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幅国画山水,让油画情何以堪?

 山水画家刘燕声 2017-06-27
        《灿烂太行》山水画作品为刘燕声微结构太行山系列。作品着重刻画阳光下灿烂太行的表情,大块的明暗对比,大块的山石结构纵横,成片的植被披绿,强化了画面的冲击力,在以往的太行山国画作品中,不曾有人这样表现。即使是油画,也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因为油画没有笔墨感,在苍涩的拉巴的线条和质感方面,远远达不到笔墨的表现力。
 
刘燕声微结构山水画作品《灿烂太行》
 微结构山水画作品《灿烂太行》177x97cm.2017

刘燕声微结构山水画作品《灿烂太行》局部图片一
 微结构山水画作品《灿烂太行》局部图片一

刘燕声微结构山水画作品《灿烂太行》局部图片二
 微结构山水画作品《灿烂太行》局部图片二

刘燕声微结构山水画作品《灿烂太行》局部图片三
 微结构山水画作品《灿烂太行》局部图片三

刘燕声微结构山水画作品《灿烂太行》局部图片四
 微结构山水画作品《灿烂太行》局部图片四

刘燕声微结构山水画作品《灿烂太行》局部图片五
 微结构山水画作品《灿烂太行》局部图片五
------------------------------------------

附:刘燕声关于微结构山水画概念的解读

        微结构山水画概念,就是发挥笔墨的优势,将山石的小结构和大气势充分表现出来,形成结构突出、质感强烈、阳光饱满并符合现代人视觉心理、富有冲击力的艺术特征。
        她不是一两幅作品,而是一种概念,旨在引起对自然结构和质感的认识,为解决这方面的难题提供一个有效手段。
        其笔墨特征为,强调笔墨的自然化,拒绝媚俗的描抺和人为刻画的痕迹,做到一笔下去要带出一定的结构关系和质感,使笔墨在专业的空间里驰骋。她是撕破了的线,皴涩坑洼的面,仿佛是用笔墨来雕刻山石。在严谨的同时也强调张弛的对比,笔笔内含奔放的笔墨,尤其是需要放松的部分,完全是在结构基础上挥洒出来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引入了阳光的自然现象,有力地提升了造型效果,也大大拓展了笔墨的表现力。
        微结构山水画是大自然的升华,不是照片的复制,可以说现实中的场景,基本没有一处可以作为一幅完整的山水画素材的,她是一种严密的构思设计和创作。在探索中,基本形成了可行的步骤和技巧,对于山石各种质感的表现,这种手法可以很轻松地表现出来。
        在作品中不难发现,我善于表现山石的局部特写,那是因为山石结构的错综变化,构成了典型的点线面和丰富的表情,这么美的天然元素我不能视而不见,要将它成为我的艺术标签。从情感上,把镜头拉近,让人与山石近距离对话,去聆听所承载的远古故事和触摸那些裂纹的沧桑。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未必都要挤在大山大水中,何况还有以小见大的道理。另外,一朵鲜花很香,你的自然反应肯定是放到鼻子底下来闻,你去看瀑布,肯定不会在十里之遥去观赏,这是人的本能。需要让人感受明白的就要走近它,当然,不是所有作品都这样画。
        微结构山水画在给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有人担心,表现太到位了是否会失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精神,其实,我也一直在遵循这个理意,我认为白石老人的这句话,应该是指那些媚俗的似与毫无功力的不似,我们不要怕似,怕的是媚似。就拿工笔画来说,起码古人的初衷就是要画得相对似一些,但这个似是具有品质的似,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微结构概念绝不是追求画得“像”,而是用专业的手法,将自然界中的美进行提取、放大和强化,最终得以升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起码我是这样定调的。
        还有人担心光线的融入是否会失去中国画的精神,我认为,万物生长都靠的是太阳,太阳决定着我们的生命,为何我们的艺术就要拒绝阳光呢?已经对不住太阳几千年了,在我的作品里会毫不犹豫地去刻画。我们理解传统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误区,古人讲,墨分五色,其中浓淡是什么,不就是光线的明暗吗,何况没有光一切都无从谈起,还谈什么线条色彩?既然讲光,为何还要遮遮掩掩呢。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就大大方方地将阳光刻画了进来,甚至还表现逆光下的眩光,形成通透立体的独特效果。
        一种新观点的出现有些争议是正常的,事物也总是在争议中发展,当然,微结构概念才是个初探,还有很多不足,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怕的是穿新鞋走老路,而穿旧鞋走新路则会走出一番新天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