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0年以来台湾地区人口死亡率水平及其特点

 GXF360 2017-06-25
? 2000年以来台湾地区人口死亡率水平及其特点

2000年以来台湾地区人口死亡率水平及其特点

周爱萍

(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 利用台湾地区2000年以来相关的人口资料,对台湾地区人口死亡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近十几年来,台湾地区除95岁以上年龄组外,其他年龄组死亡率持续下降;婴儿死亡率较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且具有城乡死亡率及不同性别死亡率差异显著等特点。认为经济、文化教育、医疗水平的提高是人口死亡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人口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性别比;台湾

人口死亡率研究是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的传统研究问题之一,人口死亡率的高低可以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福利、自然环境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对人口再生产过程的影响,同时也为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和人口预测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本文利用相关人口资料对2000年以来台湾地区人口的死亡特点及其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进而探讨影响台湾人口死亡的社会环境因素,以期对了解台湾、研究台湾有所帮助。

一、台湾人口的基本概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地区死亡人口相对较少,死亡率也较低,但死亡人数继续保持着80年代以来的增长势头。2000年,死亡人数由1990年的10.53万上升到12.60万,平均每年增加2 000人以上。同时人口死亡率也逐年增大,由1990年的5.21‰提高到1995年的5.60‰,继而上升到2010年的6.30‰。

从2000年到2010年,台湾地区常住人口总量稳定上升,从2 230万人增加到2 312万人,以平均每年0.4%的比率增长,和1990到2000年平均0.9%的人口增长率相比,10年间,台湾地区人口增长率有了明显下降。根据历次台湾地区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其人口总量和人口增长率的变化趋势(见图1)。台湾地区常住人口总量不断上升,但其上升速度逐渐减缓,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地区人口总量会出现下降趋势,即进入人口负增长时期。

图1 历次普查台湾地区常住人口总量及增长率变化趋势

二、台湾人口死亡人数与死亡率

如表1所示,进入21世纪,台湾地区死亡人口相对较少,死亡率也较低,但死亡人数继续保持着增长势头。2013年,死亡人数由2000年的12.60万上升到15.59万,平均每年增加2 300人以上。同时人口的死亡率也逐年增大,但基本稳定在5.6‰~6.7‰之间,由2000年的5.68‰提高到2005年的6.13‰,继而上升到2013年的6.68‰。死亡人口数的增加和死亡率的上升原因一是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全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在2001年已达到8.72%,2005 年上升到10%,2010年则高达10.74%[1]。二是1949年前后迁台的军人大多数都已经步入晚年。

表1 2000—2013年台湾地区死亡人口数与死亡率

年 份死亡数(人)死亡率(‰)2000125,9585.682001127,6475.712002128,6365.732003130,8015.802004135,0925.972005139,3986.132006135,8395.952007141,1116.162008143,6246.252009143,5826.222010145,7726.302011152,9156.592012154,2516.632013155,9086.68

说明:数据来源于台湾地区《中华民国统计月报》(2000—2013年)。

三、台湾人口的死亡率水平

(一)年龄别死亡率

受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和分年龄死亡率差异的影响,死亡人口年龄分布有着一定的特点。表2给出了2000年以来部分年份台湾人口的年龄别死亡率状况,可以看出各年份的死亡率呈现以下特点:第一,10多年来,除95岁以上的年龄组死亡率升高外,其他各年龄组的死亡率都在持续下降,但各年龄组下降的变动幅度不同。下降幅度最大的年龄组为85~89岁,下降22.17个千分点,下降幅度最小的年龄组为5~9岁,仅下降0.05个千分点。第二,不论哪一个年份,除0~4岁和100+年龄组的死亡率外,其他年龄组的死亡率呈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的趋势。其中,5~29岁年龄组的死亡率基本处于1‰以下,死亡率缓慢上升;30~39岁年龄组的死亡率介于1.1‰~1.81‰之间,死亡率也是缓慢增加;40~59岁年龄组的死亡率在1.32‰~8.16‰之间,死亡率开始加速提高;60岁以上年龄组的死亡率上升速度最快,每个5岁年龄组的死亡率几乎都是前一个5岁年龄组死亡率的1.5倍左右。

