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命令,不催促,不发火,这个办法能从根本上让你的孩子“不磨蹭”

 源来花开401 2017-06-28

眼看8点孩子要离开家上幼儿园或者学校了,可他还在研究鞋带怎么系好看,脸没洗,牙没刷,头没梳……你在旁边一再压住自己的怒火,一再提醒自己催不管用,假装镇定的说时间快到了,可他怎么就那么不知道着急呢?

最终你还是没忍住开始叨叨叨……发现不管用后,就开始命令:现在做什么,接下来做什么;再不行直接就爆发了……

等孩子背着书包进入学校或者幼儿园大门的时候,你有开始在糟糕的情绪中各种自责,如果刚才不那样处理可能会更好一点等等。

最终,别说一个早晨的好心情,就是一整天的情绪都会受到影响。

晚上规定,8点半洗漱,9点熄灯上床,可是已经9点了,孩子还在兴致勃勃的玩着乐高,跟他说,到时间睡觉了,他要么不回应,要么就三个字:等一会。

催几次后,没几个家长能忍住发火的。然后孩子在不情愿的心态中被迫去洗漱,上床。

我们足是苦恼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总是要我们催一下,才能勉强动一下,推一下前进一步。

我们做家庭教育的都知道,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分离,不是为了孩子离不开我们,而显得我们有价值。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孩子在独立面对生活种种的时候,即使没有我们他也能过的风生水起。

不命令,不催促,不发火,这个办法能从根本上让你的孩子“不磨蹭”

但是目前,我们和孩子相处的很多方面,都是我们家长在主导,孩子是随从,为什么会这样?

就拿孩子总是磨磨蹭蹭这件事来说,几乎80%的家长都会抱怨孩子有这个毛病,所有家长都会认为,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导致孩子上学迟到,作业写不完,没按约定时间睡觉等等。于是我们费劲心思的教孩子时间管理方法,结果发现完全没有用。

为什么会没有用,因为我们搞错了事情的因果关系,我们一直认为因为孩子有磨蹭这一行为,所以才会导致迟到,写不完作业,不能准时上床……等等结果。

其实正好相反,真相是:孩子就是因为想迟到,写不完作业,不准时上床,才会去磨磨蹭蹭。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行为的目的性和取向性中提到:人类为自己设定目标,然后他们的行为依据这些目标而整合起来。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自我目标的感知进行思维、感受和采取行为。只有先知道行为的目标,才能够完全理解自己。

也就是在我们或者我们孩子的脑海里都是先有目标,才会去决定行为的。目标决定行为,而不是行为决定目标。

尤其是冬天的早晨,让一个本来就对幼儿园没什么强烈兴趣的学龄前孩子早早地从被暖暖的被窝里出来,是不是太困难,我们就要考虑了,这个时候我们催催催管不管用,我们教孩子的时间管理方法管不管用,丝毫没有用,他还是会赖在被窝里。

如果换成是周末去动物园,孩子十有八九会毫不耽误的从暖暖的被窝跳出来,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好自己。这是为什么?

很简单啊,上幼儿园这个目标他不喜欢,而去动物园这个目标他喜欢。

让一个不喜欢幼儿园的孩子喜欢上幼儿园,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不是一天两天给可以达成目的的。不过我们也并不是什么也做不了,在起床和上幼儿园之间,可以设置一个孩子超级希望的环节,比如看10分钟动画片,玩10分钟玩具,根据每个孩子自己的喜好来定。

不命令,不催促,不发火,这个办法能从根本上让你的孩子“不磨蹭”

这就是根据干涉孩子的目标来影响孩子的行为的方案,但这几乎只适用于学龄前孩子,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我们的影响方式要稍微复杂一点: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这一点很多父母会说:我催他的时候就是从他的角度出发啊,我跟他讲要是不快点,就迟到了;要是现在不开始洗漱,就不能按时睡觉了;要是不吃快一点,饭就凉了。这些不都是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么?

看似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但我们都被自己迷惑了,我们只是在用“为你好”的句式在表达自己的需求。实际上,我们真正要表达的是:你不快点,就会迟到,你迟到我就会没面子;你现在不开始洗漱,就不能按时睡觉,我给你定的按时睡觉的规矩就被破坏了;你不吃快点,饭就凉了,因为我认为凉饭是不能吃的。不管家长承不承认,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我们自己的焦虑穿上一件“为了孩子”的外衣。然后一直唠叨,即便无效也不会停下唠叨,只会认为:这孩子就就磨蹭。

上面提到,是目标决定行为,不是行为决定目标。也许孩子不是故意来挑战学校的上课时间,他的目标只是延缓去上学的时间,不管做些什么,只要能迟点去上学,他就达成目标了。所以我们要是从行为上干预,苦口婆心的劝导,快点啊,不然迟到啦,对他不会有丝毫作用,或者有用你的怒火或者棍子强制他去做或者不做什么,也不会有半点作用。那我们怎么办呢?

真正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是和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同样的高度才能看到同样的风景,就更容易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对于非突发时间我们不管不顾孩子背后的原因,而直接在行为上给予干预的话,基本不会有效果,因为这是赤裸裸的控制。

在家长明白孩子看似是磨蹭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后,我们就能更好的和孩子站在统一战线,共同面对问题。

明确“执行人”

这个“执行人”的角色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既不是被称为 “磨蹭”的孩子,也不是家长。而是孩子选择的这个目标的自然结果。比如孩子选择迟些时候到学校,那自然结果就是,他就要承受同学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一个人走向座位,或者老师的严厉责备,或者因为迟到而没有听到的知识点等等。这些自然结果作为“执行人”对于孩子来说再公平不过。

也许有家长会不相信,如果孩子不在乎这些自然结果怎么办呢?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人性的积极向上。没有一个自然成长的人喜欢被轻视。所有人都希望更好,而不是更不好。

对于家长来说,做到明确“执行人”的难点在于,不忍心自然结果的发生,比如迟到这件事,我们会费尽心力就是想让孩子在上课铃声响之前坐到座位上,那样就不会有“执行人”出现,孩子就免受。

要知道这种干预永远不会让孩子变的迅速,只会让孩子体验不到自己选择的自然结果,很难去主动学习如何才能更有效率。

温柔而坚定

面对孩子“磨蹭”的习惯,很多家长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比如早上需要8点钟离开家去学校,可是7点50了孩子还在床上,这是家长明明知道应该让孩子体验一下自然结果,可是还是仍不住开启唠叨模式,去催促快点起床,这个时候孩子的想法是什么?看吧,说不喊我起床怎么可能不喊我,我忍受你叨叨几分钟就可以多睡一会,我还是睡一会吧,反正后面的事,你肯定会帮我搞定的。

往往这样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坚持住,但也不能因为孩子的行为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我们知道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我们生气不是因为孩子磨蹭,而是我们对于孩子行为的看法造成的。所以我更没有权利讲我们没能处理好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总之,要孩子不磨蹭 ,从理解孩子开始。道理也很简单,就看家长们能不能做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