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理穷源丨人体中医解剖部位与经络关系(二)

 sinoguoying 2017-06-25

一百三十四个分布于人体各部的古代解剖部位



上横骨:上横骨是指喉前凹陷中,天突穴之外小湾处,横骨旁接锁骨。


拄骨:拄骨是指膺部以上,缺盆之外的部位,俗称锁子骨,内接上横骨,外与肩胛关节相接。


肩解:肩解是指肩端的骨节缝处,即肩胛关节。


髃骨:髃骨是指肩端之骨,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其臼接臑骨上端,俗称肩头。其上肢外展曲屈肩部高于表面之骨,其下棱骨在背部肌肉内。


肩胛:肩胛是指髃骨之末端成片状的骨头,亦名肩髆,俗称锨板子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经筋都到肩;足少阳胆经经脉到肩上,肩井穴即属于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经筋皆结聚于肩曷穴。


臂:臂是指人之上身的双上肢通称,一名叫肱,俗称胞膊,中节上下骨交接处叫肘,肘上之骨叫臑骨,肘下之骨叫臂骨,臂有正辅二骨,辅骨在上相对短细偏外,正骨居下相对长大偏内,正辅二骨都是下接腕骨。


腕:腕是指臂和掌骨连接之处,以其回旋屈曲得名。在外侧之骨叫作高骨,一名锐骨,也叫腕骨。


鱼:鱼是指掌外侧之上,手大指节后,肌肉隆起处,其形状象鱼而得名。


手:手是指上肢能持物的部分。掌中叫手心,手心之对侧叫手背。


掌骨:掌骨是指各手指本节后的骨头。手掌中的各掌骨叫壅骨,汇聚而成掌,并非是一块骨头。


手大指:手大指属肺经,手太阴肺经自腋下行,循臑内,至大指出其末端,其经筋也是起于大指之上的少商穴部位。少商穴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处,少商穴是肺经的井穴;循手掌侧直上到大指本节后有鱼际穴,鱼际穴是肺经的荥穴;在掌后横纹头有太渊穴,太渊穴是肺经的输穴;在太渊穴之后有经渠穴,经渠穴是肺经的经穴;在手腕后一寸五分处有列缺穴,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在上肢屈曲时肘横纹中有尺泽穴,尺泽穴是肺经的合穴。其经脉,循内侧上行靥内廉,入腋下,其散筋复从腋下上肩,结聚于肩端的骨缝中。


食指:食指属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和经筋都是起于食指端商阳穴的部位。商阳穴是大肠经经气所出的部位,其位于食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处,是大肠经的井穴;经气流于本节前内侧二间穴,二间穴是大肠经的荥穴;经气渐盛于本节后三间穴,三间穴是大肠经的输穴;脏腑原气汇聚于合谷穴,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在侧腕中有经气正盛的阳溪穴,阳溪穴是大肠经的经穴;在腕后三寸有联络表里经的偏历穴,偏历穴是大肠经的络穴;屈肘时肘横纹头有经气深入的曲池穴,曲池穴是大肠经的合穴。其经脉如此再经手三里、肘髎、手五里三穴直上到肩前。


中指:中指属心包络经。手厥阴心包络经脉自腋下循臑内,入肘臂至中指出其端,其经筋也起于中指内廉之末端的中冲穴处。中冲穴是心包经经气所出的部位,其位于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中冲穴是心包经的井穴,占有主宰地位。其井穴、输穴等都在治疗疾病方面与心包络脉有密切的关系;在松握拳,屈中指无名指时,有在两指之间的经气流于此的劳宫穴,劳宫穴是心包经的荥穴;在掌后两筋之间有经气渐盛的大陵穴,大陵穴是心包经的输穴;在距腕横纹二寸两筋之间有联络表里经的内关穴,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在距腕横纹三寸有经气正盛的间使穴,间使穴是心包经的经穴;再向上到肘关节处,在微屈肘时肘中央凹陷中有经气深入的曲泽穴,曲泽穴为心包经合穴。其经脉上循臂至天泉穴,结于腋下。


