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悲的是,历史上有一种新的说法,有人认为明熹宗并非像人们所认识的一样,只知道玩木头雕刻的庸懦无为的“木匠皇帝”。那么,魏忠贤掌权时期的所作所为,明熹宗能够容忍,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了。也就只有一个说法能够说的通了,就是魏忠贤的行为都是得到了明熹宗的同意的。 朱由校病重时,“召见阁部、科道诸臣于乾清宫,谕以魏忠贤、王体乾忠贞可计大事”;临死时,让魏忠贤宣召朱由检入宫,“上病亟时,召皇弟信王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为托,及委用忠贤语。既崩,忠贤自出迎王入。”(《明史·宦官传》)。朱由校临终嘱托朱由检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这“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八字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恪谨忠贞”说明魏忠贤是忠于大明朝的,而且能以国家大计为重。由于他和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的矛盾,他的坏处被无限放大了。其实,魏忠贤在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的。 1、御史侯恂请朝廷破格任用袁崇焕:“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侯恂是谁?就是著名才子侯方域的父亲,东林党人。此时魏忠贤把持的朝廷,破格录用了袁崇焕。天启五年,东林党人被天启皇帝摒弃后,袁崇焕依然带兵打仗。 2、皇太极猛攻锦州时,袁崇焕与监军纪用一起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教在锦州苦苦支撑,在锦州破在旦夕的时刻,满桂公然违抗袁崇焕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冒死以救锦州。宁锦大捷后,魏忠贤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的官,而罢免了畏敌避战,不救锦州的袁崇焕。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放过他在宁锦之战中的怕死避战之罪,也没有因为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作对的东林党人而处分毛帅,这也是为什么天启朝后期关外局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 3、魏忠贤接连起用的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和自己作对的,但魏忠贤在边关大事上还是容忍了这些清流官员;只是到了天启晏驾前为了抢班夺权的根本利益,才临时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才匆忙让自己的心腹刘廷元替换掉屡与自己作梗而将要去南京赴任的兵部尚书袁可立,这些至少说明魏忠贤还是以国事为重的。 4、东林党人一般多是江南大夫,而江南一带正是当时工商行业和对外贸易高度集中的地方。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对这些资本家进行了征税,商税、海税都是魏忠贤制定出来的。到了东林党上位之后,为了保障东林党人自己的利益,东林党建议皇帝停掉了这些税收,转而将这些税收加到了农民的头上。所以造成了明末许多各地农民都开始起义造反,这也是加速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5、两浙受灾,魏忠贤主张,免除为皇家输送物品的专营户向内库交纳的孝敬费用。征用物品入库,须交纳小费,以便验收合格,这是明朝管库太监创制的恶例。废除这个恶例,也算多了一件德政。 魏忠贤在对待政敌方面故然有其残暴的一面,但是,东林党人对政敌又何尝仁慈呢? 说起崇祯皇帝也够可悲的,自认为比他哥哥聪明,他一上台,立即“逐忠贤党,东林诸人复进用”。可是,东林党人的守辽,每年要耗去国库九百万两白银,几年下来耗光了明朝的财政。这些人擅长空谈、治国乏术,相互攻讦,彼此掣肘。即使崇祯再志向远大、励精图治,也难以应付这种局面。 当李自成兵围北京的时候,国库亏空,崇祯向朝臣们借钱,个个都没有了平时激昂高亢的爱国词。李自成一进京,从他们身上就收刮到七千万。有的干脆投降了李自成,像保举过袁崇焕的侯恂当上了大顺的工部尚书。 崇祯在失望之余,才想起他哥哥临终前的话,在煤山上吊自杀前的第五天,命人秘密将魏忠贤的遗骸收葬于香山碧云寺。 |
|
来自: 昵称VChmUhmv > 《葫芦斋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