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女孩,美丽率性,家境富足,做过几年公司金领,赚下第一桶金后,辞职走人,云游天下。从此,再无工作压力与人事倾轧——今日在香港维多利亚看夜景,明日到澳洲海边食牡蛎,后天直飞夏威夷泡温泉。这自然是精彩的人生。 但不少人却在她的博客中留言:你每天游山玩水,钱终有用完的一天,当那一天来临,你将如何面对?她的回答是:就是因为担心这些,所以一年之中你们连进行一次五日游的时间也没有。 这位女孩是自由的快乐,而我们这些工薪族是“受约束的快乐”——两种快乐,孰乐? 看到一则新闻。美国有位达人,十多年来一直开着辆老爷车周游世界。他的妻子是在路上认识的,他的子女也出生在旅行中,他的年华也从青年“旅行”到了中年,但他从来没想过在一个地方待下来。这也是一种不受约束的快乐。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积攒了半辈子而购置的不动产,眼前熟悉的环境,都是我们云游天下的羁绊。我们宁可被约束着,也不愿抛弃一切,去享受精彩的生活。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写了一本童话《时代广场的蟋蟀》。该书讲述了一只名叫柴斯特的蟋蟀的故事。一直生活在乡下的柴斯特,无意中搭上一列开往纽约的火车,来到了繁华的时代广场。无处安家的柴斯特,遇上了在地铁站里卖报的白利尼一家人。白利尼收留了它。 这只蟋蟀与众不同,它可以演唱《重归苏莲托》、歌剧《阿依达》等高难度的曲目。每次演出,地铁站里经过的人都会为它驻足和喝彩……一只乡下蟋蟀,就这样成了时代广场的著名音乐家。 但是柴斯特在其事业巅峰期,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离开时代广场,回到乡下。白利尼一家人极力劝阻它,但柴斯特的朋友——亨利猫说,柴斯特的一生属于自己,它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成名没让它感到快乐,那成名对它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终这只蟋蟀还是回到了乡下,重归原先那种没有人懂得欣赏,与秋虫一起鸣唱的日子。 本来这本《时代广场的蟋蟀》是给正在上学的儿子看的,但我前前后后看了两遍,每次看完,掩卷沉思,总觉发人深省。 我想这是个关于人生的大课题。人的一生需要爱情、友情,需要关怀,害怕被抛弃、被孤立;但有时候,人又需要孤独,想要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夜深人静时,只要想一想,就会面对跟那只蟋蟀一样两难的困境。 有的人,在物欲的裹挟之下一路狂奔,最终将快乐演化为追求名利——快乐逐渐变成一种“受约束的快乐”。有的人,依靠对科技、娱乐等方面的爱好,千方百计转移或麻醉自己对人生终极困境的感受。而更多的人,依靠爱情、亲情、友情来冲淡人生的困局,把自己置身于人际圈子里,置身于热热闹闹、看上去红红火火的生活中——用这样的方式来说服自己的生活是正常的、快乐的。但快乐与否,只有自己的心灵才体会得到。 而且,你也明白:要听从内心,做到身心要随,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正因你总是割舍不下这花花世界的麻醉和诱惑,所以,你才会为一只童话中的蟋蟀而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