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和《道德经》有什么区别?

 紫気東來 2017-06-26

《易经》和《道德经》两者都包含辩证法哲学思想,有人说,《道德经》是《易经》的最高解释。但是两者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区别有两点∶

一是所讲内容不同。《易经》讲的是变化以及变化的规律。易经有三大特点,“简易、变易、不易”,从这三大特点也可以看出,易经讲的就是变化。《道德经》讲的是道以及道运行的规律。说白了,《易经》是“易”字,《道德经》讲的是一个“道”字。

二是使用方法不同。《易经》是工具书,像字典词典,主要是用来查的。《道德经》是方略书,主要是用来学习领悟的。

易经,和道德经的区别。从本质上来说。同归一体。只是角度不同罢了。先说易经。易经是一本预测的书。预测是易经的灵魂。大家都知道春夏秋冬吧!24节气吧!这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阴历!远古得《道》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时候还没有语言。为了在自然界生存。经过了多少艰辛?多少爷爷前赴后继。铸成了庞大的易经工程系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本质上用的是0,1。易经工程系统。用的是阴阳。|。:。经过千百年,知慧再一次重叠。六十花甲。河图。八卦。六爻。这是预测的工具。缺一不可。运古的爷爷。在原始森林中。为了生存。没有时间像现代人一样,说心灵鸡汤。预测这一路,还保存着。陈抟。邵康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派。周公。仲尼。朱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理派。科学的思维是推演法。易经的思维是归纳法。互为表里。成为一体。缺一不可!再说一下,道德经。老子这个爷爷。用他独特的方法。止虚极。柔弱。婴儿乎。感悟到宇宙的本源。这些方法是别的爷爷交给他的。他没说是谁?只是说。故人之所教,夕意而教人。易经。和道德经。本质上说的都是一个东西。永恒的大自然。亘古不变的宇宙定律!只是角度不同罢了。今日乱言。望容!

河出图,洛出书,《易经》是伏羲最早给部落用来测量天气预报的,它有一个推演的程序。之后周文王在狱中把《易经》中的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再之后孔子钻研《易经》给《易经》的六十四卦加了384爻,并插上十支翅膀,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子十翼。



《易经》其实正确的说,是一部用来噬卜的书(所谓用来算命的)《易经》其中包含4种噬卜方法,分别是大衍天数,梅花易数,六爻跟八字。

但《易经》为何为群经之首?它里面还蕴含了很多天地大道,与做人哲学,还有就是我们老祖宗伏羲所创。但我个人认为,大道若简(这句是《道德经》老子说的),我从《易经》汲取最大的感悟是给人生的定位。
《道德经》是老子此生唯一留下的一本书,何为道德?道,是自然。德,是让我们按照这个规律去做,”道德”就是让我们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去做事。也就是《道德经》的精髓“道法自然”。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老子最向往的生活是:“朝闻鸡犬之声,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对太平盛世,老百姓有田耕,不用打仗的一种愿望。

但后世统治者还是会把法家,儒家,道家来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尤其是国泰民安之时,统治者宣扬道家是为了让百姓顺从,听话。

总的来说《易经》,《道德经》都是一本大智慧的书,都出世也都入世,只是《易经》多了噬卜,可称为玄学。

以上仅代表我,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言论,多有不足。

  《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一本通过揭示变化规律,指导世人趋吉避凶的书),由太极阴阳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易经》典籍之内容。是中华文化之源、哲学之根。不仅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根源于此,而且早在6000年前《易经》的规律就已经包涵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华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来源请求],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区别是:《易经》里多是唯心的东西,《道德经》多是唯实的东西,这也是它们最大的区别。

谢邀。。。。

说真的以前想自学易经来着,因为我学了梅花易数,得好好看看易经,结果看了南怀瑾译的易经之后还是一脸懵逼。。。。。不过还是讲一下吧。

一、相同点:

1、都有阴阳理论。

《周易》中讲“一阴一阳谓之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讲:“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人与义。《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

2、都揭示了世界万物的来源。

《周易》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于四时。”“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近取诸物,远取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3、都提出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物极必反的哲学观点。

《周易》中讲:“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鸣谦,上用行师征异国;君子暴变,小人革面”。“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道德经》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莫大于轻敌,故抗兵相若,衰兵胜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都提倡谦让、诚信、团结的思想。

《周易》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括囊,无咎无誉。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无平不颇,无往不复。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君子如遁,小人否也。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君子以恐惧修身。”“众允之,志上行也。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有孚发若,信以发之也。君子以恐惧修身。”

