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这么奇妙,有些人只看了热闹,有些人在看门道…… | 师说

 柳星星 2017-06-27

韦正

《科学队长》主讲人

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1

从南大到南博,再到北大

我1985年开始在南京大学读考古专业本科,1992年从南京大学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去了南京博物院,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后来还办了两年的展览,因为南京博物院本来就是一个大型的博物馆。

1999年我考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跟随宿白先生读博士,2002年毕业后就被留在北大教书了,一教就教到现在。

在南京博物院的这段经历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两件事。

一个是1995年到1996年,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举办的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

那个班号称是考古界的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学员可以获得带队进行考古发掘的资格。培训班有个规则,每次都要淘汰1-2个人,就是现在常说的末位淘汰制——这个是真正要淘汰的,相当残酷。这种训练方式下,不怕你的业务水平上不来。

另一件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是,是1995年跟随当时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邹厚本先生参加了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发掘。

这次发掘让我大开眼界,见识了什么叫诸侯王级别的墓葬,这对于我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帮助。

这个墓葬中出土的东西又非常丰富而精彩,从质料上讲,金银器、青铜器、玉器、陶器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从性质上来说,我们说的礼器、兵器、印章封泥(后面这个是文字材料),无所不包,这使我对中国古代文物的每一个门类都产生了兴趣,当然也增进了了解。

如果不是后来到北大读书,可能我现在还在专门研究秦汉考古。

到了北大后,我的导师宿白先生让我整理六朝墓葬,我的第一本书《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就是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完成的。

后来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我又比较全面地整理了魏晋南北朝的考古材料。

不过,南京博物院那段经历对我的影响始终存在,我在北大任教的这十几年,继续参加考古发掘,而且挖的以汉墓居多;汉代考古不能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了,但还很关心,偶尔也会写点小文章。

以上是我个人的简单学术经历。

2

如何科学地带孩子逛博物馆?

如何和孩子一起进博物馆?带孩子进历史博物馆的时候,如何通过欣赏文物来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首先,我建议在去博物馆之前做点功课。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中国历史能有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主要朝代的前后顺序,这个非常重要。

因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换句话说,历史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早期的东西构成后来的基础,在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些新东西产生了,一些旧东西就消亡了。

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认识,文物是有时代特征的

比如说,中国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特别发达、特别神秘;在夏商周之前的石器时代是没有金属物品的,自然没有什么青铜器皿。夏商周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在秦汉时期青铜器还在使用,但大不如前了。是什么东西代替了青铜器?是铁器。

如果大致的年代前后顺序搞不清楚,石器、铜器和铁器的它的前后替代关系自然也就搞不清楚了。

所以说,中国古代主要的朝代顺序是要知道的。

去博物馆之前家长需要做的另一项功课是浏览一下你要去的这个博物馆的网页。

现在大多数博物馆都建有自己的网页,虽然从专业的角度或者从文物的角度讲还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但对正常的参观而言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那些网页上的内容毕竟是由那个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写出来的,有可能代表了那个地区文博知识的最高水平。

再说,先看下网页,再到博物馆里看到实物,那种见到老朋友的感觉应该是很好的,我也常常是这么做的。

进入博物馆,开始参观了,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多点好奇心。

有好奇心的孩子很多,但好奇心的类型很多,在参观文物展览时,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好奇心?我个人觉得,应该多从文物中发现与现在生活中不同的地方。

比如说,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等很多地方的汉代画像石或墓葬壁画中都会看到人们吃饭、会客、演奏乐器什么的都直接在地面上进行,也就是说汉代人席地而居。

但是,从宋代开始,不管是传世的绘画,还是出土的桌椅板凳,都告诉我们人们不再席地而居了,就是说,中国人从宋代开始从此“坐起来了”,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后来我们的房子变高了,房子里布置各种家具都与这个有关。

从席地而居到“坐起来”。左:山东沂南北寨东汉画像石墓,右:白沙宋墓

第二个建议是,要注意从技术角度观察文物。

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石头斧子,石斧,是砍伐树木用的工具。有一种石器跟石斧很相似,但特别厚实,开始考古学家也以为是石斧,后来经过学者研究,这个不是的,发现是用于开木头的石楔子。