无名指:无名指属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和经筋均起始于无名指外侧的关冲穴处,关冲穴是三焦经经气所出的地方,穴在无名指外侧端去爪甲如韭叶处,是三焦经的井穴;经气流于手第四、五掌指关节前凹中液门穴,液门穴是三焦经的荥穴;经气渐盛于手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中的中渚穴,中渚穴是三焦经的输穴;脏腑原气汇聚于手腕中的阳池穴,阳池穴是三焦经的原穴;在直上腕后二寸有联络表里经的外关穴,外关穴是三焦经的络穴;在腕后三寸有经气渐盛的支沟穴,支沟穴是三焦经的经穴;在肘外大骨陷中(尺骨鹰嘴)有经气深入的天井穴,天井穴是三焦经的合穴;再向上经臑部有肩髎穴。心包络的支脉,是从手掌中别出,循无名指出其端,与相表里的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


小指:小指内侧属心,外侧属小肠。手少阴心经循臑下行于肘,出小指末端,手少阴心之经筋起始于小指末端内侧心经经气所出的少冲穴,少冲穴去爪甲角如韭叶,是心经的井穴;直上在掌内后廉锐骨中有经气渐盛的神门穴,神门穴是心经的输穴;又经过络穴通里,通里在腕后一寸凹陷中;又有经气深入的少海穴,在肘后大骨外肘端五分处,取穴时屈肘向头得之,少海穴是心经的合穴;最后是极泉穴,在臂内腋下筋间。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和经筋都起于手小指外侧小肠经经气所出的少泽穴,少泽穴距爪甲一分,是小肠经的井穴;经气流于小指外侧本节前凹陷中的前谷穴,前谷穴是小肠经的荥穴;经气渐盛于小指外侧本节后的后溪穴,后溪穴是小肠经的输穴;循经向上有在手外侧腕骨前起骨(豌豆骨)下凹陷处原气汇聚的腕骨穴,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在手掌后高骨下有经气正盛的阳谷穴,阳谷穴是小肠经的经穴;在腕后五寸处有联络表里经的支正穴,支正穴是小肠经的络穴;在肘下锐骨之后(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有经气深入的小海穴,小海穴是小肠经的合穴。手太阳小肠经由此上循臑外后廉,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交于肩上。


爪甲:爪甲是指人的指甲,足趾也是一样。《内经》说:肝主筋,爪为筋之余。


歧骨:凡是骨头分岔的都叫歧骨,手足都一样。


肺:肺在喉下,喉在咽的前面,主司呼吸。肺系坚空,与肺管相连接,呼吸出入之气通于心肝之窍。《内经》说:肺好象是宰相,主一身之气,人体内外上下的活动都需要它来调节。其形状好象挂着一样,附着于第三胸椎,肺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以协调诸脏的功能。肺脏是各种脏器之长,且又是心脏的华盖。 《内经》还说:肺经常多气少血。《难经》说: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计有八叶,主藏魄。《中藏经)说:肺为生气之原始,是五脏之华盖。张介宾说:肺叶白莹,所说的华盖是指肺能遮盖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肺之一衰一长,替换自然,主司清浊之运化,是人身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


膺:膺是指人体胸部两旁高处。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到膺部,足少阳胆经系于膺部。


胸:结喉以下叫缺盆,缺盆以下叫胸。手太阴肺经布于胸中;手太阴肺和手少阴经之经筋结于胸中;足太阴脾经的经脉、经筋都散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胸中;足少阳胆经下胸中;足少阴肾经经脉入肺并注于胸中;手厥阴心包络之经脉起于胸中,其经筋散于胸中。


心:心的重要性就好比是君主,人的聪明智慧都来自于心。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以上,附着于第五胸椎,与脉相配属,荣华表现于面部的色泽,开窍于耳①。又说开窍于舌,还说心经少血少气。《难经》说:心重十二两,有七孔三毛,能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张介宾说:心脏尖圆,形如连蕊,其中有孔多少不一,以导引天真之气。心脏下无透窍,上通于舌,其有四系以与其它四脏相联系,在外周有黄赤脂以保护心脏,这就是心包络。在心脏的下面有膈膜与脊周组织相互交回,以遮蔽浊气,使其不能上熏于心肺或胸中。


