此密不可分的马铃薯,在俄罗斯的历史却很短暂。


众所周知,哥伦布1493年从新大陆回国以后,旧大陆的人们才知道马铃薯的存在。南美安第斯山脉地区(现在的秘鲁、玻利维亚、智利等地)的居民将马铃薯当作主食。


哥伦布


马铃薯薯种被带回西欧,据说是在1570年到1580年左右。有种说法认为,完成这项伟业的是指挥海盗船的英国海军副提督F.德雷克。在奥芬堡有一座德雷克的铜像,基石上刻着“1580年把马铃薯带到欧洲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可是,我手头的百科全书否定了这种说法,因为“德雷克的海盗船从未靠近过新大陆的海岸”。


伏尔泰·罗梅夫从弗吉尼亚州带来薯种的说法也流传甚广,不过所有的百科全书也认为这不过是传说,并未收录,原因是“弗吉尼亚人当时还不知道马铃薯这东西”。目前最值得相信的是由西班牙神父兼植物学家赫罗尼莫·科尔丹引进的说法。


传说科尔丹极力称赞马铃薯:“马铃薯是松露的一种,味道比栗子好。它是对人类有求必应的贤明的大自然赐给我们的食物。”不管怎样,1580年,马铃薯的薯种到达西班牙港口,应该确有其事,虽然这种说法可能不知何时也会被推翻。



虽然引进者的名字暧昧不明,但首次记载马铃薯的欧洲人却众所周知,那就是西班牙人佩德罗·西埃萨·德·列昂。他曾在秘鲁逗留,并对秘鲁进行了在当时来说极为详细的研究,著有《秘鲁年代史》一书。


“PAPA(当时的秘鲁语,指的是马铃薯)是一种坚果,煮一下就会变得像栗子一样软,皮的味道比松露还要清淡。”


他还记载了当地居民庆祝马铃薯丰收的盛大祭典。



也许你以为科尔丹和列昂赞不绝口的理想食材瞬间便俘虏了欧洲人的胃,其实恰恰相反。哥伦布从美洲大陆带回的另一个礼物—梅毒(据说是西印度群岛原住民的风土病)眨眼间就在全欧洲流行开来,在接下来的16世纪初,也就是1512年,梅毒甚至传到了远东的岛国日本(葡萄牙人来到日本是1543年,梅毒的传入更早一步),而马铃薯传入却是70年后的事,节奏实在无比之慢。


20世纪早期,种植土豆在欧洲的扩张地图


总的说来,人们一开始觉得马铃薯很可怕。一坨丑陋的沾满泥土的东西,不是恶魔的食物是什么?


马铃薯不向严酷的气候条件屈服,无论在多贫瘠的土壤里都能生根,而且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然而在歉收和饥荒频繁造访欧洲各地的时候,它都没有被世人接纳。



当时的专制君主认为这种新食物能解决长年让他们头痛的粮食问题,于是大力展开宣传和推广,但都没有奏效,最后只能用暴力胁迫等手段来推广马铃薯。


其中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一世和腓特烈大帝都热衷推广马铃薯。1765年瑞典与普鲁士开始持续七年的战争,瑞典一方除了把马铃薯带回国以外一无所获,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马铃薯之战”。法国人奥古斯丁·帕门蒂尔在这场战争中当了五次普鲁士的俘虏,尝到了马铃薯的美味,此后一直在路易十六治下的法国热心推广马铃薯。他为此进行的杰出启蒙活动和异想天开的宣传,在《世界食品百科》《辻静雄著作集》《新拉鲁斯料理大百科》及其他书籍中都有记载。


“马铃薯之战”


虽然法国人给马铃薯起名为Pomme de terre(地下的苹果),但让大部分人接受马铃薯是与苹果一样可口的食物,还是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十八世纪末,马铃薯才在法国获得“公民权”。


1601年,马铃薯由荷兰的船只从爪哇港(现在的雅加达)运到日本长崎,竟然比进入俄国的时间更早。


彼得一世下令种植土豆


17世纪末,彼得一世从兄弟们的激烈政治角逐中胜出。夺得帝位后,他曾乔装成工人前往荷兰、英国等欧洲先进国家学习技术,在那里第一次吃到马铃薯,为它的滋味而感动,便带回国内积极推广。他甚至特地从德意志运来大量薯种,分配给俄国境内各个行省,下令栽培和扩大种植面积。可是大家觉得马铃薯很恶心,都不敢吃,更不用说大力种植了。


没办法,只能先在皇家的农庄里种植,但即便有专制君主彼得大帝的命令,农民们还是害怕得不敢下咽。彼得大帝只好采取非常手段,把农民们传唤到宫廷中来,在他们面前摆上几盘堆得像小山那么高的马铃薯。那些马铃薯刚刚煮好,还冒着热气。



“不在朕面前把这些马铃薯吃下去的话,就当场斩首。”


虽然吓得直哆嗦,但农民们还是犹犹豫豫,也许是觉得比起吃下这种恶心的食物,中毒后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还不如被砍头好。


“都看好了,朕也在吃。这可是天底下最美味最有营养的食物。”



彼得大帝大口大口地吃给农民们看。然而,民间一直有大帝陛下是恶魔之子的流言……农民们始终畏畏缩缩,恼羞成怒的大帝便一把抓住站在最前面的男人的领子,把剑架在他的脖子上。


“快吃!还不吃吗?!”


