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雨天古人出门全靠这些装备!

 RK588 2017-06-26

    在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说明是充当雨具之用的。

   “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避风雨,也可防烈日酷暑。后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那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代还有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称“油衣”、“油帔”。除蓑革、油绢外,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加工整理,也可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与此类似的材料,还有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这种雨衣仍以农夫、渔人所着为多。

    古人常用的另一种雨具就是伞,早期是用布帛制作的雨伞,由于汉代已经发明了纸,人们开始用廉价的纸来代替昂贵的丝帛,并在纸上涂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经久耐用。由于物美价廉、经济实用,油纸伞得以广泛地流传和使用。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具有防雨效果的伞,是到南北朝时才有的。

    宋代,伞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大众用品了,而且种类很多,根据吴自牧《梦梁录》一书中的记载,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制伞业,俨然已是全国的生产中心,有大小黄罗伞、青凉伞、红绿小伞、方伞、大伞等诸多品种可供顾客挑选。那时人们出门,行李中的物品,伞是必不可少的。行人带伞,或防雨,或遮阳。

     雨天在外行走,还要顾及地下的潮湿泥泞,于是就有了雨鞋。先秦时有一种双层底的鞋,称“舄”,底层上腊。对一般劳动人民来说,则是用草编的鞋。古人称之为“扉”,又叫“不借”。草鞋直到现在仍流行不衰,编制材料也各种各样,有稻草,有麦秸,玉米秸,东北有乌拉草。

     古代还有一种形似今天日本人所穿的木屐的鞋,底下有双齿,称“屐”,据说是用以“践泥”的,后来也成为雨鞋。它的穿着很方便,只需在布鞋外一套,便可出行。考究一点的,还要匕蜡,称“蜡屐”。

朱兰嵎临摹的《东坡笠屐图》

    此外,明清时还有一种钉鞋,鞋底施钉,鞋统、鞋面涂敷桐油,雨天套于常鞋之外穿着。至于贵族女子,出行有车代步,她们的雨鞋,装饰性的成分较大,《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姑娘们雪天出游,有的着羊皮小靴。有的着鹿皮小靴,争艳斗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