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见陈美龄

 圆角望 2017-06-28

◎ 黎敏 (深圳 专栏作家)

对比于陈美龄由歌星到著书“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的传奇妈妈的华丽转身,其实我更惊讶的,是人们对作为歌星的她的遗忘——曾经,仰望她挥动白色翅膀唱着“原野牧歌”的年少的我,绝不会想到有一天她被忘记得如此彻底。“如果不是这一次转身,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里消失了啊。”我想。现在的她的粉丝都是不知道她的:这些年轻的,或小中年的父母,他们应该是听周杰伦蔡依林长大的一代……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是的,连人都换了,也就谈不上什么变心不变心,炎凉不炎凉。这就是时间——时代,就是这样,没有别的样。

这本书的出版,相信也是给她加分的。她本人也有斯坦福教育博士头衔。即使培养了三个读斯坦福儿子。

培育下一代,的确不只是一种生活,也可能是最好的投资,是能够带来人生利益的最理想的事业,虽然并不是你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成功——亏本的例子也是大大的有。

1976年——陈美龄由香港赴日本发展的第4年,她的父亲前去看她,对其当红歌星的生活颇感忧虑。他对她说:“钱财、名誉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会被夺走。知识一旦记入脑子,就不会被人夺去,它会成为你一生的宝物。所以在你能学习的时候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于是20岁出头的陈美龄便放下一切,往加拿大求学。——这父亲是个人物。可惜陈美龄书里没有过多介绍——“迷茫的时候,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也是他的金句——卷首放出大家庭照片,一张大约拍摄于1950年代的香港的全家福,可以看出,是相当体面的人家。

陈美龄先读国际学,后读儿童心理学——备着退役后当大使,亲善使者之用?这在明星原是常见,很适合也很好看,就一般社会意义而言,也比嫁入豪门更正面。一下子培养出三个世界名校的儿子,似还未有先例——从她书中看,也是早有规划,1989年凭着特殊机缘她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她带着年幼的长子,肚子里装着二子来到这里,一学就是5年,亦产生了将来让孩子们也都上这所学校的想法。26年之后,她实现了她的梦。

陈美龄的三个儿子,出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日本,美国,香港——这是有意的选择,是她致力于把孩子培养为具有“跨国界理解力”人才的策略之一。孩子们从国际幼儿园(“英语是在幼儿园学会的”)上到国际学校,高中即去美国留学,教育费用可观。尽管“我们夫妇俩非常努力,几乎不分昼夜地拼命工作”,可若换了普通人,再拼命恐也无法负担,更何况除了钱,父母还要具有足够的见识,决断,帮孩子在重大问题上把关——就像当年她的父亲帮她把关一样。在这愈见缤纷复杂的世界,这一点是愈加重要了。

陈美龄的书给我教益颇多,除了对孩子教育的方法和观点,她自身的经历——她的勇气,远见和行动力,更是一场深刻的父母教育课:你想要求孩子,你先看看你自己。尽管如此,总的来说,这是人家的故事。人家本来就和我们不一样的。

“假如不是这一次转身,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里消失了啊。”可是转身也不是你想转就转了。更多的是再回首已是百年身。那我们就更没有理由,对曾经也许有过的小虚名怀执哪怕一点点的留恋了。快抛弃那些终将远去的虚名吧。开始更有意义的事——至少,更轻松和安然地度过余寂的人生。这,也许就是重新出现的陈美龄,给我的最大启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