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寿张县

 博览古今天下 2017-06-28
          

         消失的寿张县



    寿张县,中国东汉到1964年在今山东省设立的一个县。

    东汉改寿良县置,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属东平国。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击黄巾于寿张东,即此。南朝宋改名寿昌,后魏复名寿张。隋属济北郡。

    唐初移治今梁山县西北,属郓州。金朝大定七年(1167年),河水坏城,迁于今阳谷县西南竹口,十九年复还旧治,属东平府。元属东平路。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再移治王陵店,即今阳谷县东南寿张镇,属兖州府,清沿袭不改。雍正八年(1730年)到十三年(1735年)一度属东平州。

    1912年—1937年属山东省东临道;1937年—1945年,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5年,中共将寿张划属冀鲁豫边区第八专署。19499月改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195812月,阳谷县并入寿张县;19617月,从寿张县中析出原阳谷县境域恢复阳谷县建制。196411月寿张县建制撤销,金堤以南地区划归河南省(现在的台前县),金堤以北地区划归山东省阳谷县(现在的寿张镇)。

 寿张县与寿张镇

       1949年至1952年平原省聊城地区

寿张县与寿张镇
                                现在的阳谷地图

寿张县是历史上名称变化最多的一个县。如今的阳谷县寿张镇,曾是历史上寿张县所在地。从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开始设寿张县(在今东平县境内)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迁移到今天的寿张镇,寿张县的治所期间曾多次变更地址,而县址的每次变迁大都与黄河决口密切相连。

春秋鲁国设西部郿城,下设“良邑”,战国时改良邑为“寿邑”。秦朝改为张县属东郡。

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县为寿昌县(因境内原有须句国后改的须昌县),属兖州东平郡。

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480年),又改寿昌县为寿张县。东魏时原寿张县治撤销,并入济州,又设寿张县于梁山西北今寿张集。

汉代设寿良县,寿良县故城在今东平县内。

东汉光武帝刘秀从九岁到十九岁是在他叔叔萧县县令刘良家度过的,刘良待他如同己出,教他读书识字及为人处事的道理。所以刘秀当了皇帝之后因为忌讳他叔叔的名良字,就把寿良县改名为寿张县,当时的寿张县属东平国。

唐武德四年(621年)建新州,在寿张设寿州,又置寿良县。寿州领寿良、寿张二县,寿张县治在梁山北35华里(约东平县西戴庙附近),属郓州。

宋咸平三年(1000年)水患,寿张县于梁山北35里处迁梁山南部,大致在今微山县南部,后又迁回至寿张集。

金大定七年(1167年),河决坏城,寿张县迁至竹口(今阳谷县南部的祝口村),金大定十九年复旧址。

元代改东平府为东平路,直隶中书省。梁山一带属东平路的须城、寿张、汶上三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黄河水溢,寿张县移至梁山东(旧县南五十里,属东平路总管府)。

洪武十三年(1380年),寿张县治迁至王陵店(今寿张镇),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

清属山东兖州府。民国早期属山东东临道;1928年后属山东省政府。19498月至195211月,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644月撤销寿张县。

《聊城地委宣传部长司洛路在毛主席家吃晚饭》一文中曾提到1951年毛主席问及寿张县的问题。1958年,毛主席又向寿张县委书记的刘传友问及寿张县的问题。

   寿张县与寿张镇
           毛主席亲切接见寿张县劳模刘秀印左一为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

  寿张县与寿张镇
             1958718刘少奇在舒同陪同下视察聊城地区寿张县台前农业生产合作社

  寿张县

 三国时期兖州东平国地图

 寿张县

      元朝东平路地图



消失的寿张县梁山县寿张集的关系


寿张县与(梁山)寿张集

      梁山县地图

在梁山县城西北九公里处,有个寿张集村,现为梁山县寿张集镇政府所在地。按《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近代居民为元代(公元1271—1368年)迁来,因村址系寿张县故城,又为贸易场所,故名。

