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7版《红楼梦》的音乐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汐钰文艺范 2017-06-29


卅年一梦不曾醒,都作红楼戏里人。


转眼间,87剧版《红楼梦》播出已有30周年,日前,精装纪念珍藏版《1987,我们的红楼梦》面世,作者是87剧版《红楼梦》里的“宝哥哥”欧阳奋强。


这本书是对87剧版《红楼梦》播出30周年的一次纪念总结,有当年拍摄时戏里戏外的点滴故事,全国海选、集中培训、正式开拍,多情公子和大观园中的姐妹在镜头外,有竞争也有友爱。这些青年男女脱下凤冠霞帔,走出红楼,踏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除了演员,作者也将笔触聚焦于王扶林导演,以及配音、作曲、演唱、服画道等幕后人员。30周年之际,作者携手当年参与电视剧拍摄的所有主要创作人员和演员,以第一手的资料与读者共同完成这场盛大的文化集体回忆。




王立平:

一个人为《红楼梦》作曲来得及吗?

你来得及拍我就来得及写!



能结缘《红楼梦》,最先要感谢的就是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高级音乐编辑王芝芙大姐。她为人淳朴、和善、机敏、智慧,是一位学者型的专家。


大约在1982年的秋天,她约我见面,告诉我她的先生王扶林导演正在筹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问我是否有兴趣为这部剧作曲?我当时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但这个消息对我这个红迷来说,太让人激动了,当即对她表示:我不但极有兴趣,并且已经迫不及待了!


随后,王芝芙大姐亲自安排了我与王导的第一次会面。王先生温文尔雅,亲切含蓄,对我说很高兴我愿为这部戏作曲,但为这部戏遴选作曲是件大事,他要与台领导、红学家、编剧和相关方面一起商量才能决定,并很客气地问我是否愿意与大家见个面,谈谈我的想法。我明白,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也将是非常严格的审查和考试,但也是最好的沟通和表达机会。




会见被安排在华侨饭店一间不太大的房间里。我到场时该来的人都到了,有十余位,大多我都不认识。王导主持,几乎没有开场白,只说今天下午给我充分时间,可以放开讲,让大家都了解一下我的想法。我原以为他们会提出各种问题要我回答,所以既没有准备提纲,也没有发言稿,只好硬着头皮开始了决定命运的阐述。


记得我当时主要谈了三个问题:


第一,是我对《红楼梦》的认识过程。我初二初读《红楼梦》时,基本没读懂,觉得婆婆妈妈太琐碎,了无兴味。后来经历了许多人生磨难、挫折之后再读《红楼梦》,才有了许多深切的感受,越来越觉得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离我们原来竟是那样近,讲述的故事竟是那样无奈、沉重和动人心魄。曾设想一定要写一部关于《红楼梦》的音乐作品,或许是机缘未到,总想不出该如何下笔,如此便成了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第二,谈了我对电视剧《红楼梦》的设想和希望。如果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是以情节取胜的话,《红楼梦》则是以情趣取胜。通过情趣铺陈故事,展现主题。我希望未来的电视剧不要过于注重表现过程和来龙去脉,而是着力表现剧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主线。希望编剧的思路,不是从原著中删去些什么,而是从原著中选取些什么。留出充分的空间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突出一个“情”字。其实这些意见的背后,是希望能给音乐留出充分的空间。


第三,对电视剧《红楼梦》音乐的构想。我认为基调应该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惆怅和感慨既是过去的也是今天的,是剧中人物的也是曹雪芹先生的,还是我们这些改编者、再创作者的,最终还要成为荧屏前广大观众的。剧中的音乐,应该成为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要如镜头一样,推上去可以刻画描绘具体的人、事、物,拉开来便是对人生、社会、情感的全景式、跨越时代的感慨。


我滔滔不绝差不多谈了一个下午,总体上讲,红楼梦的音乐应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究竟是什么?当时我也不知道。


 如何写音乐、怎样的风格、用什么手法都没有提及,但大的方面我把该说的、想说的、能说的都说了,甚至没有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心中反而生出一种轻松感。之后,既没有人向我提问题,也没有人发表意见。


与《红楼梦》剧组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结束了。




几天后,王导电话通知我,说台领导和剧组经研究决定聘请我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作曲,并问我还有什么要求和想法。因为我听说当时还有人在竞争,便对王导说《红楼梦》与别的作品最大的不同是一个“情”字,《红楼梦》的“情”需要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和开掘,才能求得深切和统一,所以为这部戏作曲是不宜合作的。王导又问我那么长的戏,那么多集,你一个人来得及写音乐吗?这我倒没想过,但我还是一点没犹豫地回答王导:来得及拍我就来得及写!


我最担心的就是在几年的时间里,与人合作为《红楼梦》写音乐,那该是怎样的尴尬、困难和麻烦。一个写悲的,一个写喜的?或者一个写前面,一个写后面?多么混乱!


