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酷爱画山水,在山水画中我们常见到的有山石、树木、水和人,有时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亭子。有些画中,正是因为有了亭子,画面才变得神秘,富有趣味。亭子在山水画中究竟有哪些审美作用呢? 赵春秋作品 江干暮雪 一、点景提神作用 倪瓒 秋亭嘉树图 元代倪瓒尤其爱画亭,他的山水画,大多都是远山近树,树下有座亭子,他画的亭子在画中的作用都大相径庭,最主要的作用之一是“点景提神”。如他的《秋亭嘉树图》。亭子出现在一棵高大的树下,整幅画给人的感觉是亭中的人在仰望远处山后的红日,这就把整幅画恰到好处的连接起来,而不是被两岸间的江水给隔开。聪明的画家以一座“亭子”将整幅画衔接起来,并使画面变得生动传神起来。这座“亭子”是画家在这幅画中的“点睛”之笔,起到了很好的“点景提神”的作用,景物被亭子装点得自然而生动,我们在欣赏这幅画的时候越看越觉得巧妙。 文徵明 东园图 明代文徵明的《东园图》图中的近处,一座茅草亭画得十分显眼,画的远处或者说是对岸是绵延起伏的小山丘,近处岸上是树木丛生,十分繁茂,在这样的树丛中,画一座亭子很是引人注目,从画面整体看,如果没有亭子,取而代之的是灌木丛生,图片就会变得单调而没有太多深层次的含义。因此,这座亭子起到了很好的“点景提神”作用,这座亭子仿佛是整幅画的“眼睛”,它的出现使画面有了生命力。亭中的老者,或在休息,或在看书,亦或是在思考……如若我们深入探究,便能发 现画中可能存在的故事,这样,这幅画又因其内涵而生动起来。
沈周 两江名胜图 之二:杭州下天竺寺图 在沈周的《两江名胜图》中,可以看出亭子画在鳞次栉比的山间,可以让山上的人在亭中休息透气,从整幅图来看,图片下面的房屋就好比是整幅图的“门”,山间的亭子就是整幅图的“窗”,把整幅图想象成一间房屋,那么有门有窗的屋子就是完整的。如果山上没有这座小亭子,整幅图就是房屋林立,松树茂盛,山峦起伏,整幅画看上去很拥挤,而亭子此时就像一扇窗户,起到透气作用,使整幅画摆脱封闭。 倪瓒 紫芝山房图 从倪瓒的《紫芝山房图》中很显然可以看出是上下平衡和对角平衡,这样使画面有种“不对称的对称”感,“不对称”指的是画面的几何形状上的不对称,“对称”指的是忽略图片的几何形状,整体轮廓上的对称,这样会使画面变得稳定平衡。 倪瓒 江岸望山图 他的《江岸望山图》为比较明显的斜对称,虽然少了亭子,图片在轮廓上算得上对称,但是在重量上,似乎多个亭子会显得更稳固踏实。 沈周 倚杖寻幽图 沈周的《倚杖寻幽图》画的是一个扇面,亭子在扇面的右半边,扇子的弧度仿佛是压弯的扁担。假如少了亭子,“扁担”必然要倾向左边,于是加上亭子,画面两侧就趋于平衡了。而且扇面两侧都有竹、字、石,唯独不同的是左边是桥上的人正策杖而行,右边是亭子,亭子安置在山坡之上,亭旁树木耸立,这样就使得扇子两侧的物象达到了平衡。如此构图,甚是妙哉! 朱德润 林下鸣琴图 元代画家朱德润《林下鸣琴图》可以说是个典型的例子。亭子处于画面远处的山间,一层层的山犹如天空中飘渺的云,将亭子遮掩的若隐若现。观看此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近处松下抚琴的三位长老,放眼望去,远处的亭子带我们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它的出现,似乎将画面拉开了一定的层次,使得画面变得邈远。 唐寅 溪山渔隐图(局部) 唐寅的《溪山渔隐图》整体看上去很平、很近,山石似乎都连在一起,但是亭子出现在后面的小岛上,这样就感觉亭子将前面的岛屿推开了一点距离,使得两个岛屿不那么靠近。亭子的出现,加深了图片的层次感。 唐寅 东篱赏菊图 唐寅的《东篱赏菊图》也很有意境,结合画作的名称我们不难推 测出画中意境。图中两位赏菊的人,原本是在亭中休息眺望,后来发现此时菊花开的正艳,就忍不住走出亭子,坐在石凳上就近赏菊。这个故事反映出亭子的一个重要作用——将外界无限好的景色都吸引到亭中来,勾起亭中游客的情愫。这里勾起的是游客赏菊的乐趣。 王蒙 春山读书图 王蒙的《春山读书图》亦有意境。图中是一群文人在亭中学习朗诵。人们在山间读书,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意境。这表明人们热爱大自然,“春光无限好”,人们在亭中尽收大自然的美好时光,享受着大自然带给自己的美好。 倪瓒 容膝斋图 亭子能给我们一种归属感。在我们心情烦躁之时,它能帮助我们开拓心境,抚平焦躁的情绪;在我们思念家乡之时,它能让我们举目远眺,舒缓浓郁的思情;在我们心情愉快之时,它能提供我们休憩之处,渲染愉悦的情境。 山水画意境丰富,以上讲的几点作用或许还不够全面,故亭子在山水画中的作用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品味,去探索。 亭子能给我们一种归属感。在我们心情烦躁之时,它能帮助我们开拓心境,抚平焦躁的情绪;在我们思念家乡之时,它能让我们举目远眺,舒缓浓郁的思情;在我们心情愉快之时,它能提供我们休憩之处,渲染愉悦的情境。 山水画意境丰富,以上讲的几点作用或许还不够全面,故亭子在山水画中的作用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品味,去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