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不语,那些宋词中的“不解风情”

 昵称41961047 2017-06-28

先来看看苏轼老人家的一首《蝶恋花》,体会一下什么叫“不解风情”。

上阙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此为景色描写,不表,再看下阙。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游人踏春,随性而走,来到一户庭院深深的大户人家。高墙内,一位美女在荡秋千,随着笑声,倩影时不时地高过墙头,被墙外游人看到了。“哇,好一位漂亮女子。”游人忍不住惊叹。

不料,这位害羞的美女见有人来,还对她评头论足,就不好意思再玩秋千了。下了秋千,和女伴悄悄地议论了几句。人下了秋千,墙外自然是看不见了,连声音也听不到了。游人很是懊恼,感觉“很受伤”,故言“多情却被无情恼”。

为了寻个自我安慰,倒不如将上阙的最后一句移植下来,“天涯何处无芳草”。

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不解风情”的场景,而在宋词中,也屡屡出现。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刮了一夜的风,下了一夜的雨,酒醉未醒的人而,惦记着窗外的海棠。侍女哪有如此雅兴?只简单回答一句“海棠依旧”。她哪里知道大小姐的心思。果然,大小姐没好气地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其实,不管侍女如何回答,估计都会被责怪一句“知否知否?”因为,她的确不知道别人的心思,也就是“不解风情”。

再看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有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都是为春天的匆匆离去感伤不已,一个是“泪眼问花”,一个选择“问取黄鹂”,又能问到什么答案呢?问花的,“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黄鹂倒是回答了,可是,作者偏听不懂鸟语,“百啭无人能解”,连黄鹂也觉得无趣,鸣叫几声便飞走了。

莫怪他人(物)不解风情,怨只怨,侬自多情了!但在宋词中,这种“不解风情”,别有一番风味!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