寿张,乃黄河下游山东西部一个古老的县邑。从寿张二字见诸史端到1964年国务院撤消县治,约略算起来存续了一千九百多年。细细了解,它还是一个伟大的古邑,尤其是对于梁山来说,人们对于寿张县这个名称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寿张县治在梁山境内也存在了几百年,说到梁山历史,始终离不开寿张。寿张,不仅仅是一个县名,更是梁山悠久历史的承载者、见证者,是梁山人乡土情感中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沉甸甸的结。

   据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所修《寿张县志》载::“寿张,春秋为良邑,战国为刚寿”。良邑属鲁国,治在今东平县新湖乡霍家庄,之所以称良邑,因其辖区有良山(梁山之古称);“刚寿”即刚邑和寿邑,时属齐国。“刚”在宁阳(《史记正义》),“寿”治同春秋之良邑。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寿邑改为张县,属砀郡;西汉时改为寿良县,属东郡;东汉时,为避东汉光武帝刘秀叔父刘良名讳,将寿良县改为寿张县,属东平国,是为历史上“寿张县”得名始。时县治仍在今东平县新湖乡霍家庄。

公元420年,南北朝时期之刘宋武帝永初元年,改寿张县为寿昌县,大概因境内原有须昌县取而改,时属兖州东平郡。

北魏(386557年)统一北方后州郡设置繁乱,今梁山辖区分属于济州与兖州,两州皆设东平郡,每个东平郡又各置一个寿张县:“济州东平郡领县二:寿张……兖州东平郡领县七:寿张……”(《魏书·地形志》)。时兖州寿张县治所同汉治,济州寿张县治所设在今梁山县寿张集(《东平县志》)。到了北齐,兖州东平郡寿张县并入须昌县,只保留治所在寿张集的一个寿张县了。此后,虽为避洪水曾几度迁出,但大部分时期仍在寿张集,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寿张县城移至旧县南15里。此次黄河决口,洪水冲开寿张诚西门,于城西汇成支流,后称为林秭河。县城被迫南迁到薛屯,一年后又迁至黄河北,即今寿张”(《寿张县志》),寿张县治所在寿张集村断续待了900多年!

自秦至此,治所未改,仍在霍家庄。《东平县志·古迹》载:汉寿张县故城,在县(东平)西南霍家庄

寿张县治所设在梁山境内,是从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开始的。北魏占据中原后,设置州郡,名目繁多。当时置两个“东平郡”,一属济州,一属兖州。在每一个东平郡中又各置一个寿张县,一个范县。

《魏书·地形志》载:济州东平郡,领县二:寿张,有梁山……..范,治秦城………”兖州东平郡,领县七:寿张,有郈城。范,有涞沟。须昌,治须昌城,有济沟………”

寿张县的侨置

南北朝期间,淮阴处战争的前线,又是战略要地,因而南北争夺激烈,从而导致淮阴隶属经常变化,名称经常更改。

南朝刘宋泰始三年(467年)淮河之北被北朝占领。南朝刘宋泰始五年(469年)兖州侨治于淮阴,并寄治南高平郡于淮阴;第二年又侨立东平郡于淮阴。

南齐(南朝第二个王朝,都建康,国号齐,年号建元,历史上又称南齐、萧齐)永明七年(489年)在淮阴置侨东平郡及寿张县(邗沟以西)、鲁、富陵诸县,郡治寿张(今淮阴市西南)。最终北周于公元579年灭北陈又侨立东平郡于淮阴,改淮恩县为寿张县,很快又复称淮阴郡、淮阴县。

寿张县治自北魏设置于今寿张集以后,历代基本未做大的迁移变动。到金代,据《金史·地理志》载:寿张,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河决坏城,迁于竹口镇,十九年(公元1179年)复旧治。可见,1167年,由于黄河决口,洪水冲毁县城,被迫将县治迁到竹口镇,即今阳谷县李台镇竹口村。12年后复将县治迁回今寿张集。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寿张县志》载:黄河水溢,人民散处,寿张县城又一次遭到洪水的袭击。

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黄河再次决口,寿张县城圮于水,即县城在洪水的冲击下毁坏倒塌,于是,县治南迁到今梁山县马营乡薛屯村。这次河水来势凶猛,寿张城西平地被冲刷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洓河。或许考虑到受灾较重这一情况,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政府将寿张一分为二入须城、阳谷二县,撤消县治。到了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一月,才重新恢复寿张县,且将县治北迁到了王陵店,即今阳谷县寿张镇。从此,寿张县治从梁山境内迁出。

