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在找写作技巧?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告诉你事实真相

 蜗牛的家WJ 2017-06-28


  我们成年人的写作不同于孩子,

  不用考虑什么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之类的文体,

  如果你连发表或者公众号都不考虑的话,

  直接就是我手写我心,能完整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来就行了。

  但要做到这点事实上也不太容易,

  这里面有一些技巧性,

  从基本的语言,到组织架构,到文章的立意都是不得不考虑到的。

  因为明天就是高考,

  有衡找到一篇去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来和大家具体分析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完整的文章,以及我对它整体架构上的一个梳理。

  丝瓜与肉豆,形式与内涵

  丝瓜藤蔓与肉豆茎须长在了一起,小孩执意要将它们分开,

  而大人阻止了小孩的行为说菜是为了吃的。

  对于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的小孩来说分辨丝瓜与肉豆是最重要的,

  因为他们想还事情一个真相。

  而对于只重结果的大人来说,能吃到瓜与豆才是最重要的。

  (此处并非是想要讨论大人与小孩的问题,只是想借而表达大人与小孩思维的差别,也就是明确自己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若视前者为形式而后者则可以视作是内涵。

  反复思索这个关于形式与内涵的问题之后,

  又回到“分辨”与“吃”的问题上来。

  若将这个问题放到柴米油盐的生活之中来说,

  我们便会由此想到其实形式并不重要,内涵才是一切的本源。

  (针对主题做出有效判断,表明自己观点)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

  当时的报纸报道:

  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长须,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

  犹如苍松瘦竹春梅三友图,成绝世佳品。

  但是,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缺少这种“三友”。

  “三友”是什么?

  “三友”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义;

  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脱俗;

  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儒雅修养。

  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风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为俗人,

  因为这是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

  (说一件事情,正面论证内涵)

  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

  回眸一笑,未曾千娇百媚;

  影视作品泛滥成灾,而主题却越来越趋向亚文化,

  回忆青春,未曾涤荡人心。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

  泛滥的青春文艺片充斥我们的荧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梦想。

  这种文艺片给青少年带去了什么?

  无非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躁动不安。

  我们总是在反思这个社会究竟失去了什么,

  为什么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

  其实,正是人缺少了涤荡与砥砺心灵的精神食粮,

  一味地追寻形式与数量,

  造成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同一化,亚文化泛滥。

  (反面论证形式)

  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专不同,

  性格南辕北辙,但其感人之处却是一致的:精神气象让人爽朗。

  “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越来越执着于“业”,而忽视了“道”,

  而结果是,一个人即使是头戴金丝八宝攢珠髻,项戴璎珞圈,裙系豆绿宫绦,

  也掩盖不了身上的“铜臭味”。

  (正面结果不敌现实的反面势力)

  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所说:

  “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

  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

  我们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义所左右,

  那么整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即将失控。

  (应该怎么办,要设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丝瓜与肉豆,何必执着于将其分开,

  只要内涵没有走偏,又何必纠结于无关紧要的形式呢?

  (首尾呼应,总结。)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看能得到什么信息。

  首先一点是,如何从错综复杂的生活里(如果是学生的命题作文,就是从题目里)提取出一个本质的内涵来。

  我们上政治课的时候一定都学过“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

  这可不是说大道理,而是生活的大智慧。

  我们生活里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包含着它的一个本质层面的内容;

  即使是看的电影也是如此。

  本质是什么?是主人公在自己的行为里表现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是他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2.应用具体事例,不要流于单纯的议论。

  文中提到了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泰戈尔访华的事例。这说明了什么?

  就是你的知识面一定要有广度。

  这个广度包含着各个门类的知识,

  有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和艺术,等等。

  我不确定作者是只看过一本林徽因传记之类的书,还是对其他相关领域也有涉猎;

  但至少在这篇短短的千字小文里,

  我们看到了历史上的民国的人物故事和美术上的“岁寒三友”。

  3.正反案例的应用。

  这篇文章的第3-4段、5-6段分别就正反两个方面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有效论证。

  其实就是在讲故事。

  一个是泰戈尔访华一行,一个是近年来国内电影行业青春片的泛滥成灾。

  每一个具体案例后面跟着一小段议论,成为一种观点中有观点的“套嵌式结构”。

  这样的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在具体表述些什么,可接受度也非常高。

  这有点像我们穿衣服。外面一个外套,里面还得配个衬衫和长裤。

  想象一下,一件风衣里面是光溜溜的身子,会不会感觉很糟糕?

  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有起就有落,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太过顺利的人生也就没啥故事了。

  综合到我们的文章里,就可以写成一个人生活中的负面和正面事件;

  或者是一个观点的正反两面。

  这篇文章很明显是选择了后者。

  我给这种组织文字的方式取过一个名字,叫做“正反对比式架构法”;

  蛮形象吧?

  刚才说到故事,我们就再多说一句。

  据说马化腾有次在他的内部会议上讲,

  “我每年都感觉这个公司快完蛋了,要死了;而每次渡过险关,都觉得是大难不死,再世为人。”

  这就是腾讯遇到的问题,面对的劫难。

  后来马总话题一转,“如果微信晚了三个月,整个腾讯可能就要被颠覆掉了。”

  也就是说,现在有了微信,人家起死回生了。

  短短的两句话构成了一个简短的故事。

  有伏笔,有跃起,因此就有吸引力。

  所以我们写文章举例子也应该这样,

  过马路给孩子买糖吃不叫事;

  路上遇到车祸,仍然忍着疼痛去给孩子送一块早就许诺他的糖,这就是故事。

  任何一个观点的证明都要有起伏,平铺直叙的文字没人愿意看的。

  4.文章倒数第三段写的是“正面结果不敌现实的反面势力”。

  通过文章的一步步推进,一定就会导向这样一个结果。

  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啥?

  “形式不重要,内涵是重点。”

  如果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是这么注重内涵的话,还用你引经据典去分析吗?

  所以,结果一定是否定的。

  也只有这样的结果才能引出作者最后对“内涵回归”的强烈期盼,文章才会完整起来。

  这有点像电影里最后的高潮部分:

  眼看主角快完了,突然一道亮光犹如神来之笔,力挽狂澜,获得圆满。

  好了,通过这篇高考作文,

  我大约就分析出了这么几点:

  有主题,有例证,有对比,有观点。

  这也算是回答了有个文友在后台的留言:

  “应该怎样去分析榜样文章,一边学到好的语言和写法呢?”

  事实上,好的语言就是别人嘴里的肉,

  看着蛮香的,掏出来给你吃,保证咽不下去。

  所以想吃到好的,还是你自个去弄呀。

  多读些经典文章,看看世界名著什么的,语言能力自然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至于写法,照着我上面的方式,经常做一下套路上的具体分析就好啦。

  当学习进入到一定阶段之后,这些活基本就不用干了。

  打眼一看,文章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就可以瞧出来。

  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小说和电影的分析之中,如果是长篇的,

  建议用Xmind思维导图进行梳理。

  当然,最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读书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