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病的中医基础理论问题(三2)

 老玉米棒 2017-06-29
肝病及脾:经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又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生理上,肝依五行关系而克脾土,在病理情况下就可以乘脾。临床上,无论急性或慢性肝炎都有一个肝病及脾的病理过程,使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妨碍,而产生一系列肝郁脾虚的临床证候,如食欲差、乏力、腹胀、便溏等,甚至因脾虚水湿凝聚而发为水臌,湿与热合发为黄疸,这些症状都是肝病及脾引起的病理反映,所以李冠仙提到:“肝气一功,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泄”,即乘,是说肝病极容易、也较快地对脾产生病理影响。

  肝病及肾:祖国医学认为肝肾同源,在五行关系上,水生木,是母子关系,一般也把肝病及肾称之为子病及母。临床上肝病及肾的影响主要是肝郁久而化热,热盛伤阴所引起的肾阴不足,如腰膝酸软、梦遗滑精、失眠多梦等,在慢性肝炎等疾病中也极为常见。《医宗必读》说:“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壮水之源,木赖以荣。……气有余伐之,木之属也,伐木之干,水赖以安。”具体地说明了肝肾的病理联系和肝肾同治的意义,对临床是指导作用。

  肝病及肺:在五行关系上,肺属金,金是克木的,肝的经脉上行,贯膈而注于肺。肝病则不但不受肺金制约,反过来侮肺,对肺造成病理影响的主要为肝气壅肺与肝火灼肺两种情况,表现为气逆作咳、黄痰、胸痛甚或咳血,也称为“木火刑金,”在临床上肝火犯肺或肝气壅肺之呛咳等证,常以平肝凉肝为治疗原则,也叫做“清金制木法”。

  肝火扰心:心属火,为木所生,肝热郁久,肝火上扬,常可扰乱心神,使神明无主,出现神志方面的改变,这在某些肝病,如重型肝炎或肝硬化、肝性昏迷中是常见的最常见的。

  肝气犯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其气以和降为顺。肝气郁结或疏泻失常则使胃的这种和降的功能受到影响,胃气不降则上逆而呕恶、嗳腐,《类证治裁》所谓的“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飧泄、为匮疝,皆肝气横决也。”也是对肝气横逆犯胃很好的描述。

  因为消化吸收是靠脾升胃降共同完成的,实际上,肝气犯胃每多兼有肝郁脾虚,而脾气不升也直接影响胃气的和降,在临床上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治疗上多以疏肝和胃为主,所以有人称为:“治肝即可以安胃。”

  肝病扰及气血:祖国医学非常重视“气”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作用,《素问·调经论》曾提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机的流畅通调是人体脏腑、营卫、血脉进行正常功能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气顺则平,气逆则病,肝是主要调达气机的脏器,所以肝病最容易引起本经和全身气机的逆乱。如肝疏泄不及为肝气郁,疏泄太过为肝气逆,都是肝气的病理后果,肝气上逆则犯心肺,引起肺气不宜,心气逆乱;横逆则乘脾犯胃,引起脾气虚弱,胃气上逆,影响脾胃气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临床上调理气机,多从肝入手,也是这个道理。

  血是人体主要的营养物质,血液的正常运行依赖心的推动,脾的统摄和肝的调节,肝与血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临床上肝病对血的病理影响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肝病导致血虚,造成血虚的原因有两个,肝病藏血失职,造成肝血亏虚是其一;肝病伐脾,使脾虚而气血化生无源,造成血虚是其二;临床表现多为面色无华,乏力,爪甲枯脆,停经等。二是肝病导致血瘀,肝气郁结不行,则血瘀滞不通,在慢性肝脏疾病中,大部分病人有血瘀的征象出现,如两肋刺痛,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治疗则多以舒肝化瘀为主。三是肝病引起出血:肝病衄血,多由肝火灼伤血络而引起,灼伤肺络则咳血,灼伤胃络则吐血,胃火上逆则齿衄,衄血在肝病后期是非常多见的。

  总之,肝的病理变化是复杂的,对肝脏气血的影响是广泛的,可以引起全身一系列功能紊乱,上述许多病理变化和表现可以出现在现代医学许多肝脏疾病之中,现代医学也认为许多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都是全身性疾病,其病变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损害往往是多系统的。在这些肝脏疾病中,中医“肝”的病理特点及对脏腑的影响都有充分的反映,在病理变化的广泛性方面“肝”与肝脏也颇多吻合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