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的定义与文献

 雄夜 2017-06-26

                           信息的定义

         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 信息相关资料: 图片 信息(又称作讯息),又称资讯,是一种消息,通常以文字或声音、图象的形式来表现,是数据按有意义的关联排列的结果。信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 文献是信息的一种,即通常讲到的文献信息。 信息就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客观变化的事物不断地呈现出各种不同的信息。人们需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加以利用。

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就在大家身边。人们是通过五种感觉器官,时刻在感受来自外界信息的。人们感受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按照参与获取信息的人来划分,可分为:参与前的信息和参与后的信息,参与前的信息是指获取信息的人没有参与情况下的信息。由于没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这个信息则是客观真实的,不存在真假的问题,只是存在着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问题。参与后的信息是指获取信息的人,参与了信息活动而获得的信息。由于有获取信息的人的参与,这个信息就会掺入一些人为因素在里面,就会使获取的信息,不再是原来状态下的信息了,这个信息就会或多或少地失去一些客观真实的内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影视和动画等不是信息,而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影视和动画等承载的内容才是信息。

信息是指运动变化的客观事物所蕴含的内容。信息只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

 

                    信息的特征

(1)   可识别性 信息是可以识别的,识别又可分为直接认别和间接识别,直接认别是指通过感官的识别,间接识别是指通过各种测试手段的识别。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识别方法。 (2)可存储性 信息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存储的。 (3)可扩充性 信息随着时间的变化,将不断扩充。 (4)可压缩性 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概括、归纳就可使之精练,从而浓缩。 (5)可传递性 信息的可传递性是信息的本质等征。 (6)可转换性 信息是可以由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 (7)特定范围有效性 信息在特定的范围内是有效的,否则是无效的

(2)一是信息具有主观和客观的两重性。信息的客观性表现为信息是客观事物发出的信息,信息以客观为依据;信息的主观性反应在信息是人对客观的感受,是人们感觉器官的反应和在大脑思维中的重组。认识信息的主客观两重性意义重大意义:信息的主客观两重性使信息成为认识的基础。信息的主客观两重性中信息的主观性使人们对客观产生不同的认识。   
二是信息的无限延续性。知识是信息、科学技术是信息,它们都是用符号表达的社会信息。科技知识(社会信息)却是永不消失,万世流芳的。信息不仅在时间上能无限延续,而且在空间上还能无限扩散,这是由于信息具有不守恒的特性。   
三是信息不守恒。以声、光、色、形、热等构成的自然信息,以及各种以符号表达的社会信息都可以产生,可以扩散,可以湮灭,可以放大、缩小,也可以畸变、失真。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守恒才演化出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物质世界,以及神秘莫测、威力无穷的精神世界。

(3)主要十大特征
1.
可量度。信息可采用某种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进行信息编码。如现代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
2.
可识别。信息可采取直观识别、比较识别和间接识别等多种方式来把握。   
3.
可转换。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如自然信息可转换为语言、文字和图像等形态,也可转换为电磁波信号或计算机代码   
4.
可存储。信息可以存储。大脑就是一个天然信息存储器。人类发明的文字、摄影、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存储器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存储   
5.
可处理。人脑就是最佳的信息处理器。人脑的思维功能可以进行决策、设计、研究、写作、改进、发明、创造等多种信息处理活动。计算机也具有信息处理功能。   
6.
可传递。信息的传递是与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同时进行的。语言、表情、动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话等是人类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   
7.
可再生。信息经过处理后,可以其他形式再生。如自然信息经过人工处理后,可用语言或图形等方式再生成信息。输入计算机的各种数据文字等信息,可用显示、打印、绘图等方式再生成信息。   
8.
可压缩。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可以用不同的信息量来描述同一事物。人们常常用尽可能少的信息量描述一件事物的主要特征。   
9.
可利用。信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利用性。

10. 可共享。信息具有扩散性,因此可共享。

 

 

 

                          信息与知识、文献的关系

1.                人世间时时刻刻都产生着信息,人们正是通过对这些不同信息的获取来认识不同事物的,并由此而产生新的知识.知识是经人脑思维加工而成为有序化的人类信息.文献则是被物化了的知识记录,是被人们所认知并可进行长期管理的信息.情报是人们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被活化了的更为高级,更为实用的知识.情报蕴含在文献之中,但不是所有文献都是情报,而所有情报都是知识.文献又是贮存传递知识、情报和信息的介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包含关系.

2.               一、信息是一种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在自然界,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声波、电滋波、图像等)给人带来某种信息。例如,人的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所接收到的有关外界及其变化的消息,就是一种信息。因此,信息可以定义为:生物以及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系统,通过感觉器官和相应的设备与外界进行交换的一切内容。也可以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属性以及运动状态的感知。  

3.              二、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和认识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如实反映。知识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加工、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信息的集合。因此,人类不仅要通过信息感知世界,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且要将所获得的部分信息升华为知识。也就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信息认知的那部分内容就是知识,可见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三、  关于情报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众说纷坛,至今还没有定论,但大家的基本共识为:情报是指传递着有特定效用的知识。因此,情报的三个基本属性是: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  

 1.情报的知识性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通过各种媒介手段(书刊、广播、会议、参观等),随时都在接收、传递和利用大量的感性和理性知识。这些知识中就包含着人们所需要的情报。情报的本质必须是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内容,就不能成为情报。  

 2.情报的传递性  

    情报的传递性是说知识要变成情报,还必须经过运动。

  人们的脑海中或任何文献上无论贮存或记载着多少丰富的知识,如果不进行传递交流,人们无法知道其是否存在,就不能成为情报。情报的传递性表明情报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形式才能传递和利用。如声波、电波、印刷物等都是传递情报的物质形式。情报必须通过一定的传递手段把情报源的有关情报传递给情报的接收者,才能被利用,才能发挥其价值。因此,知识必须经过传递才能成为情报。  

 3.情报的效用性  

   运动着的知识也不都是情报,只有那些能满足特定要求的运动的知识才可称之为情报。

例如,每天通过广播传递的大量信息,是典型的运动的知识。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广播内容只是消息,而只有少数人利用广播的内容增加了知识或解决了问题,对这部分人可将其称为情报。

4.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   

因此,根据不同载体形式和读取方式,文献大体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视听型等四种主要形式。   由上述可见,知识是信息中的一部分,情报是知识中的一部分,文献是知识的一种载体。文献不仅是情报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也是吸收利用情报的主要手段。

           一次文献:《高等数学》

二次文献:《电工手册》.《金庸评传》.《中国医学文摘》

三次文献:《汉语大词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