大致算来,寿张县治设于梁山境内时间长达九百年左右,寿张集作为县府驻地,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古城。九百年里,勤劳纯朴的古代人民在此经营货殖,打理劳作,生生不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寿张古城是一处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城,特别是在元朝,新修的运河会通河从寿张城东经过,这里更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可惜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记载。现在到寿张集去,仍能依稀觅到故城的旧迹,感受到其昔日繁华的气息。这里天地钟灵,民风淳朴,人才辈出。诚如《寿张县志·原序》中所言:夫寿张,虽弹丸之地,自春秋以来,建置不一,盖古邑也。山川则峰峦秀拔,河水汤汤,有文明之象,疆域则介乎齐鲁之郊。……君子、英豪、贤达,人才辈出,岂非密迩圣人之邦,而熏陶濡染之所致欤?

近代寿张集兴盛起于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世祖采纳寿张县尹韩仲晖的建议开通京杭运河会通河段,在城东门外设有节制闸,这里遂成了东西陆路、南北水陆的水旱码头。直到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河决原武黑洋山,漫入东平之安山……元会通河亦淤,久不治,元代会通河通航102年,期间,繁华程度可知。二十年后的明永乐九年(公元14l1年)宋礼奉旨疏浚自济宁到临清运河,其中,梁山段为避黄行运,将袁口以北运道东涉二十里开新河,京杭运河离开寿张集。寿张县与(梁山)寿张集
                 寿张县城门楼(威廉·史密斯)

过去,寿张集四周筑有寨墙,设东、西、南、北四大寨门和小南门;村内街道,分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两大主街,市面宽阔,各长里许;小街小巷错落有致,摊位密布;主街两旁的金货铺(百货)、杂货铺、钱庄、药铺、盐店、铁货铺、货栈、饭馆、客栈、馍房、包子店、文具店、茶馆、剃头铺等等,均是油漆板搭门面,装饰典雅,各有特色;清朝年间,街道两旁就有18家钱号,尤以万成恒大两家最大。入夜,店铺内外张灯结彩,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直到半夜。现在的寿张集村民有十八姓,多是从前来此交易定居的商人后裔

值得一提的是明崇祯末年发生在这里的李青山起义。时山东一带连岁发生特大旱灾,人民无衣无食,旱荒大饥,民父子相食,行人断绝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六月,寿张集一戚姓大户据市屯粮放贷,谋取暴利,饥民忿恨,李青山据财仗义,一时怒起,抄刀砍死戚家管帐先生,并连杀主仆数人。事发后遂举刀盟誓,揭竿而起。起义发动后,李青山以梁山为据点,一呼百应,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被拥戴为首领。遗憾的是,李青山效法《水浒全传》中的宋江,在形势如火如荼时主动谋求招安,旋即被斩杀,直接引发了朝廷禁水浒、对梁山勒石清地,彻底毁掉了梁山寨等建筑文物!


相传夏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其中有兖州。但此时的兖州只不过是地理区划,以地理位置考察梁山一带当属兖州。

      

   殷商时代梁山一带属徐州,商的封国“微”即在今寿张县境北部。

  西周时无徐州,县境域属兖州。当时周天子曾分封了众多的诸侯国,以拱卫京师,梁山一带有须句国,须句城在安民山以东济水滨。今小安山东 3000东张庄村即其故地。

进入春秋时期后,由于诸侯国相互兼并,梁山一带大部为鲁国所有,并有须句国及范、微、中都等邑。现境内东部属须句国,西部属晋国范邑,北部属鲁国微乡,东部属鲁国中都邑。战国时县境域属齐国的范邑、寿邑、须句等城邑。