表2 不同年份台湾地区人口的年龄别死亡率比较 ‰

年份年龄组 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12年间变化状况0岁6.995.945.915.465.004.424.43-2.561~4岁0.470.450.380.320.370.250.28-0.195~9岁0.200.170.160.160.150.140.15-0.0510~14岁0.220.180.180.180.140.150.15-0.0715~19岁0.660.530.540.480.400.380.36-0.3020~24岁0.800.680.660.640.560.480.49-0.3125~29岁0.920.890.840.880.720.680.64-0.2830~34岁1.291.171.211.241.100.970.96-0.3335~39岁1.811.731.761.801.661.461.50-0.3140~44岁2.652.462.552.622.502.322.30-0.3545~49岁3.743.513.583.523.483.313.36-0.3850~54岁5.305.065.065.014.714.534.45-0.8555~59岁8.167.677.357.116.666.486.18-1.9860~64岁12.1811.6711.2610.5310.209.259.04-3.1465~69岁19.3518.4617.5716.1515.4514.4114.29-5.0670~74岁30.8329.8028.8326.5625.9423.2722.71-8.1275~79岁50.1047.4345.9742.9742.4339.9939.14-10.9680~84岁81.7178.1076.2768.8869.1667.0966.71-15.0085~89岁130.80124.59120.01109.27112.12109.56108.63-22.1790~94岁194.52183.36181.97165.50179.14171.48175.29-19.2395~99岁241.32229.58225.47225.58245.37239.46257.7916.49100+160.48139.67153.64156.27201.88225.68256.1295.64

说明:来源于台湾地区内政部户政司2013年数据。

(二)婴儿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是各年龄死亡率中最重要、最敏感,且最具有综合性的一个指标。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到1周岁的时期。婴儿由于年幼体弱,对母体外的环境适应能力差,容易发病死亡。因此,婴儿死亡率是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尤其是居民生活状况和妇幼保健状况的综合性指标[2]109。从2000年以来的数据来看,台湾地区婴儿死亡率水平相对比较低,但十几年的变动趋势呈现波动状态(见图2),分为几个阶段:2000—2004年起伏波动,基本处于5.3‰~6.0‰之间;200—2009年回升到7.0‰~7.5‰的水平,回升幅度较大;2010年后又缓慢下降,但还没有回落到6.0‰的水平以下。分性别来看,男、女婴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与总体几乎一致,但男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婴,男婴的死亡率处于5.7‰~8.1‰的水平,而女婴的死亡率位于4.8‰~7.1‰的水平,平均比男婴低1个千分点。分城乡来看,由于城市的医疗卫生条件比乡村好,加之城市的父母掌握的优生保健知识相对较多,使得城市婴儿死亡率一般低于镇和乡。如表3所示,市的婴儿死亡率最低,其次是镇,乡的婴儿死亡率最高。2011年,市的婴儿死亡率为5.95‰,分别比镇(6.27‰)和乡(7.08‰)低0.32和1.13个千分点。

图2 2000年以来台湾地区婴儿死亡率状况
说明:数据来源于《台闽地区人口统计》(2000—2010年)。

表3 2000—2011年台湾地区城乡婴儿死亡率状况 ‰

年份市镇乡20005.416.746.2220015.025.036.1320025.425.645.9320034.955.785.6920045.305.776.1720057.147.237.9220067.187.677.9220076.936.937.5520086.387.258.1920096.577.368.4020106.687.117.5120115.956.277.08

说明:数据来源于《台闽地区人口统计》(2000—2011年)。

(三)平均预期寿命

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综合死亡率高低的指标,一个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往往可以从这个指标中反映出来。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时期变化

平均预期寿命与死亡率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一般呈反向的变化关系。因此,降低死亡率的各种努力,往往体现在预期寿命的延长上。2000年以来,台湾地区除95岁以上年龄组外,人口死亡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且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使得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从表4可以看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76.46岁提高到2013年的79.86岁,提高了3.4岁。除2005年和2011年平均预期寿命与上一年相比有点下降外,其他十几年间基本处于增长趋势,2006年和2007年每年增长0.48岁,是十几年来平均预期寿命增长最快的两个年份。