石斧和石楔子的差别和使用方法可见图。

石斧和装柄方法

石楔子和使用方法浙

用石斧将树木砍倒后,要将树木开成木方,再凿出榫卯,这时石斧就无用武之地了。聪明的古人就想到将石斧加厚变小,就可以加工出木方、凿出榫卯了,这种加工过的木材在年代非常早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可见我们的先人的确是很聪明的。

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榫卯类型

再举一个从技术角度观察文物的例子。我们在博物馆,会看到瓷器特别多。中国是个瓷器大国,很精美,但唐代之前的瓷器再精美,要是仔细看,也还是有这样那样不够尽善尽美的地方。

这是由于唐代之前瓷器是直接放在窑炉里面烧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烟熏火燎,再加上落灰,瓷器不受到污染的概率是很低的。

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古代的窑工也非常聪明,他们将瓷器就像现在蒸馒头一样,装在一个叫匣钵的陶土制的盒子里,这样污染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现在烧瓷器的时候有的还用这个办法。

匣钵

3

那些知名历史博物馆和“镇馆之宝”

其实知名博物馆蛮难推荐的。

中国知名博物馆很多。这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几乎各个地区都有发达的古代文化。

又因为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文物,各地兴建了大量博物馆,大部分博物馆的条件都相当不错,所以我觉得推荐起来是有难度的。

我建议大家去各地旅游的时候,要是时间允许的话,都可以了解一下有关情况,将博物馆作为一个参观学习的地方。

前些日子我去了浙江安吉,这是浙江一个普通的县,但博物馆里的展品、展览方式都很好,博物馆本身硬件也建设得很好。

浙江安吉博物馆

浙江经济相对发达些,内陆县一级博物馆建设得像安吉这么好的不太多,但内陆的文物往往更精彩,这是因为,中国内陆的古代文化往往更发达。

但是大家的时间、经济条件多少会受到一定限制,如果进行选择,哪些博物馆可以排在前面加以考虑呢?

如果我们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状况和中国博物馆的形成状况有大致了解的话,做到合理选择是不难的。

中国博物馆是近代以来在外国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就自然成为博物馆发达的地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北京、上海和南京。

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的上海博物馆,南京的南京博物院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

中国古代文化是沿着大江大河发展起来的,黄河、长江是两条最主要的河流。

相比而言,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的时间更长点,所以沿着黄河分布的文物特别多,博物馆也相对更重要。

从东向西数:山东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博物馆、青海博物馆,可以说没有一家不重要的。

过去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的名气要大,其实上面说到的这几家博物馆可以说是难分高低上下的。

长江流域重要的博物馆上游地区有四川博物院、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成都的金沙博物馆,最近开馆的成都博物馆也是一座大型博物馆;

长江中游的重要博物馆是湖南省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

长江下游的重要博物馆刚才已经提到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其实浙江省博物馆也非常好,中国发达的史前文明之一,其实我个人觉得是最发达的——良渚文明就主要分布在浙江境内。

黄河长江之外,我们还不能忘了辽河,辽宁省博物馆就集中展现了辽河文明。

中国古代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交往异常频繁,其中中原地区与北方民族的交往最活跃,对此集中反映的是内蒙古博物院。

这个是一座在蓝天白云之下,格外大气磅礴的博物馆,博物馆里的展品会更加让你心胸激荡。

中国古代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越来越畅通,在陆路上通向西方要经过内陆丝绸之路,所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文物荟萃了东西方精品;

海上丝路自然要去福建的泉州博物馆和广东的广东省博物馆看看了。

另外,云南是中国前往泰国、缅甸乃至印度的必经之地,所以云南省也很重要。云南还是现代中国民族最多的省份,要了解民族文物非云南莫属。

内蒙古博物院

各地博物馆都收藏着一些重要的文物,有些还是镇馆之宝,我举几个例子来说说。

首先咱们谈谈故宫博物院,常设展馆有珍宝馆、陶瓷馆、书画馆、青铜器馆等。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是以明清皇家收藏为基础,能够设立专门展馆表明这部分藏品比较丰富、价值很高。

以书画馆为例,故宫的书画馆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

这里有不少常见于教科书上的名画如传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唐韩滉《五牛图》、五代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张择端的大家都知道的《清明上河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等。

举一幅大家相当熟悉的绘画,即传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来说明。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南宋人的摹本,是现存《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画得最精彩的。

在传世的7个(当然有人说是9个)《洛神赋图》摹本中,最忠实于原作的是辽宁博物馆藏本。

为什么说辽宁博物馆藏本最忠实于原作?

