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堂村,一个被画家改造出来的美丽村庄【附造价】

 胖鱼儿游 2017-06-28

郝堂村,一个被画家改造出来的美丽村庄【附造价】


前言:郝堂村,一个被画家画出来的美丽村庄。当你走进她,感受她,不住地赞美她,你可知道她也曾经闭塞、贫穷?也曾面临所有大别山区贫困农村相同的困境?
直到郝堂遇见了一位喜欢“画房子”的画家——孙君,一场“以艺术之名”的建设活动便在这片平凡的土地上画下了不平凡的美丽……


郝堂村村口


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乡村建设的难点,与城市相比,从设计的难易程度来讲,似乎乡村的构成元素更为单一,功能需求也并不复杂,但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都知道,一旦深入到实施层面,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么房子舒服了,乡土的味道丢了;要么够乡土了,老百姓不接受,说是“改来改去还让我们住这破房子”!如何能做到既舒服又乡土,还能说服把土地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农民接受你的改造方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约到了孙君老师——一位十几年如一日投身于乡村建设的画家,著有《五山模式》、《农道》等对农村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专著,大家**惯将这位画家设计和改建民居的过程称做“画房子”。近年来他“画”的郝堂人家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影响力最大的当推先行建设的试点农户一号院,我们试图通过一个试点的改造过程为种种疑惑寻找一个答案。


孙君老师

一号院——打开村庄建设的缺口
郝堂村之前没有过建筑改造的活动,村里的房子要么拆了重建,要么废弃不管,农民们都封闭在自己对房子建设的理解中。要找到一户愿意接受改造的试点,如同打开一个封闭观念中的缺口。这个缺口如何找?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选试点最重要的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户主本人,二是房子本身。孙君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试点的户主首先必须是党员,是村干部,这样的人觉悟高,好引导;用于试点改造的房子应该是老房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民居。
紧接着问题便出现了,村里人认为老房子没价值,是一定要被拆掉的,没人肯为老房子花钱。为了项目的顺利推动,用一户试点打开一个村庄建设的缺口,一定程度的妥协也是必要的。几经协商之后,改造用房的定位更改为:新房子中年头比较老,形式上比较新,但是建筑格局和生活方式依然是老旧的,是不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房子。
村里果然有这样的房子!房子主人是党员,又是村里的生产队长,还在城里做装修,这样有觉悟又懂技术的人实在难得,所以就定他家了。这个房子质量是比较好的,格局比较典型,建造时间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算是村里最早一代的新房子。两层平顶的砖房,外墙贴瓷砖,有一部室外楼梯,没有室内卫生间。红砖墙围起的院子里,设有厕所和猪圈。这样的房子,建筑形式是现代的,但布局延续了传统的方式,说明户主有向现代生活方式过渡的需求。

改造前的正房


经过与房主人的协商,第一户试点选定,且被命名为一号院。郝堂村的建筑改造活动便从一号院开始了。
中国农民的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弱。一个试点成功了,后续的建设活动会很容易开展。从一户试点入手,而不是整体规划后全面实施,这可能是村庄建设与城市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第一步:接受改造
主人原想把房子拆了盖新的,不相信通过改造可以实现房子的重生。孙君老师便对他进行了一番循循善诱。首先是拿出其他村子改造好的案例照片给他看,证明建成效果确实不错。下面是一段结合了主人从事的装修业的谈话:
孙君:“你们装修都是装什么样的房子?”
房主:“一般有两种,新房子和旧房子。”
孙君:“那旧的也能装修好吗?”
房主:“能装得可好了!我装修的嘛!”
孙君:“哎,这就对了!这改造房子跟装修房子是一个道理……”
接下来的一步非常重要:了解主人心里房子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主人对房子不满意的主要是五个方面:第一,儿子儿媳过年回家探亲,不愿意住在家里,因为厕所在院子里,觉得不方便(但房主本人又不喜欢厕所放在屋里,觉得有味道);第二,现在的楼梯在外面,上下楼很不方便;第三,家里没个晾衣服的地方;第四,屋顶开始渗水了;最后,院子太臭,因为有个猪圈。
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突破口。孙老师答应主人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同时还能让他在家里做生意。主人听了充满希望,“谈判”就这样胜利结束!
再下来是做改造方案。这是个“画”房子的过程,由孙老师跟主人家一同进行,边画边改,直到双方满意。