接下《红楼梦》作曲这份沉甸甸的工作,是我与红楼结缘的真正开始,也是我这辈子做得最胆大妄为的一件事。


为这样的鸿篇巨制作曲,难度很大,巨大的压力也如影相随。在4年多的作曲过程中,给我帮助最大、理解最多、支持最有力的是王导。我能进入《红楼梦》剧组是台领导和剧组集体决定的,其实台领导和编剧、红学家都非常尊重王导,讨论归讨论,最终拍板的还是他,我由衷感谢他对我的知遇之恩和极大信任。




从我刚进剧组王导就对我说,主题歌很重要,要抓紧时间快点写出来。可我对主题歌原来的设想持不同意见,一时又拿不出新的方案,也还没想好该是什么样的音乐风格和基调,主题歌的形象将影响全剧的风貌,实在不敢轻易下笔,为此犹豫再三,思虑再三,时间一拖再拖。那时我最怕接王导的电话,他明明心里焦急万分,却总是非常和蔼甚至客气地问我:“怎么样,主题歌写出来了吗?”我几乎无言以对,难堪、焦急、无地自容。


待到王导和几位编剧接受了我用《枉凝眉》作为主题歌的建议,并且交出了《枉凝眉》和《序曲》两段投石问路的乐谱时,已经是一年多以后的事了。想想王导该是有着怎样的耐心,才没有把我这个拖稿的作曲赶出剧组。


为了使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在创作时不采用任何现成的音乐素材,要写成“十三不靠”,即不靠戏曲、不靠民歌、不靠说唱、不靠流行歌也不靠艺术歌曲等,要创造出一种专门属于红楼梦的音乐“方言”,而能演唱这样歌曲的人,在名家、大家和专业歌手中都没有现成的,只能冒险自己来培养。


当时,这样做行不行得通,我心里也没底。


可是,路从来都是人走出来的,也都是逼出来的。再难下的决心也得下。我找到王导,心都忐忑得快从嗓子眼儿跳出来,硬着头皮说我打算起用业余歌手陈力来试录主题歌。面对这违反常理、令人难以理解的建议,王导一脸平静,竟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连我是怎样打算的和预期如何,一概没问,当即表示同意,并请制片主任派员去长春一汽借调当时在厂里担任化验员的陈力。为了慎重,我先前曾找陈力试着录过纪录片主题歌《长春春常在》和为联合国写的环保歌曲《假如天空没有飞鸟》两首独唱歌曲,她声音纯净、有相当的京剧基础,虽未接受过声乐专业训练,但有很好的歌唱天赋和乐感。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精心雕琢,《枉凝眉》和《序曲》两段投石问路的主题歌和最重要的一段乐曲录制出炉了,效果很理想,后来两段都用在了电视剧里的完成版里,直到现在还是最流行的那个版本。为此,阮若琳台长还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充分肯定了这两首作品的风格、基调和思路,特别表示完全理解了我请陈力来演唱主题歌的缘由和用心。王导也非常满意,非常兴奋,说好听、动人、新鲜、有特点、风格对头。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信心。虽然王导一直信任我,对我有信心、有期待,大概也替我捏把汗,到这时才算放下了悬着的心。同时他也提醒我写了那么多影视剧,应该知道片头或序曲的长度就是1分50秒到2分钟,没有例外,而这段《序曲》是2分42秒,长出了这么多,审片怕是通不过。我当然知道他讲的是规定,可我实在不甘心、也不忍心对这段《序曲》动刀动剪。我反复强调了许多理由,最后干脆说就因为是《红楼梦》,就应该可以有2分42秒的《序曲》。王导见我如此坚持,竟然就同意了我的方案。我真想不出他是如何与有关方力争才破了这个规定的。


为了帮助陈力了解剧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王导还主动提出,给陈力安排演了一个柳嫂的角色。这样我就能一边创作其他音乐,一边帮陈力学习视唱等必要的基础音乐技能,精细雕琢《红楼梦》里的诸多歌曲。


《红楼梦》的音乐,是《红楼梦》专有的、为其量身定制的,对我自己来说也是全新的。为了在规定的时间里创作并录制出能体现我想象的《红楼梦》的神韵和风格,我对陈力的要求常常比专业歌唱家还要严格、还要苛刻。我的确给了她太大的压力,她顶着压力,包括我的语言暴力,还有不幸的丧夫之痛,在剧组里生活并工作了三年,最终超水平发挥,极为出色地完成了《红楼梦》重要歌曲的大部分。


仅此一例,就足以说明王导对87版《红楼梦》有多么重视,对87版《红楼梦》的音乐有多么重视。


节选自《1987,我们的红楼梦》


《1987,我们的红楼梦》

出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