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男性平均预期寿命2000年为73.83岁,2005年提高到74.50岁,2010年提高到76.13岁,2013年提高到76.69岁,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2.86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2000年为79.56岁,2005年提高到80.80岁,2010年提高到82.55岁,2013年提高到83.25岁,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3.69岁。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男女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波动中渐趋上升,2000年差异为5.8岁,2002年降为5.7岁,2003年为5.6岁,2004年提高到6.01岁,2013年则提高到6.6岁。

表4 2000—2013年台湾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平 均 预 期 寿 命年份两性 男 女0306003060200076.4673.8345.5119.9979.5650.7122.89200176.7574.0745.6720.0979.9250.9923.15200277.1974.5846.0620.3780.2451.2823.33200377.3574.7746.1620.4780.3351.3323.38200477.4874.6846.1320.5280.7551.7523.78200577.4274.5045.9620.4280.8051.8123.84200677.9074.8646.2920.8981.4152.3524.38200778.3875.4646.7421.0881.7252.6024.53200878.5775.5946.8021.0981.9452.8224.70200979.0176.0347.1721.4082.3453.1925.05201079.1876.1347.2721.3982.5553.3225.17201179.1575.9447.0821.2582.6053.4225.23201279.5176.4147.4621.5382.8053.5825.38201379.8676.6947.7621.8883.2554.0425.86

说明:数据来源于台湾地区简易生命表。

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

表5反映出台湾地区5个直辖市2010至2012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总体上看,5个直辖市3年来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都有所提高。其中,台北市3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均高于其他4个直辖市。3年来,新北市、台北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均高于当年度全台湾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而台中市、台南市和高雄市则低于当年度台湾全地区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表5 台湾地区5个直辖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较

地区别年份201020112012新北市80.3080.4680.50台北市82.4282.7082.66台中市78.8678.9879.16台南市78.2678.4478.59高雄市77.8177.9778.36全地区79.1879.1579.51

说明:数据来源于台湾地区简易生命表。

四、台湾地区人口死亡率的几个特点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口死亡率会处于不同水平。即使社会经济条件接近,自然环境相仿,但如果他们的生活习俗不同,人口死亡率也会呈不同特点。从以上的描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台湾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城乡死亡率差异依然较大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不同,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因素,不仅在不同地区死亡率有差异,而且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死亡率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象征,因而城市的人口死亡率较低。然而,随着台湾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台湾的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死亡人数也相应增加,但是城市死亡率却低于农村。笔者仅获得2001年台湾地区的市、镇、乡人口死亡率数据,但仍可以看出城乡死亡率的差异(见表6)。2001年,台湾地区人口总死亡率为5.71‰,其中市人口总死亡率为4.78‰,镇人口死亡率为7.86‰,乡人口死亡率为7.31‰,城市人口死亡率比乡村人口死亡率低2.53‰。2001年,台湾地区七大都市总人口死亡率为5.05‰,县辖市总人口死亡率为4.50‰,均低于镇、乡人口总死亡率。

表6 2001年台湾地区城乡人口死亡率比较 ‰

合计计男女市计男女镇计男女乡计男女5.716.954.424.785.963.606.597.865.237.318.575.91

说明:来源于台湾地区内政部户政司2001年数据。

(二)不同性别死亡率的年龄差异显著

一般来说,在死亡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同龄的女性具有较强的存活能力,死亡率比同龄男性低[2]118。从表7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台湾男性人口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男性人口死亡率每年均维持在女性人口死亡率的1.53~1.61倍的水平,但各个年龄组上的分布差异比较明显。

表7 2000—2012年台湾地区两性死亡率 ‰

年份按性别分的死亡率男女20006.894.4120016.964.4320026.914.4720037.014.5720047.244.6120057.534.7220067.354.5620077.464.7620087.624.8420097.574.8520107.664.9220118.075.1320128.085.25

