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迁徙,是鸟类遵循大自然环境变化的一种生存本能反应,它们通过迁徙,可以寻找更充足的食物资源、适应气候变化、满足繁殖需求等,从而更好地生存和繁衍。毫无疑问,大雁就是这支千千万万、浩浩大大的迁徙队伍中的佼佼者! 关于大雁,由于它的逐气候而迁徙的习性,特别是金秋时节北风骤起、天气渐寒、黄叶满地、万物凋零、一片肃杀之气,常常给人寂寥悲秋的凄凉感慨和无由叹息,每见大雁南飞,容易睹物伤怀,发思古离愁之幽情,更会联想起人生苦短,淹蹇苦长······所以,古代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悲情男女以此为话题的作品实在不少!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 即《长亭送别》一节,引用崔莺莺的唱词: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表达了崔莺莺母女送张君瑞上京应试求取功名不得不分手离别,双方怅然若失、无可奈何的极限离愁别绪!以碧云黄花为背景,以西风北雁为映衬,更加对比渲染了刚刚处于热恋状态的痴男怨女十里长亭洒泪而别的凄惨场景,烘托了强烈的悲剧氛围和艺术效果。 这似乎也可以算是大雁的功劳吧。 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 据研究,雁肉属于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千金食治》、《本草纲目》等十多部药典中均对雁肉有详细记载:性味甘平,归经入肺、肾、肝,祛风寒,壮筋骨,益阳气。大雁的羽绒保暖性好,又非常轻软,可作枕、垫、服装、被褥等填充材料,比较硬的羽毛可用来加工成扇子及工艺品等。 大雁喜组队飞行。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再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尽管如此,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也得飞上一、两个月。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大雁的这种叫声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 那么,大雁保持严格的整齐的队形即排成“人”或“一”字形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这种队伍在飞行时可以省力。最前面的大雁拍打几下翅膀,会产生一股上升气流,后面的雁紧紧跟着,可以利用这股气流飞得更快、更省力。这样,一只跟着一只,大雁群自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而且,因为它们整天地飞,单靠一只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有劲的大雁在扑翅膀飞的时候,翅膀尖扇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就把小雁轻轻地抬起来,长途跋涉的小雁就不会掉队;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 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飞行中,带队的大雁体力消耗得很厉害,因而它常与别的大雁交换位置,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孤雁南飞,就有被敌害吃掉的危险!一般靠前面的大雁,是很有力量、很有经验的,由于头雁扇动翅膀的作用,带动气流,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飞行,后面的大雁飞起来会很轻松,就不必休息很多次 .头雁飞行的过程中在其身后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其后的大雁飞行时就可以利用这个低气压区减少空气的阻力,有利于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能力。相同的原理在田径场上也有类似的启发,中长跑的比赛中一些有经验的运动员不会一开始就去跑在第一位,而是紧跟前一个的后面跑,这样空气对他的阻力会比第一位的小,跑起来也更省力.科学家发现,大雁排队飞行。 大雁是雁属鸟类的通称,是一种大型游禽。共同特点是体形较大,形状略似家鹅。体羽大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全世界共有9种,我国有7种,除了白额雁外,常见的还有鸿雁、豆雁、斑头雁和灰雁等,在民间通称为“大雁”。大雁是人们熟知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迁徙时总是结队而行,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往往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它们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行动很有规律,有时边飞边鸣,不停地发出“伊啊,伊啊”的叫声。迁徙大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旅行的途中还要经常选择湖泊等较大的水域进行休息,寻觅鱼、虾和水草等食物以补充体力。群居水边时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其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等。每一次迁徙都要经过大约1—2个月的时间,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但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归,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 大雁极其忠贞于爱情,总是双宿双飞,从不独自活动,一群大雁里很少会出现单数。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讲了一个悲情惊心、感人肺腑的故事: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⑹,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一只雁不幸被捕而杀,另一只则悲鸣不已,誓不独活,为殉情毋宁死!竟然直接从空中一头栽到地上摔死!敢问人之夫妻竟有这样至真至诚纯洁如是的忠贞节烈感情吗? 大雁适应性强,属杂食性水禽,常栖息在水生植物丛生的水边或沼泽地,采食一些无毒、无特殊气味的野草、牧草、谷类及螺、虾等。有时也在湖泊中游荡,喜欢在水中交配。合群性强,善争斗。春天10~20只一起小群活动,冬天数百只一起觅食、栖息。 宿栖时,有大雁警戒,发现异常,大声惊叫,成群逃逸。群居时,通过争斗确定等级序列,王子雁有优先采食、交配的权力。 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吟咏、赞美它们,例如“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南中咏雁》);“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吕氏春秋》等。初唐著名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名句,气势恢宏,意境优美,生发想象,引人入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