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与西医眼中的“人体”是什么样的?

 呵呵8909 2017-06-28

法国哲学家拉美特曾经有一句名言,就是“人是机器”。在线性思维的影响下,西医正像拉美特所说的那样把人看作是各个器官组合起来搭配起来的“机器”。只要各个肉体器官保持完好,身体这个机器就能有效地运转。人之所以会得病,那是因为某些器官遭到了病毒的侵染。要想根治疾病,必须把这个病毒找出来,而后再用合适的药物将病毒杀死。这样,病毒一旦消失,人的病就痊愈了。所以西方人重视的是解刨学。通过手术,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可以单独拿出来研究。这就是线性思维因果的影子,即重元素,轻结构。故西医向来都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西方医学家的在理念中是想把医学发展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寻找的是治疗疾病的普遍法则和药物。所以西方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细菌理论和病毒理论,他们热衷的是寻找病毒,重视的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的活动。而在药物学方面,西方的医学重视“提纯”,即寻找和创造对付这些病毒细菌的“天敌”。一旦“提纯”出灭掉某个病毒细菌的药物,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了。

但在中国人眼里,人不是机器,而是一个棋盘。人的器官就好比棋盘上的每个棋子。对中医而言,重要的是盘活“身体”这盘棋,而非计较棋盘中的每个棋子。只要这些棋子能够互相配合,协调有序,身体就是健康的;否则就是病态。因此,中医在“阴阳式”思维的影响下,重视的是身体的机能结构,而非各个器官。正如棋子离开了棋盘没有任何意义一样,身体上的每个器官单独拿出来没有任何意义。从这种“重结构、轻元素”的立场出发,中医建立了与西医完全不同的病学理论。中医没有细菌理论,但却讲究寒热、虚实。中医没有把导致疾病的原因归结为某种单纯的病原体,而是将其 身体各个机能关系失衡的结果。正是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中医很注重养生。养生之道在于取消疾病发生的根源,是一门更高的医术。而等到病入膏肓再去治病,这样的医生也许只能算是三流。

有人认为,吃药的意义在于吃阴阳,而不是吃元素。这话很有道理。中医的配制和西药的使用方法完全不同,它不讲究“提纯”,而是重视“配伍”,即因地、因时、因症而不断调整配方,是阴阳有变而无定法。所以,很多研究中医的西方人试图通过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来探究中医治病的原理,往往是无功而返。因为中医中根本就没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药方,视野中更没有一模一样的病人。想要在里面找到“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简直是痴人说梦。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医的这种理论使其很难进入实证性、普适性的现代科学形态,经验色彩比较浓厚。究其原因,正是中医所以信奉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维观念决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