拆掉围墙的“小”家
一号院的正房进深比较浅,所以整体上就觉得房间小了,主人很想加大。但孙老师不以为然,认为现在的大小才是刚刚好。他解释为:中国自古形容小房子便有方丈、斗室之说,大概九平米左右,三米乘三米。这是非常适合一个人的尺度,两个人一般就需要14-16平米。这样的判断是以人体温度为参考的:晚上12点到1点的时候,房子和人的温度正好平衡;如果房子太大,要靠人的体温来养房子,这样的房子就不是养人的,是伤人的。孙老师表扬了房主:“你可是盖了一个面积和人特别相适宜的房子,将来别人家盖房子,也得按你这个目标盖!” 主人听了很得意,这个尺度就保住了。
正房对面的外围有一圈红砖院墙。高高的院墙,是私密性的保证。在很多农民的观念里,没了院墙就不像个家。改造的第一项——拆墙,便成了一个难题。孙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先是与主人打心理战,摆道理:第一,房子是农村人的脸面,改好了得“炫耀”给别人看看;第二,原来开门见厕所,拆掉以后开门见山,风水大好;第三,围墙里面一个人字是“囚”,寓意不好,非常不利于家里小孙子的成长。主人听到这里,心里已经接受了拆围墙的观念。而后再讲功能:无墙可通风,猪圈的味道就没有了;而且,没了院墙,原本墙外的空地只要稍加整治,从心理里上到视觉上都像极了自家的新院子,面积无形中被放大了一两倍,将来还可以在家做个小生意。拆墙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墙拆了之后,视野果然开阔了,主人的心里也敞亮了,觉得拆得真好。于是一号院的大格局就定下来了。


拆墙后从正房看向远山

房屋大改造
“画”房子最关键的一步——从功能到形象的全方位大改造。功能如果不改,还是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形象不改,又没有乡村的味道。
第一,内部卫生间。请孩子回来住,家里不能没有卫生间;老俩口年纪大了,夜里行动不方便,也得有这个卫生间。孙老师让搞装修的主人想想他在城里宾馆看过的室内厕所,干干净净的,也没什么味道,屋里不适合放卫生间的疑虑消除了。
第二,改楼梯。将原本在室外的楼梯改到屋里面,这样以后就不用担心上下楼时遇到坏的天气。这点主人没有任何异议,也是他原本的希望。


改造后半室内的楼梯

第三,阳台不要窗。一号院原本的垂直交通(楼梯)在外面,需要一个与其相连的水平交通流线来连接二层的两个房间,也就是现状悬挑出的走廊。走廊虽然开了窗,但房间里的采光和通风并不是很好。孙老师把脑筋动在了窗户上——去掉窗子形成部分开放式阳台,问题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了?有了想法之后,劝说户主的“谈判”又开始了:中国汉字里 “堂”屋的堂字,拆开最上面是太阳,然后是房子,再下面的口字代表人,最下面是土地。也就是说阳光进来的屋子才是堂,照不进来的那是小人房。现在的走廊窗子遮住了阳光,全家人都住在小人房里,这样好不好呢?主人听后觉得很是有理。
二层的两扇窗子,一侧增加了中式的木质窗框,减弱了原本铝合金窗户的冰冷生硬感;另一侧拆掉了窗子,又拆掉部分墙体,增加了通透的范围,改造后的阳台,方便了农村人晾衣服,晒猪肉、晒鱼呀等等,功能上又成了一个晒台。


改造窗子的过程


第四,屋顶防水。大致上,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的地区,房屋是需要坡屋顶排水的。国内采用无组织排水的平屋顶,设计中也是有一定坡度要求的,一般是2%-3%;或者采用西方的内排水,配套有排水管道。现在主人家的房子是平屋顶,即没有坡度又没排水管道,天长日久后,雨天屋顶积水、渗水的现象就很容易出现。孙老师的做法是将原有平顶改为坡屋顶,即解决了排水问题,又提升了保温效果,同时与乡土建筑的风格相契合,可谓是一举三得。


改造后的正房及屋顶

第五,重修家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大门要像家里的男人一样,得是顶梁柱,要撑起门面。“就好像中国繁体字中老板的闆字——一个门、三个口,大门要罩得住三口之家,家才会旺,家里才能出大老板,财源广进!”重修的大门更像是北方比较有特色的门头,朴实又大气。
第六,立面做“丑”。一号院房子的外墙面原本贴满了白瓷砖,如果将来要对外,要做生意,立面风格上也得有特色有价值,这里乡土气息就很重要。
立面选材的过程又是一次有趣的谈判。孙老师想用当地的石头,主人不同意,觉得石头常见材料里最丑的;用当地的免烧砖,主人也不愿意,觉得是砖头中最丑的。孙老师又跟他讲道理:“这个漂亮啊!这样的砖看着像青砖一样的,又比青砖古朴大气;下面配上石头,房子看着多结实。房子就是要有结实感,你现在的房子看起来跟个纸片似的,这才是不漂亮。”之后画了不同角度的立面给主人看,看着看着,他也觉得真是漂亮了。
一号院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瓷砖房,所以设计中也尽量保持了原有瓷砖房的主体概念,没有把它改得面目全非。二层除去因开窗拆掉的部分墙体之外,余下部分墙面的白瓷砖被全部保留。孙老师希望人们能够既看到一种时代的象征,也看到它与乡土的对话。对于一层立面的处理,实际上是将原有二层走廊下的灰空间加建出一个新的廊道。新廊道与重修的大门相结合,采用砖石做结构,最“丑”的砖和最“丑”的石头终于上了一号院的墙!同时用青瓦拼接的花格做立面装饰,又结合中式木格窗,最终完成了立面的改造。改造后的立面表现了不同材质的对话,形成了层次更为丰富的构图。