说明:来源于台湾地区内政部户政司2013年数据。

表8显示了2000年以来部分年份台湾不同性别的年龄别死亡率状况,可以看出,除95岁以上组外,12年来男女各年龄组的死亡率都在持续下降。从性别对比来看,除90岁以上组中部分年份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人口外,其他不论哪一个年龄组,台湾男性人口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15岁以下年龄组男女死亡率差距相对较小,15~64岁年龄组差距较大,男性死亡率基本上是女性的1.9~2.5倍,65~84岁年龄组的差距有所缩小,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1.1~1.9倍,85岁以上年龄组男女差别不大。从动态变化过程来看,十几年间,0~14岁、15~44岁和50~69岁年龄组的男性死亡率降低的幅度比女性高,其中25~29岁年龄组男性下降的幅度最大,是女性下降幅度的5倍还多;10~14岁年龄组男女死亡率降低幅度一样;45~49岁和70~94岁以上年龄组女性死亡率降低的幅度比男性高。

表8 台湾地区不同年份不同性别死亡率的年龄差异比较 ‰

年份年龄组 2000年男女2004年男女2008年男女2012年男女12年间变化状况男女0岁7.516.426.455.315.294.684.893.93-2.62-2.491~4岁0.490.450.390.380.400.340.290.27-0.20-0.185~9岁0.230.180.170.160.160.140.140.15-0.09-0.0310~14岁0.250.200.180.170.160.120.170.12-0.08-0.0815~19岁0.920.380.760.310.540.250.480.22-0.44-0.1620~24岁1.120.450.910.400.760.350.630.33-0.49-0.1225~29岁1.300.531.210.460.980.450.840.44-0.46-0.0930~34岁1.850.701.770.651.580.611.350.58-0.50-0.1235~39岁2.620.972.580.912.470.852.220.80-0.40-0.1740~44岁3.811.473.661.403.731.253.471.14-0.34-0.3345~49岁5.302.195.132.015.081.884.931.81-0.37-0.3850~54岁7.343.247.083.036.802.246.442.50-0.90-0.7455~59岁10.965.4210.244.519.433.968.783.66-2.18-1.7660~64岁16.248.3515.037.6813.866.7112.315.94-3.93-2.4165~69岁24.1614.2522.5912.9920.4910.8919.069.93-5.10-4.3270~74岁35.9024.2935.1722.0533.3919.4129.5916.81-6.31-7.4875~79岁56.9641.9953.9736.2251.1033.3049.2930.69-7.67-11.3080~84岁90.5872.8184.3967.7178.5358.8078.6654.71-11.92-18.1085~89岁138.64124.19127.09113.89122.33102.67120.2097.30-18.44-26.8990~94岁192.22196.03179.78183.66181.36177.44181.34170.34-10.88-25.6995~99岁201.87266.84197.51244.71209.49272.52248.49264.8046.62-2.04100+119.57187.9679.02225.43135.33269.76213.49297.7593.92109.79

说明:来源于台湾地区内政部户政司2013年数据。

台湾地区的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亡率,这也是现代人口死亡率变化的一个普遍趋势。为何女性的生命周期和生存几率大于男性,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其原因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两性死亡率的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生理特点导致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另一方面,男性从事的劳动一般比女性繁重而危险,造成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五、影响台湾人口死亡率的社会环境因素

人口是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构成社会,更不要谈社会发展的问题。因此,人口是促进与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过程,人也不例外,人口死亡也有它的生理规律。但每个社会人口死亡特点的形成却并不仅仅是人的生物特性所决定,而是由这个人口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这里说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因素等等。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死亡率下降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它往往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第一,经济水平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死亡率的下降。第二,经济水平及其发展影响到人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以及公共卫生状况的改善。众所周知,不良的生活环境和公共卫生状况是导致疾病流行和扩散的主要因素,也是人们高死亡的主要危险之一。这种改变无疑对人口死亡率的下降有极大帮助。第三,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健康教育的传播和普及,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卫生意识,使人们戒除了不良的卫生习惯,培养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第四,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健康需求有了很大提高,从而刺激和促进医学的科研工作。经济水平提高为医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经济资助和技术设备的更新。第五,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公共卫生和卫生服务的投资,使人们能够及时地得到必要的基本的医疗服务[3]

