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优文:顽固性心绞痛治疗进展·365医学网

 tomsmise 2017-06-29
1 药物治疗
   1.1 抗血小板治疗 新的抗血小板药物正不断问世。阿司匹林仅抑制TXA2激活的血小板聚集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可抑制ADP激活的血小板聚集而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途径是最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预防复发事件(CURE)试验中观察到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合用可使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血管事件减少20。
   1.2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使心肌缺血治疗有了新的药物。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作用强、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等优点可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运动耐量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1.3 溶栓治疗 目前溶栓治疗已不仅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而且可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SCHOEBEL对20例顽固性心绞痛病人应用尿激酶治疗。12wk后凝血因子I降低了34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74运动耐量改善51。LESCHKE对99例顽固性心绞痛病人比较大剂量尿激酶和小剂量尿激酶的疗效。结果大剂量尿激酶组凝血因子降低、血粘度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运动耐量改善
   1.4 心肌缺血的代谢疗法 其基本思想是:在心肌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心肌供氧减少的情况下抑制脂肪酸代谢促进葡萄糖代谢使氧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生更多的能量以满足心脏的需要。曲美他嗪是一个使用时间较长的用于抗心肌缺血代谢疗法的药物大量研究表明其可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提高运动耐量[8]。雷诺嗪是一个较新的抑制脂肪酸代谢的药物。在最近完成的稳定型心绞痛雷诺嗪联合测定{CARISA)研究中823例已接受β受体阻滞药和钙通道拮抗药的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大剂量雷诺嗪组、小剂量雷诺嗪组和对照组。经2wk治疗后大剂量雷诺嗪组和小剂量雷诺嗪组均观察到运动耐量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大剂量雷诺嗪组观察到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2 神经刺激
  在心绞痛治疗中应用神经刺激的基本思想是阻断心绞痛疼痛的传入神经(传向中枢)从而缓解心绞痛病人的主观症状。目前主要采用经皮穿刺电神经刺激和脊髓刺激的方法来阻断心绞痛疼痛的传入神经。在TENS中置放2个电极。一个放在疼痛最明显的部位皮下另一个放在左侧胸对应位置皮下。刺激强度在痛觉阈值下。在SCS中一个电极通过胸4~胸6穿刺放于胸1~胸2硬膜外另一电极放于左上腹皮下。根据“门控理论”较粗的有鞘的A型纤维(非感受伤害的)高频刺激可抑制较细的无鞘的C型纤维的冲动使中枢对疼痛的感受减弱这就是神经刺激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理论基础。神经刺激还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少心肌耗氧。SCS还可促进心肌血流量流向缺血区域。研究表明TENS可增加运动耐量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SCS也可减轻心绞痛症状改善运动耐量。在电刺激与冠脉搭桥术比较试验中104例病人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冠脉搭桥组。经6mo随访2组心绞痛症状均缓解。与电刺激组相比冠脉搭桥组运动耐量改善较多ST段压低恢复较好。但冠脉搭桥组51例中有7例在随访期死亡而电刺激组仅1例死亡。必须清醒地看到电刺激并不能真正消除心肌缺血以及心肌缺血带来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只能减轻疼痛症状。因此只能用于诊断明确、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效、冠脉内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术均不合适的顽固性心绞痛病人。
 