《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圣人为腹不为目。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曲则全,枉则直。轻则失根,燥则失君。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绝学无忧,小国寡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燥,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以其中不自大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五十五章:“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是说不急功近利想一下子就能成就大功业,因此反而能成就大功业。

5、都提出吉凶祸福理论。

《周易》中说:“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犹虞之象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二多誉,四多惧,近也;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观我生,君无忧。有厉利己,不犯灾也。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艰贞无咎,勿惕其孚,于食有福。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和大怨,必有余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祸莫大于轻敌,故抗兵相若,衰兵胜矣。”

6、都论述领导方法和才能。

《周易》中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以圣人之德,居天子之位,故万人观而乐之。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益,损上益下,民乐无疆。君子以君善则迁,有过则改,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故能成其私。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都提出做事的基础很重要,要循序渐进。

《周易》风天小畜卦卦辞说:“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此卦辞是说:雨不是突然就下起来了,而是靠长时间的聚集乌云,乌云聚集越多,雨下得越大。但是在乌云还没聚多之前雨是下不来的,雨下不来,不能恩泽四方,只能在自我的一小块地方上空活动。这就是说无论做甚么事,要一点一点地聚集力量,在力量没有充足之前不要有大的行动,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展示。要厚积薄发。

《周易》渐卦初六爻辞曰:“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意思是进取不应急功近利,而要循序渐进,还应坚守正道,才会有利于进取发展。循序渐进就如同鸿雁一只一只地飞落在水边。年轻人需要磨练,有点怨言也没关系。只有这样,才会不犯错误。鸿雁起落是一只接一只的,所以有“雁行有序”之语。这就是说年轻人求进取应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不要心急。

《道德经》五十五章曰“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就大的功业,要从细小之处的一点一滴做起。天下难于解决的大事必定由易于解决之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事必定由细小之事积淀而来。

二、不同点:

1、《周易》中多君子,《道德经》中多圣人。

《周易》中多次提到“君子”一词,比如:“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君子如遁,小人否也。小人用壮,君子用罔。

君子以君善则迁,有过则改,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涣有丘,匪夷所思。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

《道德经》中多次提到圣人,比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故能成其私。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比喻不同。

《周易》中的比喻大多选择战场、狩猎、竞争、祭祀方面的动的物象,大多是动物龙和狐狸等。比如:“困龙的水;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其道穷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是说小狐狸快要渡河了,尾巴被打湿,不利。“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牵羊悔亡,闻言不信,其行次且,位不当也;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道德经》中的比喻大多选择静止平静的物象,主要以水和婴儿为主。比如“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高亨先生解释水至少有九个特点:1.能利万物;2.大公无私;3.甘处卑下;4.不与人争;5.心胸深远;6.言而有信;7.应时而动;8.执政则善于治国;9.有办事才能。老子常常通过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车轮等具体物象,来表达抽象的道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有车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3、动静不同。

《周易》中特别强调“动”的思想理念。是绝对的运动,《周易》中只有运动起来万物才能健康发展,生命在于运动。“小往大来,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内君子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益晒之,兑以说之,坤以藏之。”

与《周易》相比,《道德经》则是强调一种“静“的境界。讲究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修身、养生”

“静胜燥,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基本思想有异。

《周易》基本属于儒家思想。《道德经》属于道家思想。重视无欲、无为、无用的巨大功用。

5、关于学习的认识有区别。

《周易》的思想是大力提倡学习的,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愉快学习。“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道德经》则提倡“绝学无忧,小国寡民”的思想。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绝学无忧。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为什么《易经》是群经之首?为什么《道德经》是万经之王?

通常标准答案是这样的:“这两部伟大著作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哲学,对中国的政治、科学、宗教、哲学、人文、民族性格等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说的没错,但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

《易经》到底是什么?《道德经》到底说了什么?何以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易经》为什么是群经之首?

我以极简主义的态度,咱们来直指根本。

《易经》是什么?“易者,象也。”

“上天垂象,圣人则之”。天地彰显无穷征象,圣人法之以惠苍生。

“象”有什么特点?群义,一个象往往包含多种意义或事物。

比如,乾:为天,为健,为父,为首、为君……

我们看《易经》的八卦、六十四卦、384爻,和天地万象比起来似乎卦象太少了、太具体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任何时间、地点、环境、人物、目的……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因素,所以《易经》的世界永远丰富多变,卦象演化之义无穷无尽,但在总体上又可归为一个象。

这个“象”是什么?就是“把天地法则打开给人看”。

《易经》就像一个伟大神奇的母体,是永远可以汲取营养的源泉,所以可称之为“群经之首”。

《道德经》为什么是万经之王?

