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归二维码支付的银行拿什么弯道超车?

 方珺逸 2017-06-28



据一些知名调查机构公布的2016年移动支付行业报告显示,目前支付宝和财付通牢牢把持国内移动支付市场超九成市场份额,而银行系移动支付因监管压力,错失二维码“黄金两年”导致市场份额被挤压到不足1%。那么近些年来哪些银行系移动支付产品曾经尝试在市场中存活下来,今后银行又将启用或革新哪些业务来拓展和瓜分越来越大的移动支付市场呢?


曾经失意Apple Pay:没有面包的联姻


  银行和Apple Pay的合作在一开始本被认为是天作之合:对于Apple Pay来讲,在中国的拓展得到了银联这样一个半官方行业巨头的支持和背书,又通过各大银行与上亿持卡用户取得了间接联系;对于银行来说,Apple Pay较之当时的第三方二维码支付更安全,更符合风控要求,Apple Pay又做出了不截留持卡人信息和交易细节的承诺。这桩联姻在一开始本被寄予厚望,在2016年2月18日Apple Pay最初上线的12小时内的绑定银行卡数量便超过了3800万,但一年半之后,市场调查显示使用Apple Pay在线下商户收款行为中占比不超过5%,而一些银行人士也透露,多数银行持卡用户Apple Pay绑卡率仅为1%到2%,最高也仅有4%。


  Apple Pay在中国市场的折戟沉沙被认为吃了“高冷”的亏,除首批商用收款设备在咖啡馆(星巴克、costa)、快餐店(麦当劳)、免税店等中高端消费场所布局外,Apple Pay在小商贩、“苍蝇馆子”等基层场景中无所作为,使得自身的消费习惯培养走向了小众化。加上同期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仍在烧钱补贴、跑马圈地,进一步将Apple Pay在支付市场中推向了边缘地带。


强强联手落空 近场支付后发未能先至


  Apple Pay与银行的失意联姻或许只是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战略上迷茫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银行和银联最初对以Apple Pay为代表的非接触式支付抱有很大的期望,一度认为这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可以帮助银行和银联对抗二维码支付,至少能在移动支付市场上平分秋色。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进入中国市场之初,银行们都认为借助ApplePay和银联本身巨大的号召力和标杆作用,NFC支付前景可期,各家银行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参与其中。”


  早在Apple Pay登录中国的两个月前,2015年“双12”当天中国银联便联手20余家商业银行共同发布“云闪付”,首次在国内上线“一挥即付”的支付方式。一些银行从业人士当时的看法是,“云闪付实现了移动支付安全性与便利性的最佳结合,代表了未来移动支付主要的发展方向。”业内普遍观点也认为,二维码支付由互联网巨头主导,占据先发优势,而近场支付则由传统金融机构主导,具有后发深耕潜力,预判未来两种技术路线并存。而现在二维码支付在市场中呈现垄断之势,近场支付发展举步维艰。


银行何以找回移动端“失去的两年”?


  2014年3月,央行叫停了二维码支付,在一段时间内彻底堵死了银行机构借助二维码扫码拓展支付市场的道路,在这段时间里,互联网系二维码支付迅速成长并占据市场。2016年8月3日,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味着央行首次官方承认了二维码支付的合法地位。


  2017年5月27日,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正式推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随后又在6月2日至8日之间联合全国40个知名商圈、约十万家商户推出了“62”优惠活动,力推线下二维码支付。同时商业银行和银联也在力促跨境支付发展,深耕银行卡持卡人境外消费市场,试图在国内市场从互联网巨头那里分一杯羹,并且在境外实现对这些行业外竞争者的优势合围。


聚合支付能帮助银行弯道超车吗?


  在决定重新回归二维码支付竞争后,聚合支付作为整合二维码支付的新兴渠道业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银行加入。


  聚合支付是将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通道做整合,通过技术手段兼容各方系统,为商户提供统一的后台管理系统,将多种支付方式和接口统一到商户,无论是哪种支付工具,只需要扫同一个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


  作为一种可以利用技术转化规模优势的业务,聚合支付吸引的是更多的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包括兴业、浦发、中信、平安、恒丰等多家股份制银行都已经加入研发和推广聚合支付的队伍中。有银行从业者认为,目前二维码支付市场的格局基本已定,微信和支付宝的市场占比肯定有绝对优势,传统银行机构如果只依靠自身的力量取得重要市场占比基本不可能,聚合支付是最好的切入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