心包:心包位于心的周围,以顾护心脏,即是两乳之间的膻中穴部位。大凡经脉和经筋多由胸下膈或自膈贯胸,如手太阴肺、手少阴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阳胆、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络七经的经脉、经筋皆过于此。手少阳三焦经经脉亦布于膻中。张介宾说:心包一脏,《难经》说其无形,滑寿说心包一名手心主,是以人体内脏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来说明的。在心的下面,横膜以上,竖膜以下,其筋膜如丝,心之外周所裹黄脂。与心肺相连系的是心包,这种说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凡是说其无形的有失欠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十二官之说,但其中唯独缺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二句文字。今考证心包,藏居膈的上面,其经脉起始于胸中,正是膻中之所在部位,其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实际上就是臣使之官,这一官也即心包之官。


曷骬:曷骬是指胸骨而言。


乳:乳是指胸部两侧隆起有头的肌肉组织,妇女以乳汁来哺育婴儿,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鸠尾:即指蔽心骨,其质系脆骨,在胸部下的歧骨部位。


膈:膈是指胸部和腹部的分界处,心脏下面的膈膜,其前与脐平,后与第十一胸椎相平,四周与脊相连,所以能遮蔽隔离浊气,使之不能上熏心肺,其俗称叫罗膈。十二经脉中惟独有足太阳膀胱经不贯穿横膈,其余经脉病变都能出现膈部病痛。


肝:《内经》说:肝譬如为将军,谋虑都是从它那儿来的。又说:肝在膈的下面,上面系于第九胸椎之下面,足厥阴肝经是多血少气之经。肝脏与筋相配合,其荣华主要表现于指或趾甲,其功能主藏魂,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联络心和肺,肝脏下面无孔窍。《难经》说:肝重二斤四两,左边三叶,右边四叶,共七叶。肝是一独立之脏,其治在左而其脏却在右胁部,其在右肾的前面和胃着附于第九胸椎。


胆:《内经》说:胆就象正义感很强的官员,具有决断的能力。又说足少阳胆经是多血少气之经。还说胆腑之外的十一脏腑功能正常与否,都与胆腑关系密切。《难经》说:胆腑在肝脏短叶之间,重三两三铢,长度有三寸,盛精汁三合。《中藏经》说:胆是清净之腑,称为中正之官,是指因其胆腑功能主贮存而不外泻。若胆腑被寒邪所伤则人易失眠,若胆腑被热邪所扰则人易嗜睡。


脾:《内经》说:脾胃受纳水谷,好象主管粮仓的官员,饮食五味对人体的营养供给都是由脾胃产生的。又说脾好象能以言正人的官员,智虑由此而出。还说脾主藏意,并说其形如刀镰,与胃同膜相连,附着在上之左腧即第十二胸椎下。若听到胃内声响则说明胃在蠕动,胃之蠕动则说明其在消化食物。脾的功能之一是主运化,其与肌肉相配,其荣华表现于口唇,所以说脾开窍于口。还说,足太阴脾经是多气少血之经。《难经》说: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统摄血液,温养五脏。《中藏经》说:脾主消化五谷以供给其它脏腑营养的需要。


胃:胃是容纳、消化水谷的脏腑,是各脏腑营养供给的源泉,所以说胃气是人一身的根本。咽系柔软内有空腔,下与胃相接,是饮食物进入于胃的通路。咽至胃的长度是一尺六寸,通称为咽门;胃体周围长一尺五寸,直径长五寸,伸直长二尺六寸,胃体横屈,可容纳水谷三斗五升。通常情况下存留饮食物二斗,水一斗五升就满了。又说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难经》说:胃重二斤一两。张介宾说:胃的上口叫贲门,饮食水谷之精气由此而上输布于脾,肺将其宣布于诸经。胃的下口即小肠的上口,名叫幽门。


三焦:《内经》说:上焦的作用是升化蒸腾,象雾露一样弥漫,以灌溉全身;中焦的作用是消化食物,吸收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以营养全身,象沤渍食物一样使之变化;下焦的作用是排泻,它象沟渠一样把水液糟粕送出体外。又说:三焦似是主疏通水液的官员,全身行水的道路由它管埋。还说:手少阳三焦经是少血多气之经。《中藏经》说:三焦是指人体三部的功能,称作中清之腑,总督人体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各部功能,三焦通畅,功能正常,则人体内外、上下、左右皆通。它灌溉周身,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腹:横膈以下叫腹,俗称之为肚,肚脐以下叫少腹,也称之为小腹。