2000—2012年以来,台湾经济成长的总体变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至2007年,受到全球IT产业泡沫化的影响,2001年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是这12年间最低的一个年份,为-2.52%的增长。此后,台湾的GDP开始呈现恢复和稳定增长的态势,经济增长率总体上处于微度起伏的状态,除个别年份外(2003年的增长率为2.73%),基本保持在3%以上的增长速度,2004年达到历史的次高值(6.25%)。第二阶段从2007年到2012年,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剧烈振动。随着2008年金融海啸的爆发,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台湾地区的经济大幅下滑,外贸出口严重衰退,民间投资与消费明显萎缩;经济增长率也急剧下降(最高降幅达7.8%),并连续两年呈现负增长,在2008年达到历史的次低值(-2.25%)。2009年,在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两岸经济合作加快发展等因素的作用下,台湾地区的对外贸易快速复苏,民间投资大幅增加,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创历史新高(8.58%)。随后两年,台湾经济增长出现回落,回到正常的中低速的增长水平,分别为1.16%和2.68%,呈温和增长的态势。总体上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其经济发展速度是不容置疑的。因此,随着台湾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对降低台湾人口死亡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文化教育因素

文化水平与教育因素是影响死亡水平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受过较高文化教育人群及他们子女的死亡率都低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亦是负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死亡率越低。因为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多从事社会地位和收入较高的职业;同时他们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能够较好地掌握营养、卫生、防病、体育等方面的知识,按照较科学的方法生活、劳动和养育子女[4]。2000年到2010年,台湾获得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口占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比率由 12.4%增加到25.1%,足足翻了一番。历次普查中15 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教育程度的变动显示出台湾地区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其中小学及以下的占15岁以上常住人口比率由1956年的85.3%逐次下降,到2010年仅有17.1%,下降了68.2 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的则由2.6%逐次上升到36.9%,增加了34.3个百分点。近10年间以大学本科生增加的幅度最大,由2000年的10.7%提高至2010年的20.8%,增加了10.1 个百分点,研究生也由1.7%提高到4.3%,增加了2.6个百分点,合计增加了12.7个百分点。可见与2000年相比,台湾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三)医疗卫生因素

从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来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医疗技术水平,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前治不了的病,现在可以治疗了,大大减少了人口的死亡人数。二是医疗保障水平,在台湾地区,医疗保险被称为“健保”(“健康保险”的简称),在1995年之前,台湾享受“健保”的人只有劳工、农民和公务员,1995年之后,台湾当局实施全民健保,将99%的台湾民众纳入其中,只要拥有一张健保卡,无论老幼都享受同样的医疗待遇。所以,随着医保制度的健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众得了大病也看得起,死亡率自然下降。

[参考文献]

[1]李雯雯.中国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梁鸿.经济与人口死亡率的模型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4(4):6.

[4]胡伟略.人口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1.

[责任编辑:孟丹青]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population mortality rate in Taiwan by using the data related to Taiwan population since 2000. The author states that Taiwan has had small deaths in the past 10 years. Except for people over age 95, all age groups have had a declining death rate; infant death rate is low;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tion is increas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are shown between the rural and the urban, the men and the women. The paper states that the declining death rate is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ulture and the level of medicine.

Key words:population mortality rate; average life expectation; infant death rate; sex ratio;Taiwan

[收稿日期] 2015-04-12;

[修订日期] 2015-09-0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GL178);福建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 (JAS150622);福建江夏学院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资助项目(JXS2015011);迈向小康社会的中国人口(台湾分册)资助(2013005)

[作者简介] 周爱萍(1983-),女,安徽无为人,福建江夏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

人口统计与预测

[中图分类号] C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963(2016)03-0076-09

DOI:10.14132/j.2095-7963.2016.03.0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