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中石与济南

 东皮小屋 2017-06-27
  “长天崇历下,厚土惠泉城。趵突流金线,珍珠漱玉明。文心凝丽句,德化树高行。扫径邀中外,开门礼送迎。”元旦期间,不少游客来泉城广场游玩时,被广场西入口处的石刻内容所吸引,上面诗词名为《泉城颂》,由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于2011年安装。能写出这么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欧阳中石对泉城的感情溢于言表,老先生多次说过,自己对济南有很深的感情,济南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五三惨案:母亲怀着他从济逃生欧阳中石虽是泰安人,但跟济南这片土地很有缘分。“五三惨案”是济南人无法忘却的记忆。1928年日本军队攻打济南时,欧阳中石尚在娘胎中,母亲怀着他往泰安跑,刚到八里洼就听到枪声响成一片,担惊受怕了一路终于逃到泰安。后来,欧阳中石在泰安出生,长大一些才回到济南生活。对此,欧阳中石曾说:“我和‘五三惨案’是有一点缘分的,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我是惨案当年出生的。” 欧阳中石的夫人张茝京有一个小名—大响,外号“响姑娘”,也跟“五三惨案”有关,她解释说:“我就是1928年5月3日出生的,正好是‘五三惨案’那一天。因为当时济南城的枪声、炮声很大,所以家里人才给我起了这个名字。我出生时,日本人已经进了城,大哥去泺口姥姥家送信,路上差点被日本兵打死。”欧阳中石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在济南居住时的情景,他小时候在济南居住过7个地方,最早是在永庆街,最后搬到了商埠的林祥南街。“那时都是租房住,每个住处也基本在老城里面或周边。我见过很多泉,有的同学家里就有泉。记得在顺河街住的时候,住房就在护城河旁边。当时还有个规定,每天上午12点前,居民不能在河里洗衣服,所以早上河水很清澈,住户都是直接在河里打水喝或洗菜、淘米。” 济南求学:读中学时改名“中石”。在去北京上大学以前,欧阳中石的生活基本在济南度过。抗战时期,欧阳中石曾就读于济南市制锦市小学,夫人张茝京也从这里毕业。去年4月18日,欧阳中石和夫人特意回到制锦市街小学,向母校赠送了《中华颂》、《齐鲁颂》、《崇德弘文》等作品。从制锦市小学毕业后,欧阳中石在济南济美学馆(现济南五中)读过书,并曾在济南省立一中(现济南一中)就读,1948年中学毕业后还在永长街回民小学任教过。1950年,欧阳中石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离开了济南。曾有人开玩笑说,“欧阳中石这四个字就是齐鲁文化的浓缩版”。其实,“欧阳中石”这个名字,也是在济南起的。欧阳中石原名欧阳瑞陆,他在济南省立一中读书时,地理老师觉得他的族名不好,先后给他起了几个名字:最开始起了“松岩”,他觉得不好,因为光他就认识好几个叫“松岩”的;后来又起名叫中流砥柱的“中流”、“中柱”,他也不满意,直至起了“中石”,柱石的意思,他才欣然接受,于是以后便有了“欧阳中石”。在济南,欧阳中石还曾拜在京剧名角奚啸伯门下,并且两人成为生死至交,成就一段佳话。可以说,济南塑造了欧阳中石憨厚的性格。济南战役时,炮火打得异常激烈,大批市民逃难。欧阳中石看到一些临街商铺里还没有逃跑的人,就把蒸好的馒头摆在路边让难民拿走充饥。“谁拿走的?不知道。这就是一种‘憨’。这种‘憨’在外人看来可能不好理解,但哪怕别人说我们傻一点儿也不要怕,也不要丢了本色。”欧阳中石说。心系泉城: 在济南,很多地方能看到欧阳中石题词,非常著名的要数《泉城颂》石刻,石刻正面为《泉城颂》全文,背面为释文。 作为教育家,欧阳中石一直关心济南教育事业,并不止一次回到母校制锦市街小学看望师生,和青年教师探讨教学思路和方法。为支持母校的发展,他和夫人设立了“教育教学基金”,还专门为母校题写了校名。此外,欧阳中石多次在济南举行学术讲座,宣传中华文化与书法,同时被多所高校聘为学术顾问和德育导师。在外不忘济南泉水。“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这是对济南人生活的写照。欧阳中石十分喜欢济南的泉水,泉城广场的石刻《泉水颂》充满了他对泉水、对济南这座城市的深爱。欧阳中石说:“我从小就在济南上学、生活,对济南的印象很深,济南是座以泉为灵魂的城市,有了泉,济南就有了灵气。”在外多年,欧阳中石都会主动询问济南泉水情况,尤其是趵突泉、黑虎泉这样的曾经留下他们夫妻生活美好记忆的泉水。2013年,欧阳中石对济南泉水由衷赞赏,“济南之所以了不起,就是因为有了泉。”

