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亿甲状腺病人,400万肿瘤病人、1亿糖尿病人...为什么现代医学对这些慢性病束手无策?

 达成书藏 2017-06-29

想象一下人类生命受到急性感染性疾病威胁的年代,无药可救、无处可逃,没人知道自己明天会不会被某个可怕细菌感染而死。在抗生素还未发明的年代,孕妇生产的死亡率就能超过60%,普通的伤口感染就有可能要面临截肢,链球菌咽喉炎就能导致心肌炎而心脏衰竭.....虽然这些都是发生在19世纪的事情,离我们很遥远,但现今的医学界所面临的危机却比那时更为严峻!慢性病正如当时的感染性疾病一样,海啸般席卷全球,而大多数医生对之却束手无策!

 

只看我们国内,1亿糖尿病、2亿高血压、400万恶性肿瘤、1亿甲状腺疾病,还有不计其数的心脏病、肝脏疾病、痛风、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道疾病、老年痴呆症、过敏、哮喘、关节炎、抑郁症、自闭症、不孕不育、帕金森....这些慢性疾病不仅带给人们无尽的痛苦,更是让全世界的医疗开支入不敷出,不堪重负,基础医保根本无法覆盖如此大规模的慢病人群,大量病人只能无助的等待病情恶化或并发症的到来。

 

虽然全世界的医药研究人员投入了数以兆亿的金钱进行各种新的药物和手术技术的研发,但慢性病的发病率却仍持续不断的上升。这次的危机不像19世纪,当时发现了抗生素并最终挽救了数以千万的人命,这次的投入始终不见成效,这是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我们的方向错了



现行的医疗模式的基础是治疗急性病,在卫生环境及其恶劣的战场上,医生要对抗的就一个敌人:微生物,或者说就是细菌。用的手段也很单一:抗生素。在这个简单的一元理论指导下,现代医学迅速发展起来。有炎症,用抗生素;有肿瘤,手术切除;血压高,用药物阻断血压上升....,直到现在的靶向药物、基因修饰、纳米药物,都是一个治疗逻辑——对抗性治疗,一个特定的治疗方法解决一个疾病。

 

这种治疗逻辑近百年来都很奏效,解救了不计其数的人,直到各种慢性病的出现。慢性病的病因不再是简单的细菌或者病毒,而是人体多系统的紊乱、基因和生活习惯的不匹配、环境污染对生命体的全面影响、不良心理对大脑皮层的深层干扰......如此繁杂的系统问题让缺乏整体观的现代医学陷入了窘境。面对身患数病的患者,只能开抗过敏药、降压药、降糖药、抗抑郁药来掩盖病情,压抑症状。只能用电切、微波、射频、γ刀、质子刀等高科技手切除患处,即使那原本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些说到底都是救急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帮助患者回复健康状态。


慢性病的特殊性

和急性疾病不同,慢性病有4个显著特征:


1.慢性病没有自限性。不像感冒、外伤那样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自我愈合;


2.慢性病会逐渐恶化。由于我们只能缓解,无法根治这些疾病,只能持续管理反复发作的症状。


3.慢性病没有明确的单一病因,是多种因素或外力影响下形成。


4.慢性病的症状特征非常复杂。一种慢性病会有多种症状,一种症状也会出现在不同的慢性病人身上。


复杂又常见,让慢性病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无法分割的一部分。20年前周围很少听说有人患糖尿病、高血压、痛风,也很少听到有人患癌症、心脏病、脑卒中,那个时候这些病还被称为富贵病,仿佛是有钱人的专利,但现在却刚好相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健康状况和人的收入状况成正相关,收入越多的人罹患慢性病的比例越低。原因似乎也非常浅显,收入越高的人越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更容易获取最新的健康资讯并付诸实践。肥胖、心脏病、痛风、老年痴呆这些慢性病慢慢变成了普通人更易患的疾病。无法将自己的生活状态——无论生理还是心理,调整到健康轨道,是所有慢性病的根源。

 

在健康的密码被破译之前,大多数人对于疾病的观念还是基因决定论,生死天注定。当然,生命的某些特征和功能是命中注定的,比如我们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尤其在2003年人类基因图谱完成后,我们已经可以提前预知自身未来罹患疾病的可能性。但可悲的是,我们发现目前的医疗领域对这些慢性退行性疾病还是无能为力。



治愈慢性病,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我有个小学同学体弱多病,从小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上体育课的时候总是比别的同学跑的慢,但他从来不偷懒,每天都要慢跑一段。小时候不懂医,一直以为他的遗传基因不好,这辈子身体都会比其他人更弱。过年的时候同学聚会,周围同学大多大腹便便中年发福,他竟然是我们这批人里面身体最好的一个,现在每天还能坚持跑步5公里,早年的哮喘病也早已痊愈,声音洪亮,精神抖擞。基因肯定没有变,那是什么让他重回健康?

