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世界最伟大的演员宣布退休,电影从此缺少了一些可能性

 浮生偷闲 2017-06-27

文 | 刘绍禹

文化评论人


6月21日,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公关人员发布消息,称「丹尼尔·戴-刘易斯将不再以演员的身份进行活动,他感谢多年来有过合作的演员和观众们。这是一个私人的决定,并且他和他的代理人将不会再对此作出评论。」


丹尼尔·戴-刘易斯


这则通告就和丹尼尔·戴-刘易斯从影以来的所有消息一样,低调,冷峻,只有短短的几句信息,却又说明了一切。


消息中的「不再以演员的身份进行活动」看起来太过轻描淡写,仿佛它所指的不是近三十年来可能是世界影坛最伟大的演员银幕生涯的终结,而是什么可以让人看过就忘、一经发布就迅速淹没在信息海洋中的寻常逸闻。


但我们都知道,这就是丹尼尔·戴-刘易斯能干得出来的事,一如他在整个从影生涯中做过的所有事那样:专断,果决,极少考虑他人看法,特立独行,不被世俗生活价值观所囿,并且,言出必行。


这看起来和他最擅长表演的那类角色很像不是吗?



这位连「拿过史上最多奥斯卡影帝」都不足以形容其杰出的演员,从德高望重的功勋总统到十恶不赦的恶棍,从奔袭街头的革命青年到只有一只脚能动的残疾画家,出演过那么多迥然不同的人物,但观众仍能从他诠释的这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找到他们性格上的共同之处,而且他在银幕外自己的私人生活中也践行着和影片中别无二致的生活态度。


近三十年中,表演艺术收获到的最好的演员之一(也许并无「之一」),究竟是把自己过成了剧中人,还是把自己身上本来就有的性格特质完美灌输到了所扮演的角色身上?



丹尼尔·戴-刘易斯和「表演艺术」所发生的一切关联和一切探讨,全都处在这行业的「最顶层范围」,就和他在他最擅长的历史剧中扮演的那些角色们一样:所做的没有一件事是小事,一举一动全都关乎其所在环境中最重要的东西。


这一切的原因大概都在于,丹尼尔·戴-刘易斯永远都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革命性」从他刚踏入影坛就已经开始。14岁便在导演约翰·施莱辛格的影片《血腥星期天》(就在导演刚拍完《午夜牛郎》之后)里出演,可谓典型的「出名要趁早」。


《血腥星期天》(1971)


但他又没顺理成章成为一名童星,他下一部参演的长片已经是十年后,他24岁时出演的《甘地传》。


《甘地传》(1982)


丹尼尔·戴-刘易斯似乎从最开始就进入了某种经典行列,参与的第一部电影获得四项奥斯卡提名,第二部电影就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影帝在内的六项奥斯卡奖。


虽然他在这两部影片中只能说是「客串一角」,还算不上「初露峥嵘」,但他似乎从一开始就和奥斯卡奖有着一层神秘而又必然的联系,保证着影片质量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商标」从他刚入影坛就已存在。


此后的三四年里,他又扮演了几个配角,戏份最多的是《我美丽的洗衣店》中的男二号:一个既能展现早熟的演技又能展示美好青春的同性恋者。


《我美丽的洗衣店》(1985)


直到1988年,他在《布拉格之恋》中成为了米兰·昆德拉笔下最有名的男主角托马斯——当配角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真正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式」的生涯开启了——电影里无论有多么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多少知名演员,只要由他主演,整个影片就几乎成了围绕他的角色展开的独角戏,以及,他开始像自己扮演的托马斯一样,开始成为佳丽们的宠儿。


《布拉格之恋》(1988)


丹尼尔·戴-刘易斯很早就体验到了飞速蹿红,刚升为男主角的第二年,他便通过《我的左脚》中扮演的天生大脑麻痹、只有左脚可动的残疾艺术家获得了人生第一个奥斯卡影帝,时年32岁,奥斯卡历史上几个最早拿到小金人的男演员之一。正在这时,丹尼尔·戴-刘易斯就已经成了方法派表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的左脚》(1989)


