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石库门
和老北京的四合院一样,解放前上海的“石库门”闻名遐迩。“石库门”作为一种特殊建筑,凡上了年纪的上海人,都不陌生。上个世纪50年代(现在可能还有不少留存),上海的许多弄堂里都建有石库门房子,弄堂门口一般都冠以什么什么“里”。大弄里面还有支弄,一排排的石库门房子连片而建。这“石库门”,是20世纪初欧洲人在上海的普通侨民居住的地方。它设计结构适合一家一户居住,比较科学,一近大门就是天井,里面打了一口井(可能当时还没有自来水),天井后面是客厅,是主人接待客人和用餐的地方,紧挨客厅有一架木制楼梯通到二楼;楼梯后面就是厨房,厨房旁边一条走道通向后门,这是底层的机构。二楼分前楼和后楼,分别住着主人和他们的子女,与二楼隔着楼梯向后,也就是厨房的上面是“亭子间”,这是石库门房子的特有建筑,一般作主人的书房,(当年鲁迅先生就是在租界里租了半间“亭子间”居住,于是写出了有名的“且介亭文集”,这且、介、亭意为租界里的半间“亭子间”,三个字各取一半。)亭子间上面原来是主人凉晒衣服的阳台。应该说这样的房子结构作为一家一户居住,是很合理的。
但是,这些原主人搬出以后,让给中国居民居住,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后来上海滩成了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城市越来越繁华,人口越来越多,居住地也就越来越紧。这石库门房子经过“二房东”、“三房东”的改造,就面目全非了,为了多收房租,就拼命多住人,把原来的各个房间隔得成了“鸽子笼”,又添出了什么“二层阁”(只有一米多一点高度,人进去根本直不起腰)、把阳台改造成“三层阁”,连楼梯底下都住着人家。简直成了北京的“大杂院”,许多底层的劳动人民就这样挤在一起“窝居”着。刚解放时的两部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乌鸦与麻雀”就是这种“窝居”情况的真实写照。
1950年中秋节,我小学毕业无力升学,到上海学徒,私人老板就租了一间石库门底层,既作工房又是住所,十几个人挤占四十多平方米,无奈之下,老板把空间、地面凡是能利用的地方全部占满。生产、生活都在一起,可想而知其拥挤程度!根据我在“石库门”窝居的经历,因此,有此切身体会。大上海给我的印象是:“花花世界。十里洋场。穷人的地狱,富人的天堂”。当然现在情况大有好转,不会再有“七十二家房客”的尴尬了,但住房的紧张和房价的高昂,依然令人望而生畏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