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由国家电网公司投资、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施工的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迎来关键节点——“卓越号”盾构机始发推进! 国家电网公司交流部主任路书军介绍工程总体情况 国电江苏公司尹积军总经理介绍盾构始发准备情况 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挺军表示:“卓越号”盾构机胜利始发,标志着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取得关键节点突破,十四局又将踏上穿越长江、建造又一项超级工程的新征程。盾构始发,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下一步将优化各种工况下盾构机姿态控制方案及措施,确保盾构掘进可控、能控、在控,确保工程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工期零延误。无论面临什么艰难险阻,十四局集团都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打好这场硬仗,为特高压建设作贡献。 国家电网公司刘泽洪副总经理宣布始发启动 始发动员会现场 盾构机始发现场 中国铁建副总裁刘汝臣(右二)参观展示厅 项目负责人陈鹏现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还记得这台大家伙吗? 没错! 此“卓越号”便是今年3月24日, 在广州生产下线的盾构机。 这台相当于四层楼高、 2400吨重的“钢铁巨龙” 将有什么大动作? 小编带您领略工程四大亮点! 亮点一 钻过长江来送电 刷新世界之最 将大直径盾构越江隧道应用于GIL电力管廊,这是全球首次。即钻过长江来送电的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隧道长 5468.5 米,位于江苏省常熟市,从苏通大桥上游一公里处过江,起于南岸苏州引接站,止于北岸南通引接站。是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合环运行的“咽喉要道”和控制性工程。 ![]() ![]() 为什么 选用穿江 方案? 这段长江江面宽度超过5000米,如采用架空线路跨越长江,需耗巨资建设两座主塔,铁塔高度将超过400米,技术难度极大。采用架空线路,造价相当之高。受航空限高制约,也不适合采用架空线路。 亮点二 电压等级、输送容量、技术水平,刷新世界之最 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超长距离GIL(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创新工程。隧道内铺设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输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 ![]() 什么是 特高压? 特高压是10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输送能力大,输送距离最远达2500公里以上。线路电阻损耗特低。电缆双环网具有接线完善、运行灵活、供电可靠性高、但投资比单环网增加一倍,一般适用在城市(镇)市中心区繁华地段、双电源供电的重要用户或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配电网络。 什么是 GIL? GIL(Gas-insulatedLine)即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采用金属导电杆输电,并将其封闭于接地的金属外壳中,通过压力气体绝缘。传输容量大、损耗小、不受环境影响、运行可靠性高、节省占地等显著优点。 ![]() 世界上首次将特高压输电工程和隧道管廊结合的重大创新工程,将推动特高压输电技术发展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提升我国电网和装备领域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并为“一带一路”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亮点三 盾构机建造技术集成再创新,刷新国内盾构机之最 卓越号盾构机总长140米,总重量2404吨,刀盘主驱动200吨,刀盘262吨,刀盘驱动装机功率3000千瓦。为中铁十四局借助南京长江隧道、南京地铁10号线过江隧道和武汉地铁8号线过江隧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和生产厂家调用全球资源,量身定制而成,又一次实现了技术集成再创新。 盾构机刀盘主驱动和搅拌器的轴承密封分别采用多道外密封、内密封、唇形密封、自动背压调节系统,以应对最大压力。可实现洞内更换盾尾刷,人舱、物料舱最大工作压力达到10个大气压,确保进仓作业和盾构机的安全。 8个月完成盾构机工厂制造,拆解运输组装调试节约工期1个月,均创造了世界之最。 ![]() 亮点四 施工难度之大,刷新过江隧道之最;院士领衔,技术团队之强,刷新盾构隧道有史以来之最。 江底隧道开挖直径12.07米,断面大。隧道最深处78米,最大水土压力达9.5巴,工程穿越的地层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长距离穿越高石英含量的密实砂层和有害气体地层,是目前国内埋深最深,水土压力最高的越江隧道,面临诸多全新挑战。 钱七虎院士,陈维江院士,何 川教授等20多位专家和高工先后参加方案研讨和论证。 ![]() 钱七虎 院士 ![]() ![]() 陈维江 院士 ![]() ![]() 何 川 教授 ![]() ![]() ![]() ![]()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是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合环运行的“咽喉要道”和控制性工程。建成后,我国华东地区淮南-南京-上海之间特高压交流双环网将实现合环运行,大大提高华东地区接受区外电的能力,新增受电能力3500万千瓦,满足华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并且每年可减少发电用煤2亿吨,减排二氧化硫96万吨、氮氧化物53万吨、烟尘11万吨,对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盾构机是怎样组装起来的? ——视频教学来了: (刘福昌 孟小影 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