众所周知,方法派表演风格,主张演员进入角色内心世界,主动感受角色的处境,摸索人物的真实所感,由内而外表演动作,赋予角色以真实的说服力。


而丹尼尔·戴-刘易斯在扮演只有一只左脚能动的画家时的办法就是,整日坐在轮椅上,在拍摄之外也继续保持一只脚能动,在自己的生活中全方位感受人物行动的不便和由此而来的内心的屈辱感。



他的方法派表演,不仅限于马龙·白兰度那样「在嘴里塞棉花以塑造教父的脸型和说话含糊不清」,而是更进一步地献身于表演艺术,先让自己活成要扮演的人物那样再说,从而全方位体验角色的一切。


在获得第一尊影帝后,他接下来在《最后的莫西干人》里又饰演了一位十八世纪美洲殖民战争时期骁勇善战的英雄,全片大部分时间都飞奔在原野之上,和《我的左脚》中扮演的残障人士有着太过明显的不同。


《最后的莫西干人》(1992)


其实纵观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整个表演生涯,你真的很难相信他诠释的那一个个身份处境完全不同、特点让人过目难忘的角色是由同一个人扮演的。


克里斯蒂安·贝尔、杰克·吉伦哈尔等等我们后来熟知的方法派演员,也以饰演各种完全不同的角色著称,但观众都能在那些大相径庭的角色身上找出演员自身的标签化印记,在看多了后来有名的这些方法派演员的电影后,观众虽然也叹服演员诠释各种不同角色的能力,但仍有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感觉存在。


而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表演则明显更复杂也更深入。



首先,他能完美满足不同电影风格的要求。我们都知道,观众的观影过程,很大一部分也是通过演员的表现来推测故事和人物的过程,丹尼尔·戴-刘易斯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能成功唤起观众的特定反应和认可。


作为一名演员在影片中的这份功能需求,他能将自己完全地「嵌入」影片,自己的表演风格和电影的主体风格完全一致。这可以参见《纯真年代》里他扮演的年轻律师纽兰·阿彻这个角色,在性格上的耐心和情绪上的焦灼之间的节奏变化,与影片徐缓中裹挟着焦灼的叙事节奏之间的关系。


《纯真年代》(1993)


他还能在满足影片风格的基础上,赋予角色以强烈的个人魅力。在「合乎故事情理」与「用自己的表演让电影更加出色」之间实现精准的平衡。



影评人毛尖曾经说过,我们获得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至高演技所付出的代价是「伊莎贝尔·阿佳妮献祭了自己的幸福」。


阿佳妮与刘易斯


先不论丹尼尔·戴-刘易斯的私生活和他在戏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所能知道的是,他将自己个人气质灌输进所扮演的角色身上的程度和方法,比之其他同时代或同水平的方法派演员,还要更进一层。


比如他经常扮演繁文缛节和刻板教条观念中的颠覆者,这和他本人在影坛中存在的方式何其相似。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演艺生涯以及个人行事方式,都有一种与人完全不同的古怪和特立独行。他从来不是随波逐流的演员,要知道在好莱坞这样产值巨大、枝杈繁茂的产业中,想做到自主决定生涯轨迹和保持低调,是多么地不容易。



无论是演片的节奏还是私人情感生活的选择,他都做到了「追随自己的内心」。


丹尼尔·戴-刘易斯是典型的「在年轻时尽情地当了一回年轻人,也在中年时尽情地当了一回中年人」。


在风华正茂之时,他敢爱敢恨,不惜骂名和对自己曾经所爱之人的伤害,果断与自己最崇拜的剧作家阿瑟·米勒的女儿成婚(对阿瑟·米勒的崇拜,就是他从祖国英国来到美国的主要原因)。


