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偶像——具有真才实学的工匠
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坚决成为其最忠实的“粉丝”。崇拜的偶像有:歌星、球星、明星、笑星等等,最典型的例子是前几年由郭达、蔡明、赵丽荣在“春晚”上演出的小品,将追星族“粉丝”对的偶像痴迷,描述得真是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我刚懂事的时候,就有了崇拜的偶像。小时候不止一次听邻居叔伯爷爷们茶余饭后,一起聊天回首往事,总会提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在我的老家江苏宜兴东门外,东仓桥堍有一座内燃机发电厂,其实就是电灯厂,听说还是英国人办的,供应这个小县城的照明,这个厂的机器一停,夜间全城就一片漆黑,所以大家都很在意机器能否正常运转。由于当时设备落后,懂技术的人又少,经常会发生故障停电,连负责技术的英国人都没办法,就只好到无锡去请一个叫“阿毛师傅”的人来帮忙,这“阿毛师傅”一来,手到病除,机器马上转起来,小县城又恢复万家灯火。
就是这个“阿毛师傅”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无限的敬仰。尽管我与这“阿毛师傅”从未见过面,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但他那高超的本领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小时候老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荒年饿不煞手艺人”;“一招先,吃遍天”。这些旧时的“经典”告诉我一个人一定要学会一门过硬的本领,才能立足社会,自力更生。因此我从小就立下志向,长大后要做像“阿毛师傅”那样的人。记得小学六年级时,语文老师叫大家做一篇作文,题目是“你长大了做什么?”,我在作文中明确表示:将来要当一名机械工人。
小学毕业因家庭困难无力升学,只好离家到上海学徒,值得庆幸的是,所学的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机械工人”,当时人们称之为“外国铜匠”。在私人资本家的工厂学徒,其艰辛、困苦是难以想象的,更何况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但是就因为我一心想学本领,成为“阿毛师傅”那样有真才实学、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所以即使再苦,再累我都咬牙挺过来。我对学技术的执着到了“痴迷”的程度,记得一次为了学会英制车床车公制螺丝的计算方法,我把仅有的几块钱学徒津贴买了几包香烟孝敬了教我的师傅。
后来受了工会和党团组织的教育,精神境界发生了根本转变,使我懂得了学本领不能单纯为个人求生,而是为了建设新中国,为了民族振兴。我用三年半的业余时间,读完了初中,又考入专业学校,经过四年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为我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我整个成长过程中,阿毛师傅的影子仍时时激励着我奋发向上,百折不挠,我坚信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攻不破的难题。别人能解决的我一定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我也要想方设法去解决。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成为:既有实际操作技能,又懂专业理论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帮助许多厂攻克了难题,解决了关键,成了新一代“阿毛师傅”。以自身的实践终于成为新时代的“工匠”。
编后语:
现时许多年轻人喜欢盲目成为“粉丝”,有的甚至不顾一切,到了痴迷的程度,根本不明确这种“粉丝”到底有何意义?有什么人生价值?本文试图以作者本人年轻时所崇拜的偶像对自己一生成长产生的影响,来说明“信仰”是一个人一生的精神支柱,要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就必须有值得效仿的“偶像”,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前一时期公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除了“洪荒之力”、“蓝瘦香菇”等网络热词上榜以外,“工匠精神”这一词语也在十大流行语之列。工匠精神原指的是工匠不断精雕细琢,完善工艺,制作出优质的产品。我认为在当下提工匠精神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当前的社会心态日益浮躁化,工匠精神是倡导耐心、专注、敬业精神的回归,是对老一辈工匠艺人的致敬。当下许多企业一昧追求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化生产,而不关注产品的品质和内在灵魂。,工匠精神是必不可缺的核心。这要求我们摒弃对速度的执念,对数量的崇拜,形成敬畏之心绪,执着之品格,打造完美的产品和一流的中国制造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