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资多高,我们才不焦虑?

 昵称31310373 2017-06-28

这个时代,工资一般的职场新人感到焦虑,年薪10万的“老司机”竟然也焦虑?这是拉仇恨还是拉仇恨?

不过工资这样东西,不能只盯着数字看,否则容易深陷其中。

—— TG编辑部Ruan

来自TalentGuide

作者:Sean Ye

来源:瞎说职场(ID:HRInsight)

前几天,我的文章《上海30岁月入3万,为什么还焦虑》刷出了挺高的阅读量。不少4-5年没聊的老朋友读了文章,微信我聊他们的体会。

丧心病狂的事情来了。

乔大哥,外企中国区CEO,月薪10万+,不算股份和津贴。居然也说文章写到他心坎里了,他也很焦虑。

我的第一反应是把他拉黑。

但我是讲(chi)理(huo)的,给了他一个请我吃饭解释的机会,同时听听他的故事。

他年近50,兢兢业业从底层干起,一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每次跳槽都有新突破,在不惑之年拿到了一家外企中国区CEO的机会。他的职场晋升之路,虽说比不上马云马化腾,但在我们眼里,已是励志的童话故事。

直到去年,亚太区换了个老板,不信任他,百般挑剔 —— 童话故事就此崩塌。

他突然意识到,这些年来都是这样的循环,小心谨慎哄好外国上司,然后一朝换人,新来的上司还是不信任他,害怕丢掉工作的他,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接着哄上司开心。

心累。

而他也没法主动逃离这死循环——一个年近五旬的高薪经理人,在市场上机会很少。

而家里上有高寿老人需专人照顾,下有在国外读大学的儿子,老婆是全职太太。花销本来就大,少了这份10多万一个月的工资,根本没法过。

一直到乔大哥买好单,我都没好意思开口说我真实的想法:

你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所以我回家鼓捣出这一篇文章,写给乔大哥,也写给依然为工资打拼的职场人。

01

收入和投资一样

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出生在70年代早期的他们,幸运滴赶上了外企最辉煌的岁月。而不幸的是,晋升和涨薪是成为他们定义成功的标准姿势。

那份死工资,无论是3万,还是10万,都不会改变我们焦虑。

焦虑不仅是因为收入不高,更因为收入来源太单一。这也是我写下这段话的初衷!

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发表论文,首次提出“分散投资”的思想。

他认为,投资分散,可以降低风险。但分散程度越高,成本也越高。这个理论之后被价值投资大牛巴菲特发扬光大。

对于职场人来说,也是如此。

我们既没有精力广开财路,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也不应该抱着一棵树吊死。即使你有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你也会担心有一天母鸡不见了。

乔大哥的问题,在于没有其他可靠的收入来源。

即便是没有被老板怼,他也承担不起变故,比如突如其来的重病。

他缺乏其他被动收入。房子有两套,但除自住的别墅外,另一套租金收入有限。股市倒是资深韭菜,教训一箩筐。

他也没跟上时代的脚步,实现角色自由。

和他差不多背景的同龄人有些转型成为初创企业投资人,搭上了年轻人创业浪潮的顺风车;有些转型成为企业高管教练;有些打造出某个领域的职场大咖也没有利用知识经济的兴起,打造个人的品牌。

02

死工资

是无法掌控的职业陷阱

20世纪首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曾经怒怼过鸡蛋理论:

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的理论大错特错。我们应该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好篮子里,然后好好看住那个篮子。

但是,薪资这个篮子,职场人无力掌控。

1.  薪资由公司情况决定

公司业务发展,薪资才有盼头。然而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今天,企业发展的阻力也越来越大。

根据全球顶级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美世薪酬调研结果,去年的平均涨薪不过6%,还跑不过日渐下滑的GDP。

而在一些落寞的行业里,能力再强,拼劲再足也没用。行业整体状况堪忧,员工能做的其实不多。

人们之所以选择就业而非创业,是因为薪资收入来源更稳定。然而在一些夕阳行业夕阳公司里,薪水越高,风险反而越大。

2.  薪资由个人情况决定

我们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按劳分配,个人能力越强做得越多,薪水就该越高。

错了。

薪水高低,更多是取决于市场水平,能做这个事情的人多,专业壁垒低;薪水就低。能做这事的人少,稀缺人才,如今天的VR人才,自然就吃香。

互联网时代与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两大就业市场的新特征:

▌学习成本大大降低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知识分享变得更加容易。在线知识触手可及。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对有经验的工作人群形成冲击。

▌专业门槛不再高不可攀

专业知识不再被专业人士垄断。在很多岗位,诸如投资顾问、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的经验再丰富,也比不过存储量和分析能力惊人的人工智能。

未来,简单培训过医疗知识的普通人,或许也能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如同现在专家医师一样对症下药。

那个时候,上了岁数、加不了班熬不过夜、还得请假去家长会的我们,如何面对身边那群思维更开放、资源更多、更有冲劲、而且成本更低的年轻人?

这不,某些公司已经开始动手裁撤34岁以上的老员工了。

03

思维方式的改变

助力摆脱焦虑

最后,我分享一个90后新一代职场人的故事。

这小伙子普通985学校本科毕业。无论能力、背景都不算顶尖。

毕业后他没进入知名企业,而是找了一个比较清闲,不用坐班的会务公司。

他在空闲的时候把自己租的一个房间重新装修,改造成了日租房,放到了AirBnb上,减轻自己的租金压力。

一年后,发现这生意靠谱,又开了分店,在淮海路上的弄堂里长租了一间老房,接着做Airbnb生意。

不仅如此,凭借自身美术设计的背景,连续的装修经验,以及做Airbnb必备的拍照技能,他在小圈子内名声大噪,常收到媒体采访,他的家更被看作是“美爆朋友圈”的温暖小窝。

如今除了本职工作和Airbnb房东外,她还是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和装修设计师。

……

我经常会想,如今的年轻人利用各种机会来向老一辈职场人取经。

讲真,如今年轻一代开放的思维方式,也值得我们这些“经验丰富”的职场前辈好好学习。

作者:Sean Ye,LinkedIn职场专栏作家,知乎人力资源话题优秀答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