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48、王老妙溜车
2017-06-28 | 阅:  转:  |  分享 
  
48、王老妙溜车

进入1970年,我们三排没有接受新的任务,还干原来的活儿——修路,只不过是转移到了新的阵地。

在兵团组建之前,乌拉盖地区是牧区,根本没有专门跑汽车的路,而且也不需要这样的路,因为这里没有汽车。其实草原本来也无所谓路,只要不赶在夏季遇到积水的湿地,汽车可以随便跑。

兵团组建后,兵团的大量物资要从大石寨车站运到师部,不断来往的汽车就轧出来了一条土路。再就是师部的汽车总去煤矿拉煤,轧出了师部到57团的土路。当然,还轧出了到各团、各连的路。不过师里重点维护的是从大石寨到师部的路和师部到煤矿的路,听说还要成立两个护路连,专门维护这两条路。

我们干的活儿虽说是修路,其实跟城市里修柏油马路不可同日而语,只不过是在雨季积水的土路上铺一层碎石而已,以防夏季误车。可就这么容易干的活儿,在天寒地冻的塞北干起来却困难重重。

首先是气候恶劣。乌拉盖的冬季奇冷,且风很大。在野外施工,整天要和严寒作斗争。拼命干活可以抗寒,但稍一歇息,被热汗湿透的内衣会变得冰凉,让人冷得发抖。

其次是取料难。路边的土不能用,别看冬天硬似钢铁,可一到雨季就软似稀泥,铺了也白铺。所以要到附近的山包找料。要找不大不小的碎石。既不能太大,使汽车无法行驶,又不能太小,一轧就陷到泥里。找到之后,刨出来也很困难,因为都冻在了一起,得用尖镐生生砸开,才能刨出。

第三是运料难。取料的作业点一般都在较远处的山包上,无法人工运料。还得由师里配备汽车。汽车在取料的山包爬上爬下,不仅吃力,看上去也不是很安全。如果下了雪,就更让人提心吊胆。

在我们修农牧连与51团之间的路时,运送碎石的自卸车还真的出过一次险情。

由于自卸车的箱斗儿能靠气压杆支撑翻起,把车上的东西卸出去,我们都管它叫“翻斗儿”。给我们开“翻斗儿”的车队司机叫王老妙,是不是这几个字不知道,反正是这个音儿。

那天,王老妙像往常一样,把他的车开到山顶的作业面附近。但他没有让我们装车,而是钻到了车箱下面,检修起来。好像车出了什么问题。

不知是不是因为他没有刹好车,就在他修车之际,那辆车竟然自己慢慢动起来,眼看着从他腿上轧过,向坡下滑去。

山上的人都吓呆了,感觉王老妙必伤无疑。可不可思议的事再次发生,王老妙竟然奇迹般地站起来,快步去追那辆车。他一点儿也没有受伤!太幸运啦!山上的人松了口气。

那车越滑越快,王老妙是追不上了。

山下也有我们的人,人们又惊恐地向山下喊起来:“看车!看车!”“里边没人!”

汽车滑下山坡后,没有冲到土路边,就停了下来,人们虚惊一场。不过事后人们还是后怕,都说坡上幸亏没人(我们都从汽车下滑的这条坡道上下山),不然很可能出更大的事故。

印象中,三排和二排参加了年后修路。四排没有去,留在连里砸石子。一排好像去打石头。

砸石子与打石头都是为开春以后的基建备料。看来新的一年基建还是师里的主要工作。

乌拉盖虽说是草原,但也有一些不太高的山丘。这些山丘一般都覆盖与草原相同的植被,植被下面有一二尺的土层,土层下面是风化的碎石。有的山丘碎石层的下面是石质的山体。所谓“打石头”就是挖开碎石层,用炸药把暴露出的山体炸开,并把炸下来的石头加工成大小适中的石块。这些石块主要用于砌筑房屋的基础。

砸石子,则是把石块砸成核桃大小的小石粒。这些石子主要用于搅拌混凝土。四排除了砸石子,还打苇帘。

大概在1970年3月份,我们三排不再修路,撤回师部。















































献花(0)
+1
(本文系乌拉盖河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