 

我们都知道,东亚人胃癌的发病率比白种人高,而结肠癌和乳腺的发病率却比白种人低,当东亚人移民到美国,却发现胃癌的发生率降低而结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人种基因不可能在短期内突变,为什么仅仅改变了生活环境,就能显著改变疾病发生率?

 

也有多项研究对孪生儿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同样的基因下,他们的健康状况有着天壤之别,有些人的确按照基因的预测发病,另一些人改变了他们的成长环境和行为模式,他们仿佛逃脱了基因的控制,轻而易举的把疾病风险降到了最低。

 

我们对于疾病根源的思维模式是否需要更加开阔?


我们绘制了人类完整的基因地图,也认识了一些基因遗传类疾病,但我们也发现,疾病并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更多的时候是你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心理改变了基因的表达方式。基因的表达方式分为良性表达和不良性表达,良性表达源自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环境,他们帮助基因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健康、更有活力、寿命更长;不良的基因表达环境则恰恰相反,垃圾食品、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因素会让基因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失衡状态。

 

当然,为了保持生命的完整性,一时的不良表达会被身体修复或原谅,只有长期的不良表达才会超出身体的修复能力导致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从来不是一年两年发生的事,常常需要10年以上的不良环境刺激而患病。这些不良环境可能是你每天吃的肉、海鲜和奶制品,可能是你每天少睡的一个小时,也可能是你的过于压抑的工作环境。这些不良环境信息都会一五一十的记录到你的体内,直到自身修复能力崩溃。除非你找到专业人员帮助你提前找出这些不良因素并针对性的干预,否则你的健康状况只能不停的恶化下去。这位专业人员可能是一位临床医生、营养师或中医理疗师,但最适合这个角色的无疑是一位功能医学医生。

 

新的功能医学模式能帮我们拨开慢性病的迷雾吗?


功能医学的发展已经揭开了慢性病的重重迷雾,专业的功能医学医生既是一名临床医师,同时也是基因解读师、营养专家、心理专家和经络理疗师。他们和病患进行深度沟通,共同探讨病情背后的功能失调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基因检测和器官功能标志物检测(而不仅仅是临床检测),找出每个人独特的基因结构和生活方式、环境、饮食的互动关系,描绘出个性化慢病网络病因图(例如下方甲状腺病因图)。帮患者制定一整套能够预防和逆转疾病的治疗模式,通过改变环境和行为而改变基因的表达,让基因处于良性表达状态,从而逆转慢性病。 


类似甲状腺疾病这类复杂的慢性疾病,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将是非常棘手的难题,但对于功能医学医生来说却并不困难。虽然处理过程比较繁复,涉及多个学科和多种处理手段,但总体上效果非常明确。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病情分析、精准标记物检测和综合手段干预,大多数患者都能重新回到患病前的健康活力状态,各系统荷尔蒙水平稳定,也避免了更严重的系统性灾难(如恶性肿瘤、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而整个干预过程几乎不涉及扰乱人体功能的化学药物或侵入性手段,而是通过自然界原本存在的营养物质、天然草本和自然能量进行调理,解决了常规西医临床治疗过程中拆东墙补西墙导致的长期后遗症。

 

改变治疗方法的前提是改变我们对疾病的认识,现行的医疗体系是按器官或者系统来分科处理的的,比如头疼你要去看神经科而不是消化科,乳腺肿瘤你要去看外科而不是免疫科。而新的医疗体系必将打破这个壁垒,站在更高层面分析每一个病人。到那个时候头疼可能第一个要查的就是肠道微生态,因为很多神经问题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肿瘤第一个要查的可能就是免疫功能,因为免疫失调是所有肿瘤的先驱表现。只有当我们身体的每个系统都能持续运转顺畅并保持最佳状态,某个特定器官的细胞才能真正恢复健康。

 

在这个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头号杀手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医疗工作人员和健康从业者共同加入这个基因、功能、营养协调体系,学习如何打造专属的健康管理计划并付诸实行,进而预防并逆转慢性病,充分实现个体健康寿命的潜能。

end



吴医师工作室出品,转发请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