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语:“父母在,不远游”。然而时过境迁,城镇化进程将昔日的传统农村纳入轰轰烈烈的现代改造中,社会环境、人口结构、思想观念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外出打工,走进城市,农村青壮年已成为工业文明转动齿轮中的一环,“不远游”成为一份不切实际的无奈。 地处安徽省安庆市城乡结合部的宜秀区,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高,大量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无人照料,子女有心无力。中国农村养老的短板在这里突兀地存在。 ——安庆市美丽乡村 植根乡土: 创新模式: 厘清责任: “贴心之家”的本土化服务最大限度地维系了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营造了亲近感。服务过程中,家庭、政府、企业三方责任清晰。 整合资源:
在杨桥镇“贴心之家”农产品展示中心,蛋类、豆类、饮品类、酒类、调料类……各种农副产品琳琅满目。“贴心之家”以养老服务为切入点,其联动旅游观光业、现代农业的商业模式逐步显现。 蝴蝶效应——农村老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更让人欣慰 马丽萍 在宜秀区杨桥镇鲍冲湖服务站,干净整洁、设施先进的助浴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问及这个助浴房的使用频次,中心负责人朱世勇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助浴服务在城市已经很普遍了,而在农村,很多老人也许一生都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服务。助浴房带有体验性质,为的是让老人们知道,城里有的,咱们也有;城里能享受的,咱们这里也能享受。辛苦了一辈子,晚年要过得体体面面。” 10元一次的助浴费用的确不高,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而言,能定期享受这项服务,无疑是对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而这仅仅是“贴心之家”诸多服务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节,再如理疗、按摩、康复之类的服务,在理疗室的墙上各个项目明码标价,收费标准也都低于市场价,对于真正有保健、康复需求的老人来说绝对是福音。这意味着,在离家几百米近的服务站,就可以便捷地享受到这样的服务,而这对于传统农村是难以想象的。 “贴心之家”通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不但让农村老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基本生活照料,更重要的是,用城市生活方式的先进与便捷对老人日常消费无形中的引导,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改变了农村老人的思想观念和消费习惯,让“远游”的子女找到了恰当的“尽孝”方式,让老人们真正享受到“颜面有光”的尊严生活。而这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而言,已经意义不凡了。 对于企业而言谋生存,求发展,需要一定的利益回报,“薄利多销”“打包套餐”的思路在“贴心之家”的服务中随处可见。以理发为例,除了99元会费包含的每月一次免费理发之外,服务站的理发室还推出家庭多人理发套餐、烫染护套餐等多种服务。老年产业包含的业态类型无所不在,“贴心之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将老年人视为正常的“消费人群”,而没有过多的顾虑老年人“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在杨桥镇贴心之家农产品展示中心,记者了解到,一台价格2600元(市场价3000元以上)的进口家用净水设备,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已被会员家庭订购了20余套,净化直饮水不仅是城市老人可以享受的。事实证明,相当一部分农村老人也有条件享受这一切。 “老人有需要,交给我,我来想办法满足。”这就是“贴心之家”正在做的。而之所以能建立起这种良性互动,正是“贴心之家”在乡土亲情中,在日常服务点滴中,与老人建立起的情感依赖和信任,这种信赖一旦达成,往往具有紧密的粘性。于此意义上,不得不说,“贴心之家”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成功的发展路径。 对政府而言,囿于农村现实,可信赖又愿意投入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运营商实在难寻。“贴心之家”不但解决了政府兜底服务的难题,还让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面貌“提档升级”,更可喜的是,以养老服务业为切入点,带动了当地健康服务业、乡村旅游业、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全面盘活的“动态”发展态势喜人,让老人、子女、政府、企业多方共赢。采访中,朱世勇表示:“两年之内贴心之家在宜秀区的站点将扩充到30个,实现全区覆盖。” 花开遍地,欣欣向荣。但愿宜秀区的探索仅仅是个小型“试验田”,但愿“贴心之家”的实践能为众多有识之士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养老服务的水平与面貌都能焕然一新。 ![]()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的可能与路径 张超 由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资源较少、农民消费能力较弱、消费意愿不强等制约因素,农村养老服务长期以来都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政策中,购买服务是各地运用最多的一种政策工具,在农村,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承接主体,这个工具很少使用。 一直以来很多地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逻辑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扶持一些企业进入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等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了,就会辐射其他非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传统“购买服务”方式,服务对象选择的局限,服务内容大而化之的原则性规定,使得“投入不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购买服务这种传统方式。 安庆贴心之家的案例从另一个维度告诉我们:第一,养老服务是人人都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保障对象。在现阶段,如果只盯着政府的购买服务,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做大做强。第二,消费意愿是可以被引导的,消费潜力也是可以通过服务的提供被激发的。关键是要拿出老年人能够接受的服务产品出来。第三,企业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商业运作自己生存的。贴心之家在运作初期并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资助,当地政府只是抱着开放的心态观察。就安徽而言,农村的公共资源普遍较为匮乏,各地财力也不可能覆盖这么大面积的服务。因此,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支持各种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并选择若干优秀案例给予扶持,是较为可行的选择。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的溢出效应值得关注。在大部分中国农村,隐含了代际不公平的家庭关系,其中只有长辈对晚辈单向地施惠,而缺少晚辈的回报,赡养老年人的责任伦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贴心之家”的实践证明,可以通过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在农村重构“向善的养老文化”,驱动社会成员用善意和爱心来对待社会中的老年人,促进社会的养老走向爱老、尊老和敬老,树立起不把养老当作一种负担,而是把养老视为一种主动的、乐于奉行的行为。 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安庆贴心之家的运作模式还没有解决农村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这个时候,作为养老服务和养老保障的公共供给者,政府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有所作为。比如政府资源,完全可以通过企业搭建的平台精准投入到低收入、失能老年人群体上,这样就形成了良性互动,使更多的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作者系安徽行政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