是因为我们发现了与顾恺之生活年代非常接近的图像资料,那就是在南京南朝刘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竹林七贤》砖画,一种刻在砖头上的绘画,其中树木的画法与辽宁省博物馆藏《洛神赋图》相似到令人惊诧的程度。

故宫博物院藏《洛神赋图》(部分)

辽宁博物馆藏《洛神赋图》(部分)

南京南朝刘宋墓出土《竹林七贤》砖画

故宫博物院藏的《洛神赋图》对原作的忠实程度没那么高,但要更生动些,人物、马匹的动感都得到明显加强。

这不仅是由于临摹者本人不拘泥于原作,也与宋代的绘画技法较早前有显著提高有直接关系。

宋代的绘画水平是中国的一个高峰,它高超的绘画技法在山石、树木等上面都有明显的透露。在《洛神赋图》中,如山石的皴法,树木节、瘤的表现方式都经过长期的摸索,才能掌握这种技巧,到宋代时已经成熟,但是这些画法唐代并没有产生,更不用说顾恺之的时代了。

所以说,宋人的《洛神赋图》这部分山水是很精彩的,但也有宋人的特点。

换句话说,《洛神赋图》宋代临摹者的真实水平要比唐人、东晋人要高,他在绘画过程中以宋代技法进行了再创作。

当然,我们由绘画可以知道要完全忠实地临摹出古代作品并非易事。

故宫博物院藏的这幅《洛神赋图》就是这种特殊状况的典型代表,这也是其具有重要价值的一个原因。

故宫博物院还经常举办临时展览。其他博物馆也都举办临时展览,我拿故宫博物馆做例子。因为既然临时办,就是觉得比较有意义、这些展览很重要(才会办)。

比如说前些日子刚举办了“浴火重光——是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展览,这批展品可以说举世闻名,它们的文化是第一次来到中国。

大量的中亚和游牧民族特色的金器当然非常重要,但是我觉得其中最有意义的还是希腊风格的建筑石构件。这是地道的希腊文物在东方分布的最远地点,就是在中国的大门口了。西方文明就在中国的大门口等着,条件一合适,它们就要进来了。

阿富汗出土希腊风格的建筑石构件

上海博物馆里面的青铜器、书画、佛教造像都很有名,这里就举一件青铜器——非常有名大克鼎来说。

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膳夫就是厨房大师傅的意思,高90.1、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

是西周晚期的孝王时期一个叫克的贵族为祭祀其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

青铜鼎鼎身铸有28行、290字的铭文。

青铜器的价值高低与是否铸有铭文有关。如果铸有铭文的话,又要看铭文字数的多少和内容了。

大克鼎有290个字,而且内容很丰富,主要记录克这个贵族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册命和赏赐大量土地、奴隶的内容。

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职官、礼仪、土地制度都是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就职官而言,中国上古时期贵族的职位虽出于世袭,但是必须经过天子的重新任命。

也就是说,克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克要继承他父亲的职官,他不能不告诉周王——必须到周王那里经过重新的册命,以显示王权的威严。

册命的仪式非常隆重,而且授予的职位也可以与祖先祖同,也可以有所不同。

比如克鼎的铭文我们可以知道,克的祖父担任的是“师”的官职,而到克时,则改任为“膳夫”一职。

“膳夫”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可以直接接触到周王,负责周王的饮食和饮食安全,这个位置其实就很重要很关键了。

因此在铭文中说到克可以“出纳王命”,这当然就是更重要事情了。

这对于我们了解西周时期周王室的管理制度是很重要的材料。

大克鼎和铭文(上海博物馆藏)

