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逝去的 “捷克之音”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6-28

5月31日,捷克指挥家吉里·贝洛拉维克(Ji?í Bělohlávek)因病去世,这对于近些年来巨星频频陨落的古典乐坛无疑又是一次无比沉痛的打击,如果联想到大师在去世前一个月还站在指挥台上挥洒自己的才情,这样的噩耗未免过于突然。笔者曾有幸两次在北京现场聆听贝洛拉维克的演出,乐团是他担任音乐总监的“亲兵”——捷克爱乐乐团。

2014年5月,当我在现场聆听了那精湛无比的德沃夏克《D大调第六交响曲》后便迫不及待地搜寻他们的唱片,因为那场音乐会中,捷克爱乐乐团圆融明澈的音色和细腻柔美的弦乐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贝洛拉维克潇洒流畅的处理风格又彰显了其对捷克音乐的熟稔与自信。当我惊喜地看到,几乎就在那次亚洲巡演的同时,迪卡(DECCA)唱片公司推出了由贝洛拉维克与捷克爱乐乐团录制的《德沃夏克交响曲、协奏曲全集》,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套6CD的套装合集。

捷克爱乐乐团在贝洛拉维克的音乐生涯中无疑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1970年刚刚在匈牙利的全国指挥大赛中获奖的贝洛拉维克便获得了担任捷克爱乐助理指挥的职务,追随指挥家纽曼完成了最初的艺术实践。1990年他当选为乐团的音乐总监,却在两年后因为乐团的内部变革而离开,当2012年再度执掌乐团后,贝洛拉维克决心与这支东欧交响劲旅完成属于新世纪的“捷克音乐工程”,迪卡公司近50年内没有推出过德沃夏克交响曲全集,此番大动作足以见得对音乐家水准的信任。正如指挥家在采访中所说:“人们对德沃夏克的了解其实很有限。”我在聆听这套录音中的德沃夏克早期交响曲中才第一次发现,这位音乐家是如此地“早熟”,他的九部交响曲创作跨越了30年的时间,早在他24岁时谱下的《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中,那如海面波光般动人的序奏和随之而来的炽热主题便是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在《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那别致而狂野的“福里安舞曲”中,捷克爱乐乐团向一架开足马力的机器一般横冲直撞,那些复杂交错的重音节拍对他们构不成任何技术上的威胁,而且中段牧歌般的大调段落,先前的肆意挥洒又立刻变成精致而梦幻的吟唱,这种敏捷度实在让人击节称赞。有一段时间内,我甚至已经不相信自己还能在《第九交响曲》中获得新的感动了,因为太多的录音、太多的现场演绎似乎让这部作品失去了“自新世界”的那份好奇,但贝洛拉维克带来的全新阐释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原来那习以为常的景色竟是如此鲜活而美好!再听听那动人的柔板乐章之后长笛略带稚拙的“鸟鸣”吧,再品品第四乐章澎湃旋律下隐藏的那规整的赋格与对位吧,这样的佳作有什么理由不被珍视呢?

除了指挥与乐团的全情投入外,由加利克·奥尔森、弗兰克·彼得·齐默尔曼、爱丽莎·薇伦斯坦组成的独奏家阵容也堪称豪华,正是这样的组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套具有文献意义的录音珍品,而且笔者愿意毫无保留地给出这样的评价“这里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和历史上最伟大的录音相媲美”。也许德沃夏克本人在1896年执棒捷克爱乐乐团的第一场音乐会时不会想到,一个多世纪后有人如此克尽全力地赋予其作品新的生命,尽管这件事的发起者如今也已在天堂安息,但这样的精神财富必将持久感动着聆听音乐的人们,而那创造美的灵魂也必将永存于人们的心间。

                                     文 | 高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