农民们一齐伸手拿起马铃薯往嘴里塞。咦,这东西不难吃嘛。岂止是不难入口,还十分美味。彼得大帝敏锐地发现了农民脸上变幻不定的表情,满足地摸了摸小胡子。


然而吃了马铃薯,农民们马上开始害怕,担心自己第二天早上就会变成冰冷的尸体。


但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这些农民还是活蹦乱跳,过了一周,身体也没有出现什么异样。即便如此,马铃薯还是不怎么招人待见。种是种了,但只有皇家农庄的农民在种。经过漫长的岁月,马铃薯的种植才扩散到俄国全境。



R.E.F.史密斯和D.克里斯蒂安认为,马铃薯也有可能是在七年战争结束时,被士兵从普鲁士带回来的(见《面包与盐》),并推测人们难以接受它的原因不是害怕中毒而死,而是害怕死后会堕入地狱。散播这种迷信的人正是最大的抵抗势力—旧教徒们。


也有人相信“这是最初的两个人所吃的禁果,因此无论谁吃了它,都是背叛上帝,亵渎圣经,绝对无法进入天国”。在俄罗斯北部大部分地区,芜菁是主要传统作物,整个十八世纪,马铃薯也没能取代它的地位。

—《面包与盐》


他们声称导致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禁果不是苹果,而是《圣经》中没有记载的食物—马铃薯。它并非用种子培育的无性繁殖方式也令人敬而远之。旧教徒散播的谣言中还有十分荒唐无稽的内容。比如马尔梅斯王的女儿被恶魔附体,堕落无度,第一颗马铃薯正是从她的坟墓上长出来的,所以,吃了这个“恶魔之果”的人注定会下地狱。



18世纪中期,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像开明君主般煞费苦心地推广马铃薯。1765年,从德国寄来65桶马铃薯,因为医疗参事会进言说,想救助西伯利亚和芬兰那些食不果腹的农民,栽培这种“地下的苹果”是最为省钱有效的办法,“它在英国叫作Potato,在别的地方被称为地下的梨子,或者是松露、Kartoffel。”叶卡捷琳娜二世向各地分发了薯种和写有栽培方法的说明书,然而也以失败告终。农民们顽固地抗拒这种不 熟悉的作物。


1910年,俄国的喇嘛在种植土豆


据说马铃薯在农民中间难以普及的另一个原因是味道清淡,不加黄油或沙司的话就不好吃,这真是适得其反。因此,马铃薯首先在富裕的贵族中间受到欢迎。


尽管经过多方推广,直到19世纪初,俄国的厨师依旧对马铃薯十分陌生。连有一定教养的人们也不敢吃。终于,在1840年,俄国全境张贴了布告。


一、在所有的公有地中设置马铃薯专用地,供农民栽培分配到手的薯种。


二、分发关于栽培、储藏、烹饪及食用马铃薯方法的指导书。


三、表彰并奖励成功栽培马铃薯的农户。



然而这些试验也失败了。国家急于求成,使用强制性手段,反而招致了猛烈的反抗。在北部、乌拉尔地区和伏尔加河畔等地,频频发生反对种植马铃薯的农民暴动。历史教科书中称之为“马铃薯起义”。



然而,在偏远的西伯利亚,马铃薯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遍布各地。大约20年前深入西伯利亚腹地旅行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一点。导游介绍说:“这一带不管是沙皇时代还是斯大林时代都是流放地,土地贫瘠,自然条件严苛,很多十二月党人也被流放到这里。


1825年12月,在圣彼得堡发生了俄国最早的武装起义。由于起义发生在12月,后来就把参加这次起义的人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主要是贵族出身的青年将校,在1812年抗击拿破仑的战争中和农奴出身的士兵并肩作战。他们被农民的淳朴感动,又在追击法军的过程中到达欧洲,亲眼目睹了比俄国先进的社会和阶级关系,于是决心废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近代国家。


十二月党人起义


可是,起义马上便遭到镇压,五名领袖被绞死,121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等地。在流放地,他们第一次接触农民的生活。西伯利亚的大地寒冷而贫瘠,谷物收成惨不忍睹,饥荒是家常便饭。倘若马铃薯能在这不毛之地上生长,农民的生活也会变得轻松一点吧。


当然,那时西伯利亚的农民对马铃薯一无所知。


出身高贵的流放者们生来第一次拿起铁锹翻地,托人从遥远的故乡寄来马铃薯,进行栽培。为了推广,他们把附近的农民召集起来,把马铃薯做成菜,在大家面前食用。



可是,这里的农民同样觉得马铃薯十分恶心,不敢往嘴里塞。12月党人满怀民主主义理想,自然不会像彼得大帝那样用砍头来威胁农民。他们拿出金币,宣称只要谁栽培并食用马铃薯,就把金币给谁。


这一举动带来了极大的效果。后来,马铃薯给农民们带来的利益远远超过一枚金币。马铃薯就这样瞬间推广到了整个西伯利亚。

比起轰轰烈烈的起义,我更喜欢身为理想主义者的贵族青年们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毫不畏怯—不,是了解现实之后,反而实现志向的故事。那就像在地下悄悄结果的马铃薯一般,散发着质朴而丰富的味道。


本文由出版社授权刊载,节选自《旅行者的早餐》一书


《旅行者的早餐》

(日)米原万里/著 王遵艳/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点击标题查看以往精彩内容

压根就没有“正宗”这回事儿

坂本龙一:我并没有刻意想成为音乐人

用最复杂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学完这些,再来谈时尚

那条街闻上去, 有厨房和皮革的气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