脐:脐是人初生脐带所系之处。脐上五寸的上脘穴处即上焦;脐上四寸的中脘穴处即中焦,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脐上二寸的下脘穴处,也就是胃的下口属于下焦,是幽门,传入小肠。旧时说按三部化分,正即是此上、中、下三脘部。现在说中脘部痛属脾,当脐而痛属肾,小腹痛属肝,肝与脾之说是对的,但当脐而痛属肾有失欠妥。心与脾的经筋结于脐,胃的经脉和经筋挟脐,所以说脐应属脾胃,肾的经脉与经筋从腰贯脊并不循行到脐,故而脐痛从肾论治的谬误之说容易误人。


肾:《内经》说:肾是精力的源泉,能产生智慧和技巧。又说:肾附着于第十四椎下,足少阴肾经是少血多气之经,肾与骨相配合,其荣华表现于发,开窍于二阴。《难经》说: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藏精和志。《中藏经》说:肾是精神所居之所,人体性命的根本。张介宾说:肾有两枚,形如红豆相并而曲附在脊的两旁,左右相距各一寸五分,其外有黄脂包裹着,各有两条系带,上条系于心,下条趋向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和半个拳头一样。其中有两孔,是两条系带所过之处,上通行脊髓到脑中,与髓海相连。


命门:人身体的中部有命门,命门附着于脊骨,与脐相对。在它的右旁有一小窍,是三焦之气所出之所,即指先天无形之火,叫作肾间动气;左啻一小窍,是真阴水气所出之所,也是无形的,它随相火而潜行周身以温煦滋养四末。命门在中,各旁开一寸五分是左右两肾,两肾之间一点真阳是人类生身之根本,其中有相火而代心君行事,故又叫作小心。


小肠:《内经》说:小肠好象是主司受物的官员,在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起到分化作用。又说: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从左向右环绕堆迭共有十六个弯曲,周围二寸半,直径不到八分半,长三丈二尺,能容纳食物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半还要多。又说: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处,饮食水谷由此而入,脐上一寸外附于脐是水分穴,此正当小肠下口,水分内应小肠,小肠的功能是泌别清浊,使水液渗入膀胱,食物滓秽流入大肠,还说:手太阳小肠经是多血少气之经。《难经》说:小肠重三斤十四两。


大肠:《内经》说:大肠好似主管运输的官员,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是在大肠最后完成的。又说:回肠在脐部开始向左环绕重迭也有十六个弯曲,周围四寸,直径一寸半,长度是二丈一尺,能容纳食物一斗,水七升半。又说;广肠附着于脊部,接受回肠的内容物,是食物糟粕排出的通路。广大周围八寸,直径二寸半,长度是二尺八寸,能容纳食物九升三合又八分之一合,手阳明大肠经是多气少血之经。《难经》说: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肛门重十二两。张介宾说:回肠是以其环绕重迭而名;广肠是回肠最广大部分,直肠即是广肠的末端又下与肛门相连结。


膀胱:《内经》说:膀胱好似主司水液的官员,它是水液聚会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以把水液(尿)排出体外。又说:膀胱当十九椎,在肾的下面,大肠的前面,有下口而无上口,在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的下口,是膀胱的上缘,水液由此而别回肠,随气化泌渗而入膀胱。水液的出入皆由气化所为,水液进入时气化不利则水液进入大肠而成泄泻,水液排出时气化不利则溺窍闭塞而成癃闭或水肿,足太阳膀胱经是多血少气之经。《难经》说:膀胱重九两二铢,大九寸,能容纳九升九合尿液,膀胱口大是二寸半。


选自《神灸经纶》清 吴亦鼎著,后人作白话。



医理穷源丨人体中医解剖部位与经络关系(一)




道生中医课程体系——点击图片可进入报名链接!


李氏砭法

颊针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