   “向泰斗大师学习,终生受益匪浅“

      现任北京师范学院逻辑学教授,兼任书法艺术专业主讲的欧阳中石。学书先从师武岩法师,后又师从吴玉如。从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隶、甲骨、金文,尤于欧阳询诸碑临池用工更勤。常作行书,从法二王,而又取势于王。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亦得益于黄、祝点法。书风妍婉秀美,潇洒俊逸。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文化部艺术系列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

欧阳中石,桃李芬芳的书法大家他从6岁开始学习书法,十四五岁时,已能撰碑属文了。然而他深知艺无止境,决定造访名师。经过家人亲友四处打听,访得隐蛰济南的武岩和尚是一位书艺高手,于是携习作造访。虽说这位老和尚在苛责了他不会写字之后还是答应了收他为徒,却让他买其5块钱的宣纸来写。5块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员的月薪。于是就为这5块钱的宣纸,他每次一笔一划都写得格外认真,基本功练得非常扎实。然而等他学有所成,母亲才告诉他,买宣纸的5块钱老和尚根本没收,每次都退回到了母亲手中。

这么多年过去了,中石老人如今讲起这个故事,感触颇深地说:“我的这位老师,不但书法好,而且懂得教学法。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珍惜,对学习机会也一样。武岩和尚之所以要我交5块钱,就是借此给我施加压力,激发我的学习热情。这使我学习任何东西都很快,可以说使我一生受益无穷。所以我觉得我一辈子都感激他。”

后来欧阳中石又跟天津的吴玉如学过书法,跟齐白石大师学过画花鸟,跟奚啸伯先生学过京剧。在文学、史学和哲学方面,有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张岱年、郑昕、贺麟、季羡林、王宪均、汪奠基、周礼全、任继愈;艺术方面,有齐白石、奚啸伯;书法方面,有吴玉如等。他跟这样一批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的泰斗大师学习,终生受益匪浅。欧阳中石说:“我就是拼命拉着他们的衣襟往前奔,也觉得跟不上他们的脚步。”

    “我只是个教书匠” 

       欧阳中石高中毕业后在济南某小学任教教过各个年级。上个世纪50年代初,年轻的欧阳中石考取了辅仁大学哲学系,一年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修中国逻辑史,拜在逻辑学大师金岳霖的门下。1954年,欧阳中石毕业于北京大学,开始在中学从事基层教育工作。他教过中学的各门课程,深得学生敬重。在长期从事中学教学的实践中,他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思考,运用他敏锐的目光和明辨的思维,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套科学的语文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中学试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也许是中石老人觉得自己一生受众位老师影响太大,他从1954年大学毕业后也献身教育事业。这一教,就是半个世纪。很多人因为中石老人卓越的书法成就而称其为大书法家,他却打趣地说:“不要叫我书法家,最多称我书学教师。我自认为只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教书匠,教过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带过博士后,也曾教过小学生,教过中学生。作为教师,我教过书法,也教过语文、数学、历史、美术、体育、化学、逻辑、哲学等。”

      在学术上,中石老人经常教导学生“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切时如需”,这也是他对于书法的一贯主张。对于这16个字,他解释道:“在今天,‘作字行文、文以载道’的功能,不是只有书法才可以完成。印刷的书籍和电脑的信息化处理可以更加快捷地完成,那我们的书法还能干什么呢?书法可以焕发‘文’与‘道’的光彩。可以把文章写得非常工整,展示内容的肃穆、庄严;也可以用草书的办法来写,展示内容的灵动、节奏。这个‘彩’是用手展示出来、焕发出来的。但这里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切时如需’,就是要切合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