秦统一全国后,普遍实行郡县制,县境域分属于薛郡的须昌县、寿良县和东郡范县。

汉承秦制,即郡县制。梁山一带在西汉分属于东郡的范县、须昌、寿良三县。东汉寿良县改为寿张县。

因为刘秀的父亲刘钦死后,他便跟随官居萧令的叔父刘良,到了沛国萧县,由叔父抚养,并在萧县读书。所以为避讳刘秀的叔父刘良才把寿良县改为寿张县,属东平国。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占据了广扩的中原地区,山东亦属曹魏。行政区划与汉略同,梁山一带属东平国须昌、寿张二县和东郡范县,三县治所同东汉时期。据《中国历史地图集》,魏时的东平国城与寿张县城同在一地。

 

西晋沿汉制。晋无东郡,须昌、寿张、范三县均归东平国。西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东平国属兖州,国治须昌县。

东晋政权建于淮水以南地区,山东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前秦等政权占据。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刘裕平前燕后复置兖州,梁山一带属兖州东平郡范、须昌、寿张三县,县治所同三国时期。

晋怀帝永嘉(公元307313)以后,山东地区先后为后赵、前赵、前秦、南燕等所据有,梁山县境域属东平郡。

南北朝期间,淮阴处战争的前线,又是战略要地,因而南北争夺激烈,从而导致淮阴隶属经常变化,名称经常更改。

寿张县的侨置

南北朝期间,淮阴处战争的前线,又是战略要地,因而南北争夺激烈,从而导致淮阴隶属经常变化,名称经常更改。

南朝刘宋泰始三年(467年)淮河之北被北朝占领。南朝刘宋泰始五年(469年)兖州侨治于淮阴,并寄治南高平郡于淮阴;第二年又侨立东平郡于淮阴。

南齐(南朝第二个王朝,都建康,国号齐,年号建元,历史上又称南齐、萧齐)永明七年(489年)在淮阴置侨东平郡及寿张县(邗沟以西)、鲁、富陵诸县,郡治寿张(今淮阴市西南)。最终北周于公元579年灭北陈又侨立东平郡于淮阴,改淮恩县为寿张县,很快又复称淮阴郡、淮阴县。

隋代,梁山一带分属于济北郡的寿张县、东平郡的须昌县、鲁郡的平陆县。寿张县城仍在今寿张集。

唐代梁山一带分属于郓州须昌、寿张二县和兖州平路县。武徳四年(公元621),曾于寿张置寿州,“领寿张、寿良二县。五年,废寿州,省寿良入寿张”。

但据唐初《括地志》记载,梁山在郓州寿张县南三十五里。说明此时寿张县城往北作了迁徙。

宋代设“路”作为最高一级地方政权。此一时期梁山一带属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府的须城、寿张二县和郓州的中都县。郓州、东平府同驻须城,咸平三年(公元1000)城毁,迁至今今东平县州城镇,寿张县治所在寿张集。

寿张集村建于元代,《水浒传》中李逵大闹寿张县衙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地。

金代改宋京东西路为山东西路,梁山一带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分属于须城、寿张、汶上三县,今梁山县东部包括县城属须城县,西部属寿张县,南部属汶上县。

金世宗大定六年(公元1166)河决阳武,由郓城东流,汇入梁山泊。金大定七年(1167年)黄河决口,次年城坏,寿张县城迁至竹口镇(今台前县)。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回迁原地。

元代改东平府为东平路,直隶中书省。梁山一带属东平路的须城、寿张、汶上三县。

明代,今山东之地属山东布政使司,梁山一带属兖州府东平州、寿张县、汶上县、郓城县;东部属东平州,西部属寿张县(南至梁山),郓城县与汶上县以独孤山为界,以西(包括独孤山)属郓城县,以东属汶上县。

“明洪武年间,城圮于水,址尚存,即今寿张集,东距安民山十八里”(《东平县志·古迹志》)。

“明洪武元年(1368年),寿张县城移至旧县南15里。此次黄河决口,洪水冲开寿张城西门,于城西汇成支流,后称为林秭河。县城被迫南迁到薛屯,一年后又迁至黄河北,即今寿张”(《寿张县志》)。

从此寿张县治所永远迁出梁山境。现在寿张集村为梁山县寿张集乡政府驻地。

寿张县


寿张县



国务院关于撤销山东省寿张县的决定   


一九六四年十月三十一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一四八次会议通过撤销寿张县。将寿张县的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阳谷县和河南省范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