云南省博物馆最精彩的文物,是相当于中原地区战国西汉时期的古滇国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以动物形象、人物形象组成的场景最为生动,是了解研究云南地区古代环境、生产方式和礼仪活动的珍贵资料。

以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为例。高43、长76厘米,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具体来说,出土于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中间。

这件青铜器的主体为一头站立状的大牛,牛背部被处理成一个台案形状。

在牛尾部则是一只作向上攀爬状的猛虎,猛虎张口咬住牛尾巴。

比较有意思的是大牛腹下还站着一头小牛。

这件青铜器的造像很简洁,但器形较大,所选取的是云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牛和虎,牛的安详,虎的凶猛都被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也将古滇国人的精神世界表现了出来。

所以这件青铜器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牛虎铜案(云南博物馆藏)

位于四川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的兴建与三星堆考古发现有直接关系。

广汉市本来是四川省一个普通的城市,谁都没想到这个城市的地下埋藏着古代四川最重要的文化宝藏。

1929年的时候在现在三星堆博物馆所在的地方就发现过玉器和石器,虽然引起一定关注,但影响并不很大。

1986年,在同样的地点发掘了两座祭祀坑,出土一千多件文物,其中有很多不见于其他地区的青铜器、玉器。而且这些文物的年代很早,相当于中原地区商文化晚期。

我们一直以为,中原地区商文明在古代中国是最发达的,但三星堆的发展水平一点也不比商代逊色。

因此,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问题:如何恰当估计那个时期古代中国各地的文明发展水平就不那么简单了。

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中最吸引人的大概是青铜神树和青铜人像了。

青铜神树和青铜人像(三星堆博物馆藏)

青铜神树高近4米,大概可分为三层,共有九个树枝,九个树杈,每个枝头上都站立着一只鸟。

耗费那么多青铜,做成一个没有任何实际用途的大树,必然是因为这个树在当时看来很重要——它的重要性肯定主要不在我们今天注重的艺术领域,而应该在当时很注重的精神领域。

怎么说?

神树崇拜是世界各地古代普遍具有的信仰,但像三星堆这样用青铜做出来当然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三星堆所在地区的古代,也就是大家公认的古蜀国对树木的崇拜比其他地区还要隆重。

当然我们要做进一步追问——我们知道,中国神话中有很著名的昆仑神话,说昆仑山是人类上天的通道,人要上天的话,可以由昆仑山一直往上爬,爬到山顶后,怎么办?就得爬山顶上长着的大树了,这种树就是通天之树。

青铜神树就是指的这种通天之树。

三星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青铜神像。

其实这个人像就是神像,我们要把青铜像和神树合起来看。

上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人人、随时都可以上去,必须要借助巫师的帮助,那个青铜人像就是巫师,而且应该是大巫师,按照世界各地古代文明的一般情况,这个大巫师应该就是古蜀国的国王。

那个青铜神树实际上就是古蜀国国王通天的神树。

不然,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青铜人像高达170多厘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青铜像。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神树上的小鸟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鸟,而是可以上天的鸟,有的人说这种鸟代表太阳,这个说法说得有点“死”,但也可帮助我们理解。

我想把青铜神树和神像做解释,和中国的文化做联系,可以帮助大家去理解。

4

精选问答

Q1:古代“鼎”是用来煮肉的吗?

韦正:我回答下我对鼎的理解,因为现在这个社会离鼎很远,一说到鼎,我们就觉得特别特别神圣,比如定鼎中原(这个词中的用法)。

最初鼎的确是用来炊煮的,当然除了肉之外,其他也可以炊煮。后来,鼎越做越大,做成花纹,做成国家祭祀、礼仪的用品了,但是在正常的生活情况下,鼎还是可以用来炊煮的。

Q2:现在小朋友去博物馆怎样了解考古知识?

韦正:刚刚有两个家长问,一个四岁、一个八岁小朋友,怎样了解考古知识。

其实现在考古属于公共范畴,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做了很多这种普及工作;包括还有一些考古的基地或其他组织的活动,现场的动手活动,可以去做模拟、发掘。这些就是给小朋友玩的,从几岁到十几岁都有,除了传统的博物馆之外,给大家提供了另一个内容场所。

Q3:请问目前有适合孩子看的中国文物比较权威的书籍吗?