       作为老师,教书更要育人。中石老人始终把“教人以德”放在第一位。在他看来,德是取得成绩的基础,德是使人成长的关键。这源于教导过他的大师们的言传身教。在聊到教育话题时,中石老人始终对他的老师们念念不忘。“教我的那些老师,为人师表的风范,崇高的育人精神,以及他们的教学方法,教育我如何做人,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可贵的。”事实上,他也如同教他的老师一样身体力行。在公共场合,他十分注意尊老敬贤,从不向前靠。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甘居人后”。尽管现在中石老人的书法艺术在社会各界都享有盛誉,却从未见他举办过书画展。当有人好奇地问起这个问题时,他坚定地说:“个人终生自鉴,为什么?怕丢丑,怕浪费别人的时间。”简单的回答就是中石老人治学严谨的体现。

      谐世界,坦荡情怀

      中石先生在教学中主张用我们的书法让世界焕发出光彩,用书法展示世界的美。他特别强调,书法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他说:“与时俱进,这个词对于我们认识问题太有意义了!现在是电脑时代,人们写字的机会少了,写字更成为一门艺术。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如何继承和发扬;书法,如何掌握时代的主线,写出思想性。这是生活的需要,这是艺术的需要!”

       中石先生认为,文化圈子里面保持着古老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要尊重。许多国家把学校的第二种语言定为汉语,这对中国书法的发扬非常有益处。中国的书法也将会随着中国文化发展而发展,随着中国文化的普及而普及。谈到书法艺术的抽象美和具象美时,中石先生认为,清楚也好,朦胧也好,变化是允许的,但要看需要。有一种很好的多元论:书法界有许多流派,有古代的,有新出的,无论哪一派都需要尊重,营造和谐氛围。要百花争鸣,把书法艺术推向更高一层。先生年近八旬,仍然工作在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的岗位上,为培育祖国需要的青年一代默默耕耘,对新人的成长充满渴望。唐代大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在诗中写道:“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刘禹锡感慨时光的东去不复归,还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中石先生期盼年轻学者,中青年书法家学生早成大气,服务社会,他巧改刘禹锡先生“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诗句为“芳林陈叶期新叶,流水前波望后波。”寄语青年一代。一“期”一“望”,展现大师坦荡情怀!“一树樱桃春带雨。”总愿称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教书匠的中石先生,秉持着自己书法育人的理念,不辍“劳作”,他相信中国书法艺术的未来更加炫目多采。

       欧阳中石认为,书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的需求,才能对今天的社会有所裨益。“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汉文是联接结晶的串珠,书法是串珠发出的光环,书法专业要从这个光环切入,研究中华文化,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文学科。”在瀛台,他看到清帝乾隆写的四个字 “对时育物”,心中不觉一震心想, “时”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乾隆都意识到了,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为此,他要求自己、也鼓励学生们广涉博学,努力将书法专业办成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型专业体系。他曾在中学施教数十年,几乎教遍了所有的中学课程。他说: “看起来,似乎是不务正业许多年,但这种经历是一笔财富。因为这些经历,在我的心里都有积淀。”至今,他还常常给他的博士生讲起中学的化学课:提纯和结晶是做一切学问必经的过程。在北大读书时,欧阳中石曾受到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张岱年等学界泰斗的指教。一次,欧阳中石将自己写好的论文交冯友兰先生指正。冯友兰看过后,慢慢说道: “这篇文章不能用啊。”“为什么 ?”冯先生一字一顿地说。 “一定要言人所未言!”

       欧阳中石觉得,和这样的学人、师长交往是一种幸福。现在,他的学生们也正在感受这种幸福。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书法名家,他的日程总是被安排得非常紧张。但是,不管多忙,每个星期一的晚上,他都要到教室去,亲手指导学生临摹、创作。尽管两年前,他已经把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的职务交给了年轻人,但是,对他钟爱的书法专业和他关心的学生们,他一刻也没有松懈。

历程评述:

      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数十年培桃育李,虽已记不清有多少门下弟子,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高尚品格,早已成了弟子们的楷模。欧阳中石是享誉学术界和书法界的著名学者、艺术家。由于他的努力,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书法学博士学科点,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书法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