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 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这二年随着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电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这些词汇正逐步走入乡间。挤走中间环节,缩短从农资到农户、从农田到餐桌的距离,成为现代农业的一大特点。 而茶叶作为传统农业产业,是否会将处于流通渠道中的茶行/茶叶店/茶庄淘汰?,茶庄是否已经走到了行业的尽头,终将被电商取代? 笔者认为不会。 本文阐述了茶庄存在的必要以及茶庄应该担负的角色。 为什么茶庄必须存在 首先,因为茶叶难以标准化的产品特点 笔者认为茶叶虽然属于农业,但是因为中国茶区的地域特点、茶树种多样化等因素,很难形成大规模标准化工业化种植和加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茶专家、茶人、茶企提出:中国茶业更应走以“个性化、小产区”为特征的“小而美”道路。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认为,“中国茶最大的特点,是禀赋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千姿百态,如果抹杀个性,去适应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那无异于削足适履。” 吴锡端原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他曾尖锐地指出, “如果中国茶业全部做标准化、集约化、工厂化的生产,这是对地方茶种资源和茶文化资源的掠夺和践踏!” 在这样的背景下, 茶行业在其流通环节就被迫面临了更加复杂的源头和供应链。如何通过流通环节将所有这些纷繁复杂的茶叶特点正确的输送到消费终端?作为流通环节的茶庄因此具备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难以建立稳定的产品品质 中国的茶叶加工有着看天做茶的特点,每一季的茶叶品质, 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很大, 如果没有有高超的加工技艺,很容易造成质量的不稳定。即使拥有熟稔技艺的制茶师, 对同一产区不同年份的茶青加工后,也会产生不同的品质。 因此,简单的C2M, 消费者直接与茶农交易, 容易造成消费者遭遇到货不对板的感觉,“去年在x叔家购买的茶很好喝,今年没采摘就预定了, 可是今年的质量比去年相差太多了, 我感觉他是以次充好。”品质与价格不匹配,交易关系很难维持长久。 可是作为茶农, 因为各种采摘、加工的因素导致的茶叶品质不同,其投入的生产成本、加工成本并没有减少, 茶农的长期利润同样无法得到稳定的保障。 而茶庄,在桥接茶农和消费终端时,通过把关、监督、解释的作用,能让双方的利益更稳定长久。 02 茶庄的角色 首先,成为茶叶质量的监督者。 茶庄作为生产和消费两端的桥梁,应当担当起“质量监督”的重责, 才能让消费者与茶叶建立和保持长远的黏性。 茶庄如果仅仅把自己定位在销售的中间商, 只是简单的进货、仓储、包装的工作范畴,就真的看轻了自己。 茶庄在采购茶叶时,必须理清品种、产地、季节、气候、加工等因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不仅要上知天文地理, 而且要精通茶树生理、茶园生态、茶叶加工等技术领域的知识(传送门: 如何修炼成优质评茶师, 点击文字跳转到该推文内容。) 而目前市场上,存在很多茶行在自以为是的情况下采购了茶,当后期发现采购了存在某些问题的茶叶, 开始编造各种美丽的谎言忽悠消费者。 由此一步步加深消费者心目中“喝茶水太深”的无奈感叹! 茶庄肩负着让茶行业江湖水更清澈的重责。 其次,成为茶叶知识的传播者 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喝茶? 这个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刚接触茶的消费者无法接受到正确的引导, 通过在各个茶庄蹭茶,但是收获到的茶品质判断却是差之千里的众说纷纭, 于是害怕上当的年轻人走进了咖啡厅的门。 在我们福建这个产茶大省, 每个人或多或少身边都有一个与茶农相关的亲戚或朋友,同事、邻居、同学。于是干脆各种委托买茶,而这种委托是无法真正深入到每款茶的精华和魅力的。 茶庄在直接面对消费者时, 正确的传播茶知识,手把手的引导, 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喝茶。试想下, 在家邻近的茶庄买茶, 不仅可以有很好的试喝体验,日后茶叶受潮或者品饮时遇到任何疑问, 都能随时得到直接的解决。(这也是茶叶电商的高品质茶的销量无法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如果想对茶有进一步学习,也可以在相熟的茶庄老板那免费获得。 、 然而以上的结果,是基于茶庄从业者有着良好的专业和职业品德。让不明觉厉的茶说止于茶庄,让茶行业返朴还淳,有利于形成消费者对茶庄的信任,如果只追求包装精美或传播似是而非的茶知识,在短时间内能获取利益,最终将让整个茶行业成为输家。 茶叶是比咖啡、葡萄酒更容易受到气候影响的农产品, 因此茶庄在保证稳定茶叶质量以及传授茶文化方面的功能在茶行业的整个链条中是不可或缺的。 —End— 文/ 五月 图/土裁缝 |
|
来自: 南窗雨47k68ikg > 《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