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在那里,我们进入轨道,我们已征服木星

 星光闪亮图书馆 2017-06-25

在罗马神话中,天神朱庇特曾经有一次拉起了帷幕隐藏他的恶作剧,但他的妻子朱诺能够看穿云雾,发现他真正的本质。而这次,NASA发射的探测器'朱诺'(Juno)号也拥有着同样的使命,希望能够揭开木星(朱庇特)的真实面纱。


【朱诺号】


这就是今天的主角'朱诺'号。探测器靠三块太阳能电池板供电,这些电池板在电池以最大效率操作可产生14千瓦的电力。但进入木星轨道后,提供的电力仅为400瓦。



朱诺探测器。(? NASA)


▼ 它的大小跟一个篮球场差不多。




▼ “朱诺”号于2011年8月5日在地球上发射,历时五年,昨日终于成功地进入环绕木星运转的轨道。



? NASA/JPL-Caltech)


当“朱诺”号到达木星时,木星的引力会使探测器运动的越来越快,直到速度高达250,000公里/时(相对于地球)。抵达木星后,它会紧急刹车,进行约35分钟的点火减速,飞行速度降低为每小时2000千米,最终被木星引力俘获,并进入木星的轨道。



MPH代表英里每小时,朱诺号是人类有史以来制造过最快的物体。(? NASA)


在进入木星的轨道之前,“朱诺”号为木星以及它的四颗卫星拍下了最后一张的合照。



木星的四颗卫星:木卫一Io,河神的女儿;木卫二Europa,腓尼基的公主;木卫三Ganymede,特洛伊的王子;木卫四Callisto是水仙女,月神的随从。当然,木星的卫星远不止这四个,已确认的共有67个。(? NASA/JPL-Caltech/SwRI/MSSS)


这次,随着“朱诺”号一同前往木星的除了各种仪器,还有三位重量级的乐高人物。左边的伽利略手持望远镜,中间的朱诺拿着放大镜,而朱皮特则拿着闪电。



? NASA/JPL-Caltech/LEGO)


【木星】


木星,是太阳系中的行星老大。一点都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木星,地球早就被各种彗星以及小行星给轰炸个稀巴烂,它对人类的演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NASA)


关于木星最广为人知的或许是它的大红斑,那是一个在木星的南赤道带边缘存在了很久的反气旋漩涡,它比地球还大。



? Michael Carroll)


在迎接“朱诺”号的来临之前,哈勃望远镜发现在木星上演了一出极光秀。这一场极光是由于太阳风中的高能带电粒子冲入木星的大气层,与大气层中的粒子发生碰撞。除了来自太阳风的带电粒子外,由于木星的磁场远比地球的磁场强,因此它还会俘获从其身边经过的其它带电粒子来源。



? NASA/ESA)


在太阳系中,木星比任何行星的磁场都要大和强。为了进入木星的轨道,“朱诺”号必须沉浸在危险的辐射带中。



? NASA/Creatives Commons)


在整个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朱诺”号将暴露在相当于1亿倍牙科X光的辐射中。它将环绕这颗气体巨行星飞行37次,并在2018年2月20日结束自己的使命,落入木星的怀抱。



? NASA/Creatives Commons)


【使命】


1995年,NASA发射的“伽利略”号在星际中穿越航行到了木星。它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在木星的大气层中放置一个探测器。当科学家对返回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木星的成分跟原先科学家认为的不一样,这意味着原先的行星形成理论是错误的。尽管科学家仔细的研究了“伽利略”号探测到的所有数据,在木星的云雾之下仍然隐藏着它的许多秘密:

  • 木星是如何诞生的?

  • 木星上有多少的水和氧气?

  • 木星内的构造是如何的?

  • 在木星的内部是否存在着固态核心,如果是,有多大?

  • 木星强大的磁场是如何产生的?

  • 木星上的大气特征跟它的内部运动有何关联?

等等等等。。。



“朱诺”号将首次近距离的观测木星的极区。(? NASA/JPL-Caltech)


木星的构造。(? NASA)


这次,“朱诺”号的首要任务是探索木星是如何诞生和演化的。探测器将会观测木星的引力和磁场,大气动力和成分,以及木星内部、大气层和磁气圈之间的复杂关联是如何决定行星的性质和驱动它的演化。


▽ 点击文字查看更多文章

统一之路 | 隐藏的新物理 | 广义相对论 | 宇宙的阴暗面 | 宇宙的命运 | 黑洞是暗物质?| 引力波| 宇宙膨胀 | 量子纠缠 | 毕达哥拉斯主义 | 祖父悖论 | 薛定谔猫 | 暗能量与时间 | 普朗克尺度 | 宇宙演化 | 爱因斯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