韦正:这个也是我们做学问的研究人员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到现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像国外那样专门为他们写的书。

但是我可以推荐一些,请家长自己先浏览一下,再讲给小朋友听。

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的《文物中国史》,分了好几册,里面的内容选取了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再配上文字,念起来不是很困难,家长念起来给小朋友听,这样的传达过程是双丰收。

Q4:要了解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和科学成就要去哪些博物馆?

韦正:这个比较遗憾,我们中国大部分都是历史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结合的起来不太多。像广东省广东博物馆,有自然和历史相结合的,其他的地方一般都不是这样。

当然以后会发展的。如果要推荐的话,北京的科技馆里面有专门的天文和科学的,里面究竟有多少我也不是很清楚,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Q5:如果想看书画,去哪个博物馆比较权威或全面?很想看看千里江山图。

韦正:千里江山图就在故宫博物院,但是非常遗憾,这么有名的画作,一般和大家出来见面的机会非常少,碰到重大活动或者过几年才拿出来一次,专门看这个得看运气。另一方面,故宫博物院,墙上展览的其他画作也非常不错,我经常去看这些东西。

去看书画哪几个博物馆比较权威,其实也就是我刚刚和大家说的几个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不用说,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还有个台湾博物院,它收藏了很多古代的绘画。如果对中国古代的绘画史有点了解的话就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明清时期的绘画,画家主要是生活在江南地区,金陵画派,吴门画派,他们在南京、苏州一带,所以他们大量的作品,收集在南京博物院和苏州博物馆,想看扬州八怪,自然就是扬州博物馆多一些,岭南画派的东西要到广东一带去看了。

Q6:鼎是礼器的一种,圆鼎三足、方鼎四足,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有没有出现四足圆鼎之类的?

韦正:鼎四个足出现的时间晚。它为什么会出现呢?和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有关。在陶器来讲,没见到这种东西。因为鼎有三个足就可以完全地站稳,但青铜器铸造的时候,成型、做装饰的能力也高于陶器,而且翻模的时候,我们知道翻成一个平板比圆形容易的多,所以就产生一个四足的鼎,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

Q7: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是如何放进去的,为何现在无法开启皇陵?

韦正:水银怎么放进去的,其实我也不知道。根据文献记载把水银放在陵墓里象征银河或者地面上的江河。但是我们想想古代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要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他让地下挖的空间其实比我们的房子都大,所以让当时的工匠可以很容易的完成,把这个水银做出来,再灌到墓葬中间去,这可以做个推测。

现在不是无法开启,我们完全有能力。现在考古的技术已经具备了,但是我们不能挖。中国虽然是个文明古国,是个大国,但是地下的文物是不能再生的,尤其是作为历史上那么著名的君主,他的情况文献有大量的记载,他的墓葬根据文献记载已经被盗过。

我想把很多好奇留在将来、以后条件更好的时候,用更好的技术,比如通过遥感、物探甚至还有我们现在不知道的方法和手段,在对秦始皇陵墓的主体进行最小程度的损害或者破坏的基础上,对它有一个最大信息的了解。

这应该以后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所以倒也不急于这一时把它给挖出来。

超值订阅韦正主讲专栏

这是《科学队长》推出的“师说”专栏的第33篇文章。

第1篇 | 饶毅:理想的教育是中国的理科+美国的文科

第2篇 | “我首先是一个小家庭的成员,然后是老师,之后是科学家,最后是知识分子”

第3篇 | 我们花八百元一斤吃着濒危鱼类,还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

……

关于师说

师说是《科学队长》为热爱学习、关心子女教育的爸爸妈妈新开辟的专栏,坚持“名师、名家、名篇”的编辑方针,旨在借助大师智慧,共同探寻科学教育的本质,进一步去指导我们日常的教育与行为实践,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为自我悦纳的、独特的、有价值的自己。

本次限时优惠活动截止到6月27日24:00

办公室设计办公室装修办公室装修厂房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