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时期的冤将,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蜀汉的魏延,一位文武全才的大将,却硬生生成了脑后长反骨的叛将,最后被马岱所斩,夷三族,死的可谓相当惨烈。 其实除了魏延之外,三国时期还有另外一员大将也是被冤枉至死的,他就是有着灭蜀之功的邓艾。 这样一位文能安邦、武能灭国的大将,结果却遭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监,最终满门被诛。比起魏延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实在是可悲。 作为一名武将,为何说他文能安邦呢? 这是因为邓艾早期其实是曹魏的屯田大将,这个职位实际上是文官的性质。后被司马懿赏识,才逐步高升,最后升任尚书郎的。在此期间他还曾给司马懿提出过两项很重要的建议:一是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于灌溉农田,提高产量和疏通漕运;二是在淮南、淮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为此,他还著书《济河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司马懿觉得很有道理,便采纳实施了。从公元241年开始,魏国便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仅仅几年时间,从京都到寿春,沿途望去,每五里就有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边屯田,一边戍卫,鸡犬之声此起彼伏,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此淮南、淮北练成了一体。另外魏国在东南方向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了,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地区。军需粮食有储备,又没有水害。这些,都是邓艾的功劳。 至于在军事方面的功劳就更无需多言了。 在其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可以说是屡建奇功,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名将。在平定文钦和毋丘俭的叛乱时,邓艾就功高至伟;后来与蜀汉的姜维数次交锋中,更是屡挫对手;在灭蜀的作战中,邓艾夜渡阴平,直捣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投降,是灭蜀战争的第一功臣。 灭了蜀国之后,邓艾又冷静地分析了下一步灭东吴的形势,向司马昭献策说:攻打东吴应该暂时缓一下,在此期间我们可以休整士卒、建舟造船,待准备充分之后,借助国富兵强的声威,然后再派使者到东吴晓以利害,定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他还主张以优待刘禅君臣为模板,感化诱降东吴。 后来灭东吴前的各种措施,也都大大体现了邓艾的这个战略思想。 可惜的是,邓艾这些远见以及他勇冠三军的名声,早就引起了钟会以及司马昭的忌恨。就这样,公元264年,如此一位忠臣良将终被钟会、卫灌等诛杀,更惨的是被诛杀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满门被诛。 一直到了公元273年,前蜀汉的尚书令樊建,借机向晋武帝司马炎提出为邓艾平反的问题。说邓艾的冤狱是天下人所共知的,如果不为邓艾平反,那么司马炎他自己所标榜的“闻恶必改”的开明政治,无非是纸上谈兵,毫无信用可言。至此司马炎才最终答应为邓艾平反。 不过从当时发布的诏书来看,依旧表述的很模糊:“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悯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诏书承认了邓艾的功劳,但依旧认定他还是“有罪”的,只是因为他束手就擒,因此加以怜悯,赐其孙为郎中。 这一诏书虽然使得邓艾的子孙摆脱了流放西域的悲惨命运,但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给邓艾平反。最后整个西晋王朝都灭亡了,邓艾的平反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不过却依旧被后世推崇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编后:公众号古历小军(gulixiaojun)同步开通啦,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