刘易斯与阿瑟·米勒的女儿丽贝卡


而到了中年以后,他又做到了完全的「生活从心所愿」,过去的十年时间里,他只主演了三部电影,却非常惊人地获得了两座奥斯卡奖。


他身为史上获得奥斯卡影帝最多的人,却从未成为过「英国人」或「好莱坞」的象征,观众在谈论电影史时,从未将他那高耸的鼻梁和瘦长的身材当做电影史慢慢长河中的经典符号。



丹尼尔·戴-刘易斯更像是一名在野的表演之王,尽管他有着最多的桂冠。这些都源自于他极为个性的对待好莱坞名与利的方式。可以说丹尼尔·戴-刘易斯在他的表演生涯和个人生活中,做到了他想做到的一切,


而这种「完全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去做」,也成了他诸多角色的特质。他扮演的角色,经常在优雅和耐心中包裹着一层怒气,这种怒气是一种来自生命本源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驱使他的角色成为故事中那个独一无二的人。


在他的代表作《纯真年代》中有这样一段旁白:「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寓意的世界里,从不具体表达真实的感受,只是以约定俗成的寓意表示。」


《纯真年代》(1993)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角色身为这种虚伪空洞的社会环境中的反叛者,他用极为具体的表演展示着角色的自我价值。


比如片中他扮演的纽兰·阿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穿梭,他面对每个人的态度和表情,全都在复杂中带有一种绝对的精准。


他经常扮演整个故事中最坦诚的那个人,不用观众通过其行为揣测人物的内心,他的角色和观众之间的「通道」被打开得非常顺畅,无论他扮演的是有语言障碍的脑瘫患者,还是阴毒狡猾的恶棍屠夫,亦或是满口谎话的石油大亨。



丹尼尔·戴-刘易斯从来不被角色本身的表达方式所限制,我们在他的每一部电影中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角色传递出来的内容,并且被这种内容折服。


丹尼尔·戴-刘易斯不仅在每部电影里都作为抗争者身份破除着一个个禁忌,他所扮演的角色身上的从容、坚毅、在何种情形下都良好保持的幽默感,也和他细长的手指、优雅的步伐一起,成为他表演中的标志性符号。


比如他在获奖影片《林肯》中饰演的生命最后阶段的亚伯拉罕·林肯,因为故事背景所需,有着饱经战争疲惫的老人的眼神,但他仍然赋予了林肯这个角色以从容和幽默。


《林肯》(2012)


怎样诠释历史英雄人物身上的高尚品格,从来都是主流历史片的难点,稍有不合适便会陷入「不确切」或「大而无当」。他所诠释的林肯,身上的从容化为一种幽默感和演讲才能,他从这点出发,展现出林肯的领袖风范。


丹尼尔·戴-刘易斯并非是刻意模仿,他没用还原原型人物姿态的程度多少,来衡量自己对林肯这个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而是赋予林肯一种性格上的宽阔(与之前他在《血色将至》中扮演的石油大亨的「狭隘」完全相反),从方法派表演风格出发,当他完全进入角色后,观众在观摩他的表演时,与其说是在享受「丹尼尔·戴-刘易斯式演技」,不如说是在享受「林肯这个人」。


《血色将至》(2007)


丹尼尔·戴-刘易斯通过自己的选片品味,或者说个人的风格化,为他参演的所有电影输入了统一的气质:凝练,庄重,深邃,饱含痛怆,以及深具道德力量。


这些特点都是一部经典电影所应该具备的。他的「退役声明」发表后,想想当这个时代最出色的演员在六十岁的年纪便完全放弃表演,我甚至不知道这是表演这门艺术的损失,还是整个电影史的损失。



毕竟对于很多演员来说,进入六十岁,再次步入一个不同的年龄段,演员本身的年龄状态和对人生的内心理解全都到了一种全新的环境中,如果选片得当,这本应打开更加奇妙的未来。


丹尼尔·戴-刘易斯从来都是一个选片慎重的演员,他在自己最巅峰最旺盛的时段,都一直没有完全打开参演的欲望,这一点看他稀稀拉拉的履历表可知。


丹尼尔·戴-刘易斯退出影坛的决定肯定无法挽回,这是他的脾气,他的秉性。也就是说,我们将永远不会知道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老年人角色会是什么样的,这将是影坛无法弥补的重大缺憾,因为,电影少了一种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