说起《道德经》,首先还要回到《易经》这个神奇的母体。因为《易经》是老子的重要思想源头。我在这里不讲老子对《易》的继承,只说他何以称为“万经之王”,谈谈老子对《易经》的超越是什么。

再以极简主义的态度,我们来直指根本。

八个字:万象归一,大道无极。

《易经》的基本原则是上天垂象,从天地抽象出基本八卦衍生万象。就像一个无私的母亲,把天地万物的规律打开给老子看,老子汲取《易经》的营养,实现了一次伟大超越。

老子把天地万象合而为一,抽象出一个总象,叫作“道”,将道的性状表述为“无极”。

《易经》里没有“道”这个字,甲骨文里也没有发现,虽不能完全确定这个字是老子发明,但至少从老子开始“道”变得无比重要。

“道”这个字有多伟大?从太极八卦来看,《易经》和《道德经》都契合太极阴阳,一方面《道德经》是对《易经》太极八卦的深刻解读应用,而老子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从太极到无极,把人的思维从太极中超脱出来,立于无极重构了秩序体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是对天地宇宙的一次伟大超越,天地宇宙不再是终极真实,而是道的彰显。中华文明拥有了无限和永恒。这次超越之伟大,无论怎样赞叹都不为过。

奇妙的是,老子重构的体系秩序仍然符合《易经》,符合太极八卦,

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说:“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老子和孔子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那句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如果说太极是宇宙万物演化的总法则、总规律,那么太极还有宇宙时空,还可以模拟抽象出一个太极图,而无极没有宇宙时空的概念,是演化太极的演化之源、演化之母,无形无相又无所不在:“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这是对人类思维的绝对超越,因为《易经》是重要源头,所以可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又因为“道”的绝对超越,所以《道德经》可称为“万经之王”。

暂且回答到这里,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我的创作,相互交流进步。

这个问题须从中华民族古老的神话传说说起,盘古开天地、伏羲开天的神话故事代代相传、深入人心,拨开层层神秘的神话色彩,表达的是中华民族全体对古代先祖圣贤的万分尊崇。

二则传说中,开天地和开天,其实并无区别。开并不是开劈,而是揭示,开天地、开天,揭示天地间(即自然界)规律真相。

盘古年代,文字、工具还未形成,人们交流形式处于于语言与肢体语言为主阶段,盘古体悟自然真相,教示于人们,只能停留于口口相传模式。

这样代代相传,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先贤用生命去体悟自然界的真信息,只是找不到很好的表达方式。这样过了不知几千个寒暑,中华大地终于出现了又一位不世圣人一一伏羲,他参透自然全息的同时,也想出了一种完整的表达方法一一图象,这就是先天八卦图。伏羲先天八卦以图形的方式,形象地揭示了自然界由混沌无极到太极到阴阳、六气交合化生五行万物的全过程,万物产生、运作皆从属于这一规律,其中也包括人类,先天八卦可以用来完整地解释人之形成以及生命运作模式的全套中医生理学,生理的失常即病理,它也是病理学的依据。后世中医学基础理论皆源于伏羲八卦,包括整体论、阴阳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经络学说、五行脏象学说、五行运化、输布、归藏学说等,无一例外。

盘古开天地开启了中华文明,伏羲制八卦则是中华文明成形的标志。

图形演示既形象也抽象,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解起来颇嫌艰涩。随着文字的产生完善,中华民族先贤开始试图以文字形式阐述自然界真信息。很多代人的不懈努力,但却遭遇人们私欲膨胀、私有制的产生、发展,到春秋时代,人们认知出现了严重分裂,对自然界认识方法、对伏羲八卦理解及社会应该采取形态、生存、生活方式的选择产生了严重分歧,这种情况下发生了中华文化史和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件一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争的核心是哪一家正统地继承了先天八卦的思想,正确地认识自然真相、规律,并依此推行其对社会的各项主张。

可是在那人心燥动的年代,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虽然沿着先贤道路以生命体悟自然,但其揭示自然真相、规律却已为浮燥的人们所不能理解并接受,反而,似是而非的以孔子为代表的投机性的儒家学派占据了优势,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沿袭了二十多个世纪。老子无奈之下,留下五千言,西行而去!