正房的改造施工过程

改造后的木质花格窗


现在的中国农村,像一号院这样的房子太多了,所以这次改造多了一层探索意义和推广价值。

花园一样的院子
拆掉院墙后,一号院原有的院子和院前的空地在视觉上合二为一,仿佛都成了主人家的乡野花园,只要稍加整治便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景。
第一,院落的景观格局。一号院由原始院墙包围的内部地面高程略高于墙外,这样的小高差刚好在心理上成为内外院的分界线。界线以内尽量保证院子平整开阔,便于日后室外经营活动的开展;分界线上已经形成的陡坎由石块加固,其上再布置约三十厘米高的砖砌矮篱。矮篱装饰有青瓦拼接的花格,这样的处理既强化了原本的小高差,增加心理上对内院范围的限定感,又随着矮篱走向的变化,自然界定出更改后的道路边缘;分界线以外采用石材铺设道路,三合土铺设外院的地面,结合布置竹、芭蕉等植物和废旧农具巧妙利用后的乡村小景,整个院子的格局就此确定。

改造过程中的院子


原来院子里的猪圈,按一号院的未来发展设想,暂时不再需要了。不过,这其实是孙老师的一个遗憾。在他的理念中,有猪的农家才更像一个农家。那时他的“孙式养猪法”还没发明,养猪对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没有解决,只得忍痛割爱。
第二,污水处理池。按照孙君老师的预期,房子改造完成以后必定会有很多人前来参观,做起农家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但开展农家乐用水量会增大,污染也会增多,不能因为一家挣钱破坏了村庄的环境,这是个道德问题。那么,建立一个家庭污水处理池就十分必要。主人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于是一个小型家庭湿地生态水池出现了。


家庭生态污水处理池原理图


水池位于外院的一角,呈不规则状近圆形,驳岸采用了当地开采的山石堆砌成仿自然式,石间偶然点缀一个陶罐,罐口四分之一处与水面相平,视觉上又像是一个由罐口出水的水口一般。水池与正房之间保留了原有的几棵小树,软化建筑外轮廓的同时,与建筑一同形成了水池身后层次分明的画面背景。水池中搭配种植的水生植物可以有效的完成污水中的有害成份的净化过程。水里养上鱼,鱼能养活了就说明水质是好的,可以排到河里了!最后再养上几只鸭子,鸭子“扑腾扑腾”下了水的动态景象又平添了几份乡野人家的意趣。

家庭生态污水处理池

第三,公厕与沼气池。在孙老师的建议下,院子里又建了一个男女分开的小型公厕,也是考虑到开展农家乐的使用需求。当地政府鼓励开发沼气作能源,沼气技术和资金是由政府负担的,这样将来两个厕所的排泄物一起进入沼气池,沼气能源所需的原料就基本满足了,节能又环保。


沼气池

这个院子的改造特点,一是与民居建筑配合,完成乡村院落景观的营造;二是结合家庭生活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沼气能源系统,做到了节约和环保,实现了家庭的内部循环。“画”房子的孙君老师,又为一号院“画”了一个美丽的院子!


一号院门口的标识牌


改造后的一号院全景

改造前手绘图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客户/Client:郝堂村村委会/Haotang Village Committee

施工团队/Construction Team:本地农民施工队/Local Farmers Construction Team

主持人/Principal Designer:孙君/SUN Jun

建筑材料/Materias:石头,木头,水泥砖,土/Stone, wood, cement brick, earth

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2011.03

工程造价/Cost:73000RMB

结语
作为郝堂村的第一户试点,孙君老师做得很细致,包括室内的材料、挂饰也都亲自挑选。七八万元左右的改造费用,完成了建筑结构、功能改造和室内装修,还完成了庭院景观和生态系统的重建。
一号院打开了郝堂村建设的一扇门,也开启了农村观念的改革之门。老百姓开始承认乡土材料的美,本地的石头、环保的免烧砖、透水的三合土再次登上乡村建设的舞台;拆掉围墙,拆掉厕所并将厕所移到屋里,这些村里人觉得离经叛道的改造也实现了;人们还接受了家庭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接受了室内设计的概念;有装修出身的主人参与,村里人也逐渐开始重视施工的质量……
改变原有建筑,改变对建筑的理解、对设计的理解、对道德本身的理解,这可能才是一号院真正更为深层的意义!
【完】


免责声明:

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