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山祖庙劏仔石的三个传说

 李仙芝zbb4z8xh 2017-06-27
    进入佛山祖庙北帝殿,可以看到地上有一块长方型的大青石,石纹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条条暗红色的痕迹,这便是有名的拜石(又名血印石、劏仔石)。拜石本为一件深灰色云石,表面平滑,石质细结,镶嵌在佛山祖庙灵应祠前殿中部地面上,供历史上春秋二季地方官员前来祭祀时跪拜之用。民国《佛山忠义乡志·杂志》记载:拜石质坚而亮,遇雨无潮气,亦数百年物。相传有疟疾卧此可愈,值事以其亵狎庙地禁止之,亦无敢尝试者。由该拜石衍生出来的劏仔石的故事流传久远。
    
金庸版:金庸在其著名武侠小说《飞狐外传》里有这样一段话:“按:吃螺误为吃鹅,祖庙破儿腹明冤,乃确有其事,佛山镇老人无一不知。今日佛山祖庙之中,北帝神像之前有血印石一方,尚有隐隐血迹,即为此千古奇冤之见证。作者曾亲眼见到。读者如赴佛山,可往参观。唯此事之年代及人物姓名,年久失传。作者当时向佛山镇上文化界人士详加打听,无人知悉,因此文中人名及其他故事均属虚构。”
    
民间版:相传明朝末年,佛山有一贫苦少年,自幼丧父,与母黄氏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有一天,相邻的恶霸丢了一只鹅,怀疑是少年偷食了,便询问其当天吃了什么。少年有口齿不清的毛病,答道:食了“螺”。由于佛山方言中“螺”与“鹅”音相似,恶霸便诬其偷吃了他的鹅。少年急忙辩解,无奈恶霸仗势欺人,勒令黄氏缴纳十倍罚款并赔礼道歉。无助的黄氏唯有将伸冤之事寄托于北帝,在她的再三要求下,众人来到了祖庙。在北帝像前,黄氏点燃香烛,跪拜说:若我儿偷鹅,请降下签。拜毕接过签筒一摇,下签已落地,如此三次,结果都一样。恶霸及其随从凶神恶煞般地喝令黄氏认罪伏法,否则解官究办。可怜的黄氏又怎知恶霸买通了庙祝,在下签的签头上灌了水银呢!由于下签头重,只要一摇签就落地了。
    
在恶霸面前,性情刚烈的黄氏有冤无处诉,为求清白,她把心一横,将儿子放在青石板上,一刀剖开了儿子的腹部。众人皆见肠中只有螺肉而没有鹅肉。群起哗然,纷纷指责恶霸冤枉良民,造成母杀子的惨剧。悲痛欲绝的黄氏,抱着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哭昏倒地。那凄惨的哭声惊动了北帝,他降下法旨,令少年还阳康复,母子团聚,那恶霸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从此,人们便把灵应祠内的这块青石板称作劏仔石了。
    
罗龙英版:听说民间里患上便秘痛不欲生的老人很多,北帝托梦给祖庙的土地,让他将一个医治便秘的方子写到庙里供道长乘凉的那块青石板上,以便施主看到之后,能照方抓药,解除痛苦。考虑到黑色写到青石板上不起眼,所以土地用朱红色油漆在青石板上写下了这样的药方:当归20克,肉苁蓉30克,北芪30克,生首乌20克,柏子仁10克,炒桃仁10克,瓜蒌仁10克,郁李仁10克,胡桃仁()30克。
    这就是后来流传于民间的,治疗老年虚性便秘的著名的汤头“归蓉五仁汤”。因为该药方中含有五仁,煎好后又是汤药。所以,来祖庙抄方子的施主,就把上面写有药方的这块青石板叫做“汤仁石”。又因为老年便秘说白了就是大便不通,医治好了就一通百通。所以,有好事者干脆把青石板叫做“通人石”。相形之下,“通人石”这名字比“汤仁石”更形象更直接更易于记忆。慢慢的,“汤仁石”的名字就反倒被人们淡忘了。为了令更多的施主能看到此药方,“通人石”就移至大殿之中。再由于“归蓉五仁汤”在民间逐渐地家喻户晓,特地来祖庙抄方子的施主越来越少,“通人石”上的朱红色字迹也就日趋暗淡,以至于完全看不见了。传说中的“斑斑血迹”是否就源于这些朱红色的字迹?

佛山祖庙劏仔石的三个传说 - 强导 - 强导逻辑
 
佛山祖庙劏仔石的三个传说 - 强导 - 强导逻辑
 
佛山祖庙劏仔石的三个传说 - 强导 - 强导逻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