五千言即《道德经》,它参照伏羲先天八卦,以文字形式,重新阐解自然真信息,并融进了如何用元神进入并体悟自然全息的修炼方法,为后人解读伏羲八卦,了解、理解自然留下了宝贵钥匙。

盘古开天地、伏羲制八卦、老子五千言,是中华文化从发现,到形成,到传承发展的一条正统主线。在这条主线之外,商末周初文王演易,时间上处于伏義制卦与老子作《道德经》之间,那是对伏羲八卦的发挥、应用,并非发展。而孔子为易作系辞,曲解了伏羲原诣,似是而非,其害比诸明显谬误更为深重、可怕。老子有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说的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害处。

易为逆数,是朔源明理的学问,而《易经》中六十四卦周易推演是伏義先天八卦的发挥、推演、应用,已非易理主线;而孔子系辞剖分,却是概念混淆,谬误百出,中华文化精华蒙尘、糟粕泛滥,持续走衰,孔子强释易是根本原因!

综上可知,《道德经》与《易经》虽皆源于伏義八卦,但却一为中华文华之正统、精华,一为应用、发挥,内含糟粕不少。两者在干中华民族之意义,并不难理解!

《易》为群经之首,指敀是伏羲先天八卦,不知何时起被偷天换日,收录了周易和系辞的所谓《易经》取代伏羲先天八卦成了群经之首,周易只是易理之应用发挥,系辞似是而非、危害甚巨。唯实用主义让人丧失求真精神,这种偷天换日是舍本逐末、去粗华取糟粕的作为,我们后学者正本清源,回归正道,以道解易才是易理正宗!

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没区别,哈哈哈哈。

连山 归藏 失传了,我不懂。周易知道一点。周易就是天文图,天文历法呗。把一个时间上的大轮回称为太极,一个大圈圈。然后太极生两仪,就是把这个大圈圈分成两半圆,一部分是白天长,夜晚短,一部分是夜晚长,白天短。然后把两半圆在分成俩扇形,一共四个扇形,每一部分取名春夏秋冬。这么按二进制一直往下分,在分到六次的时候,就分到64个部分。每分一次,就多一个记号,64份因为是分了六次所以没份都有六个记号,这个记号取个名儿叫爻,64份一共384爻。每一爻称作一天。384爻就是384天。384个小扇形组成了刚开始太极那个大圈圈,这个大圈圈也取个名,叫做年。这个384也就是每年最多多少天。有的人就说为啥每年是384天,不是365天吗?那么请各位看2014年多少天就行啦。

这个计算呢,是用最最原始,最老土的方法去计算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算卦。卦字左面俩土,就是一个高点的土包,右面一个卜,看形状就是垒个大土包然后上面插一个木头杆子,木头杆子代表的就是卜字的那个竖,然后卜字右边的点就是太阳照了这个杆子成的影子。 观测的科学仪器就这么多。观测方法也简单,就测每天这个影子最长能多长。这个东西,给整的高大上一点,不用土包了,成石头圆盘了,不用木棍了,用铁针了,然后这个东西呢就是日晷。日晷在很多地方都有,北大清华校园都有模型。根据这个日晷,人们就说要与日俱进。

什么叫与日俱进呢,举个例子,在把一整年这个大圈圈按二进制分三次的时候,正好一年8份,没份三爻,这时候一共24个爻,人们给每个爻都起了名字,总称叫做24节气。24节气的作用也很简单,起初就一个作用,为了种地。 人们总结出经验,那个节气附近要播种,那个节气附近要收割,那个节气附近会开始降温,那个节气附近要升温,指引人们做好准备。这个就是与日俱进。近几年有个人改了个字,不叫与日俱进了,叫与时俱进了,意思也变了。

然后呢,人们根据这个方法测出来的一整套时间观测法,就是我们用的农历。为啥叫农历,不就是说明了这个历法的作用了吗?就是为了农,为了种地而创造的。是不是可老土?是不是可没面子?

