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柑橘黑星病终极防治手册!

 观澜听潮914 2017-06-25

柑橘黑星病也称为柑橘黑斑病,大部分柑橘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主要为害柑橘果实,叶片、嫩梢亦有发生。


为害轻者,降低果实品质,影响柑橘果实商品价值,为害严重时,造成早期落果和落叶,严重影响柑橘产量。贮藏运输期间,病斑继续扩大,使果实变黑腐烂,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为害症状图解

柑橘黑星病的症状多出现在近成熟的果实上很少在青果上发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叶片和枝梢


叶面受害

来源:万本图看

常发生在老叶上,通常呈圆形,中央稍四陷,褐色至灰白色,常常有黑色的分生孢子器着生,病斑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易与红蜘蛛为害混淆。


果实受害

黑斑病菌主要侵染幼果,幼果期不显症状,若幼果发病严重会引起果实脱落。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在表皮开始出现病害症状,但不会引起果肉腐烂。


果实受害后根据病斑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黑斑型、黑星型和毒性型。


黑斑型  来源:陈皮哥

黑斑型:病斑小而浅,仅限于果皮,圆形,边缘黑褐色微隆起,有时病斑外围有绿色的晕圈。病斑中央四陷,灰色至红棕色,常有微凸起的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着生。


黑星型  来源:风谣

黑星型:病斑很小,直径稍凹陷,灰色至红棕色,或淡红褐色,褐色,常有暗红或褐色的边缘,这种类型的病斑很少产生分生孢子器。


毒性型  来源:见水印

毒性型:在条件适宜时,多个斑点联合形成扩散状的大病斑,病斑深入果皮内,褐色至黑色,革质,边界不清,条件适宜时可很快蔓延至整个果实,引起腐烂。


几种类型病斑有时可混合发生,黑斑和黑星型在条件适宜时均可发展成为毒性型。


发生流行特点

柑橘黑星病为真菌病害,有性阶段为柑橘球座菌,无性阶段为柑橘茎点霉。


其病原具有两个特性:①病菌的寄生性较弱;②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一般在谢花后的一个半月内侵入幼果内,壮果期和果实将着色时显现症状。


流行途径

● 病菌以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子囊孢子菌丝体等在病叶病枝病果上越冬


● 次年环境适宜时放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主要借风雨、昆虫传播落在寄主植物幼果嫩梢萌发芽管进行侵染


● 病菌侵入后其菌丝体受抑制而潜育潜育期3~6个月。 


● 果实近成熟时菌丝体迅速生长扩受害部位出现病斑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器放出分生孢子行再侵染。 


流行规律

高温有利于病害发展和症状的表达,雨量影响子囊孢子的释放,害严重程度与降水量密切相关。

春梢期:叶片(发病较轻,温暖高湿则重)

谢花期:幼果(严重时落果)

夏梢期:叶片和果实(叶片发病常比春梢期重)

膨果至转色期:果实(显现症状)

贮藏期:果实(变黑腐烂)


流行原因

● 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发病严重在闷热的天气尤为严重。 


● 肥料不足缺乏有机肥地下水位高环境郁闭管理粗树势衰弱的果园该病发生严重。


综合防治方法

黑星病与砂皮病混发

黑星病病菌与砂皮病病菌相似,都属于弱寄生菌,在树势弱时极易感病,所以提升树势,可有效的增强其抗病能力。同时,黑星病病菌潜伏期较长,所以在药剂防治时一定要抓住谢花后的浸染期,若出现症状才用药,为时已晚!


①加强对柑橘树体的土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疏松培肥土壤,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配合使用海精灵生物刺激剂(根施型),促进树体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②对郁闭的果园、树冠,进行间伐或大枝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③冬季做好药剂清园工作,结合修剪剪除病枝将落叶残枝落果收集干净加以烧毁。


④在谢花后15天第一次喷药,以后每隔15天左右喷药1次,连续3次;6~7月再巩固一次。


药剂可选择:代森锰锌、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等。注意以内吸性杀菌剂(抑制病原菌在果实体内的扩展)和保护性杀菌剂(保护果实免受病菌的侵入)组合使用。


⑤为防止果实储运中继续发病,果实要规范采收,轻拿轻放,避免产生新伤,运输过程中要防挤伤、擦伤


本文由农业助手团队整理编写,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农业助手(ID:nyzs360),转载时请勿修改文章内容,修改必究!

参考资料

《柑橘黑斑病发生危害现状和研究进展》  王兴红

不同杀菌剂对柑橘黑斑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蒲占

《柑橘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沈兆敏


探讨柑橘黄化、葡萄、番茄等种植问题,

请加华垦黑马2微信,拒绝非农业者。

关注平台请按住下方(公众号:nyzs360)


海精灵'先试后买'活动重磅开启!

机会有限,立马参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