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书道贯》之格物篇,你“格”出了啥?

 昵称41961047 2017-06-25

今天开始看一本新书,名字叫做《四书道贯》,副标题是“陈立夫解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关于作者,我一直以为他始终是政界人物,即所谓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按照惯常的说法,这四大家族都是金山银海,但也有报道称陈果夫晚年连看病的钱都没有,陈立夫也是穷的叮当响。他们哥俩一个活的命长,一个命短,陈果夫1951年逝世,享年59岁,陈立夫2001年逝世,享年101岁,这是因为陈立夫研究国学的缘故吗?

自古有言,人生七十古来稀,孔子也说,五十而知天命,但你去看那些国学大师,大多活的高寿。就说孔子吧,享年七十三岁,在他那个时代,算是年纪大的了吧,孟子更牛,活了八十四岁,荀子七十五岁,这几位儒家大师都挺能活啊!个人揣测,人的寿命很大程度上跟心态有关,而心态跟修养有关。除了那些死于非命的、自己作死的之外,凡遇事看得开,见啥都淡定的人与脾气暴躁、火急火燎的人相比,一般都能多撑个几年。好吧,这里发掘了一个研习国学的好处,那就是能让你多活几年。

咱们看陈立夫这本书,名字叫做《四书道贯》,取的是孔子曾经讲过的一句话“吾道一以贯之”,到底怎么一以贯之,曾子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有这么简单吗?还有,这本书的编排也挺有意思的,书分十章,除了第一章《总论》和第十章《总结》以外,剩下八章的命名分别为《格物篇》、《致知篇》、《诚意篇》、《正心篇》、《修身篇》、《齐家篇》、《治国篇》、《平天下篇》。陈立夫老先生对中华文化非常推崇,他在序言中讲到“中华文化将广受世人之崇敬”, 并列举一二三四等共十条论据做证明。对于个人来讲,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非常尊敬的,但每每研习,总有不得登堂入室之感。读的时候,一方面感觉讲的很对,但另一方面又有无从着力之感。咱们说格物致知,可能人人都会讲。随便找个中国人,问他怎么样诚意正心,然后修身齐家,最后治国平天下,十个人里能有九个给你讲的头头是道,但真正能做出来的,那是少之又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闲言少叙,咱们看本书能不能讲出什么新鲜花样。第一篇名为《格物篇》,依我看来,中国之教育跟西方之教育差别甚大,就拿这个“格物”来讲,首先他会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如果你问:“怎么格物?”他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老实讲,说了这么多的“之”,我还是不明白具体要怎样,于是再问:“能不能详细解释下这句话的意思?”又答:“宇宙之大,世界之广,超出想象,所以要博学之;这世间的知识,各有不同,所以要审问之;若想融会贯通,则需慎思之;知识有真有伪,有善有恶,所以要明辨之;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所以最后要笃行之……”

“先打住,大哥,我啥都没学呢,这就开始'笃行之’了?”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做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停!停!停!,大哥,别给我背《三字经》了,你到底懂不懂啊?”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同感,在读四书的时候,头一看,觉得很有道理,但细细一想,又觉得好像都是废话。它在外围转了一百八十圈,怎么都不进入主题,或许根本没有主题。

但,到了这个阶段如果放弃那就可惜了。个人感悟,这个阶段是个瓶颈,过不去那还是潜龙勿用,过去了就见龙在田。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咱们的文化首要在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所以,那么多的经典,来来回回讲的都是如何做人。我们不像西方社会,有着那么多的自然科学,讲究这个逻辑、那个思想,我们是仁义道德,万事以做人为本,仁者无敌嘛,姑且顺着这个思路先看下去。本篇完,下一篇看《致知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