上面呢大致就是易的样子。但是为什么我说易经和道德经是一回事儿呢。这个时候可以参考周易就行了。我们目前看周易,最多的,看十翼,十翼不是易经,是对易经的批注。对于十翼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乾一个坤,类似的一共64句话,都是君子以怎么怎么。当然,十翼不仅仅是这64句话,还有比较详尽的解释,大家自己百度就行了。

易经和十翼的关系,和易经与道德经的关系差不多。

只不过十翼是孔子一卦一卦的批注,批注的角度是做人。道德经是老子一个整的体悟,体悟的角度覆盖面比较广,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就像你问这文章好不好,孔子是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给你讲,从做人做事儿的角度讲,老子直接写了篇读后感。

但是道德经就是老子根据易经写的?这个我不敢说。但是我敢说道德经所体悟的东西,其实就是易经描述的东西。老子称其为道。易经描述的东西也就是道。

所以,道德经写的是道,易经描述的是道,你说他们俩有啥分别?不过是一个是事实客观描述,一个是个人思想体会罢了。

易经啊,让人与日俱进,这个就是无为的思想。一模一样。该干什么,你得干什么,还种地的时候你不种,那你就是跟天斗,就是刻意违背了天道,就是有为,那么你就死定了,绝对收成不好。

联系现实,学生学习,医生治病,老师育人,就是无为。学生不学习,医生光想着钱,老师光坑学生甚至潜规则,那就是有为,那就是逆天而行。

最后吧,我个人感觉老子的水平比孔子高了那么一点点。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跟我们我们做评论一样,喜欢开篇点到,以下是我个人观点,一定有不详尽的地方,大家多多包涵,不喜勿喷。

孔子就比较霸气,直接就怼,这个是说的啥,那个是说的啥,一点也不谦虚,哈哈。

一般来说,我们说《易经》与《道德经》的区别,往往是在儒家思想的藩篱内观读理解,不能真正了解二者的本质区别。不仅仅是对《易经》与《道德经》如此,对所有中华国学~严格来说是华国学或者泰华国学,中国人~严格说是华国人或泰华人、华人~都一定要突破儒学藩篱,才能真正领悟继承到泰华国学的精华。

严格来说‘’易经‘’一词不是书名而是称誉,是不能加书名号的。“易经”是易这个学术科目即易学(古代也称易术)的经典著作。在大中华即泰华历史上,易学或者易术的经典著作即‘’易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原易学(只讲易学原理)的经典著作,这类易经属于本原易经。第一部本原易经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易经,是伏羲创立易学而原创的易学著作《原易》,加上经典著作标识可以称作《原易经》,这就是被“三易”与医学、数学等引用的象数易学原理作品《河图》与《洛书》(公共传播系统与道家传播系统为主)、爻卦易学作品《爻圭》(爻圭被用于占卜叫爻卦,爻卦这个公共传播系统与儒家传播系统)。因为古人科技文化发展处于较低阶段而不得不崇尚占卜预测,易学创立就被应用到占卜术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占卜应用易学。根据华语文字学原理,用于占卜术的易学的爻圭叫做爻卦(爻构成圭或卦)。爻卦是爻圭在占卜术领域的名称。在易学历史上形成三部占卜应用易学经典著作即《连山》(原名可能为《艮兑》)、《归藏》(可能是《坤乾》的别称)与《周易》(可能原名《乾坤》)。所以,《周易》只是占卜应用易学经典即占卜“易经”之一!为何其它几部“易经”不传不显呢?因为伏羲原易的图象易学与爻圭易学专业表达的玄奥性,以及远古文字初创性无法用文字表达传播,导致《原易经》未能单独流传;而占卜术的流行又导致原易反而成了易学主要流传方式(其它还有医学、数学、易学、天文历法学等方式),“三易”就成为易学最主要的传本。但是后来周朝崇尚本朝占卜易学导致《连山》与《归藏》流传有限,而《周易》成为周朝八百年占卜易学官方推行本,孔子创立儒学又以《周易》为范本,孔子讲授易学(孔子是历史上首开平民教育先河的伟大教育家)的讲义或者儒生笔记被整理成为《周易大传》即《易传》。但是在东周学术大创新时期还产生了其它很多非儒易学著作。秦朝独尊酷法焚毁非占卜、农医等外的学术,非占卜类易学基本被毁灭。汉代独尊儒术禁毁百家而导致孔子讲授儒学的范本《周易》及其《易传》成为儒家的“易经”,其它易学著作和“易经”被禁毁而未能恢复流传。所以,所谓《周易》及《易传》成为汉代以后的“易经”,纯粹是汉朝思想学术文化唯儒专制的恶果!儒家为了达到伪造儒家圣人与唯儒排异的学术思想独裁目的,还把《易传》拆散以对应《周易》占卜著作条文,形成了原有三大易经之一的《周易》与儒家占卜易学解读易学著作《易传》合一编纂的“儒家易经”。为了区别各种‘’易经‘’,“儒家易经”作为书名应当称作《儒易经》。所以,即使是占卜易学经典即占卜易经之一的的《周易》,也与后世儒家“易经”也有着本质区别。本问题所说的“易经”实际上就是专指《儒易经》。

知道了易学的历史和“易经”的本质,就好理解儒家“易经”即《儒易经》了。伏羲即泰皞帝原创的《原易经》是讲易学的基本原理的,主要是把天人事物的关联结构关系抽象为象数关系,用图象与爻圭表达象数,通过象数的同异融构原理及其关系表达事物的关联结构变易的规律性与奇异性(前者只有少数学者如道家学者认识到,后世学者往往忽略了后者)。而占卜易学经典是讲述以易学象数原理为理论指导占卜预测事变吉凶(相对人而言)的易学应用原理。其中‘’儒家易经‘’即《儒易经》是儒家尊崇的占卜易学经典《周易》及儒家对其进行儒学解读的经典著作《易传》的合称。虽然是“儒家易经”,但是其原作包含了伏羲原易经典的爻圭易学体系即“爻卦”表达的符号象数原理。由于其它“易经”与易学著作被毁(包括战争毁灭和秦火焚毁),儒家传播的《儒易经》就成为易学独本~直到现代出土了秦朝以前的易学文本为止都是这样。《儒易经》的公共文本部分即《周易》部分是三大占卜易学经典即“三易”的秦后独传本,虽然是占卜应用易学但是其中引用伏羲原易学的爻圭部分,包含了原易经的爻圭易学内容。

由于易学是最早建立的象数逻辑(义由)理论著作,后世的其它学术都基本上受到易学原理理论或者规律(易道或易理)指导,或者受到易学的启发,所以易学就成为泰华众学之源,“易经”(而不仅仅是《儒易经》)就成为‘’群经之首‘’。其中的道学就是典型的易学衍生学术,并形成道家学派。

道学是研究天人事物的普遍规律或者普遍原理(即道)的泰华学术,这就是易学规律~易道的哲思化专门学术。所以,道学是中华哲学源头,可以称作哲道或哲道术。道学的开山之作是老聃原创的《老子》即《道德经》。老聃的《道德经》是对天人事物的变易规律即“道”及其人文衍生即“德”的语言表达。由于《道德经》是东方哲道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其它哲道学著作大多受到其影响,所以被誉为“万经之王”(如此则《原易经》就是‘’经中之经‘’、“兆经之帝”)。虽然《道德经》也是专门讲述易学道律,但是《道德经》是离开易学本原表达方式~图象与爻圭或者爻卦的纯粹原理的语言表达形式,同儒家易学对于占卜易学的对应性解读语言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周易》是《道德经》的理论源头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源头,其它还有《连山》、《归藏》等等。至于《易传》,后于老子《道德经》。这就顺便说一下:《道德经》原名《老子》,因为一部分说“道”,另一部分说“德”(德的原意是人认知事物本原而获得的正确的或符合事物本原的脑心知识即本原知识,也就是学术原理,而不是后来引申理解的行为规范的“品德”之意),所以被后世称作《道德经》。

伏羲《原易经》与老聃《道德经》是泰华国学最古老的学术思想与理论基础,是最伟大的两部哲道理论经典(第三部是义由逻辑学与义道治世学经典《墨子》、第四部经典是东方通学经典《荀子》,以上四部构成了东方哲道学、工具学和义由或逻辑学的基础理论,是先秦乃至整个泰华历史上学术价值最高的四大泰华国学经典)。

说明:以上内容出自第一部现代学术形式的易学原理著作即光音子(大陆贵州的赵永茂)的易学专著《易学本原道论~亘易科学基本原理》一书(该书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得一部全面而又透明地表达了伏羲本原易学的基本原理的易学著作并有很多理论创新)。


二者所以被认为是经首经王,是从其哲学意义而言的。

讲清讲明两经的同异,要很大篇幅。
简单地说,
《易经》是把万事万物提纯抽象为八卦,又把八卦两两相重,演生出64卦,卦辞为文王姬昌所著,384+2爻为文王之子姬旦所著。讲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趋势,状态,规律。
《道德经》是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规律中,找寻到了道的存在和作用。分81章。是文王父子(包括武王姬发)建立的周朝的守藏室之史李耳(老聃)著。
两经均难懂,更难精通。史上对两经读懂的往往是世外神仙级的高人。在世间的则是帝王将相类人物,最低也是大学者。两经一直受到史上除中国人外包括外国智者的热衷钻研,并有奇迹般的发现与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