3 增强的体外反搏
  体外反搏将袖带绑在病人的双腿上利用心电图控制反搏泵的充气和放气。体外反搏治疗心肌缺血的机制是:收缩期袖带放气使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减少并使心脏收缩期缩短、舒张期延长、心肌充盈时间延长舒张期袖带充气使心肌充盈压增加、心肌充盈增加。动物实验表明体外反搏可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在增强体外反搏多中心研究(MUSTEECP)中139例病人分为高压[40kPa(300mmHg)]增强体外反搏组和低压[10kPa(75mmHg)]增强体外反搏组。所有病人在4~7wk内接受35次每次1h的增强体外反搏治疗。结果高压增强体外反搏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运动耐量改善。最近完成的研究支持MUSTEECP的结果。病人在接受35h的增强体外反搏治疗后运动耐量改善心肌铊显象显示灌注缺损区域减少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善。另一个国际性的增强体外反搏研究共收入978例顽固性心绞痛病人心绞痛按加拿大心血管协会(CCS)分级为III~IV级。经增强体外反搏治疗后81的病人CCS心绞痛分级提高1级以上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4 激光血管重建术
  激光血管重建术是应用激光技术在心肌上打孔使左心室内的含氧血经激光打成的小孔道流向心肌对心肌进行灌注以部分补偿由于冠状动脉狭窄而造成的心肌供血不足。经典激光血管重建术采用手术的方法。左侧胸廓切口应用高能二氧化碳激光在心肌上形成10~50个孔道。孔道的心外膜开口一般会自行闭塞或短暂按压后会闭塞。整个手术不需体外循环和心脏停跳。HORVATH的研究表明激光血管重建术可减轻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灌注。SCHOFIELD将188例CCS分级为III~IV级的顽固性心绞痛病人分为激光血管重建术组和对照组。经12mo随访血管重建术组心绞痛分级降低需用的抗心绞痛药物减少住院时间减少。但2组总死亡率和运动耐量无差别。FRAZIER将192例大部分为CCSIV级的顽固性心绞痛病人分为激光血管重建术组和对照组。结果血管重建术组心绞痛分级降低生活质量指数改善正电子发射CT心肌铊显象显示心肌灌注改善。12mo内血管重建术组仅2的病人因心绞痛而住院而对照组为69。但2组死亡率无差别[16]。ALLEN将275例CCSIV级的顽固性心绞痛病人分为激光血管重建术组和对照组。结果血管重建术组心绞痛分级降低生活质量改善运动耐量改善住院时间减少但2组死亡率无差别[17]。在心绞痛治疗激光与正常治疗比较ATLANTIC)研究中182例CCSIV级的顽固性心绞痛病人分为激光血管重建术组和对照组。结果血管重建术组心绞痛分级降低生活质量改善运动耐量改善。但2组心肌灌注、射血分数和总死亡率无差别[18]。目前激光血管重建术已发展到经皮穿刺的方法。通过经皮穿刺将激光头送到左室腔再进行激光打孔。在心肌内穿孔心绞痛分级改善PACIFIC)研究中221例CCS分级III~IV级的顽固性心绞痛病人分为激光血管重建术组和对照组。结果激光血管重建术组心绞痛分级下降、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但2组死亡率无差别。
 
5 基因治疗
  目前顽固性心绞痛的基因治疗是采用基因技术促进心肌血管增生。方法是将含有能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基因的质粒涂在球囊的外膜上。在进行球囊扩张时将这种质粒带入冠脉内膜上起到刺激冠脉内血管生长的作用。目前采用腺病毒作为载体进行基因转移。除转移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基因外目前还转移基本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以促进血管生长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心肌血供。UDELSON对59例顽固性心绞痛病人输注重组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180d后试验组心肌灌注增加。但左室射血分数无改善[20]。有研究对13例顽固性心绞痛病人输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减轻硝酸甘油用量减少运动耐量改善心肌灌注增加。但射血分数无改变。在腺病毒基因治疗(AGENT)试验中对治疗组转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结果治疗组运动耐量改善。
 
6 经皮穿刺心肌静脉动脉化
 心肌静脉动脉化的理论基础是:(1)心肌静脉之间有丰富的相互联系去除一根静脉后不会影响心肌的血液回流。(2)将心肌静脉与动脉接通后一段时间后静脉壁可发生动脉样变化。(3)当心肌静脉与动脉接通后动脉血可沿静脉分支对心肌进行灌注。(4)动脉粥样硬化非常严重的病人心肌静脉上很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OESTERLE在2001年报道了1例53a男性顽固性心绞痛病人。该病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严重狭窄远端有一个较长的弥漫性的病变不适合做冠脉内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术。作者在超声的指导下用一根特殊的针从左前降支阻塞近端进入邻近的静脉然后用一个特殊的连接器将左前降支阻塞近端与静脉连接起来再将该静脉的远端用栓子堵塞住迫使血液沿静脉逆向对心肌进行灌注[21]。术后病人心绞痛症状消失3mo后冠脉造影显示该“静脉”血流通畅放射核素显示心肌灌注增加病人运动耐量改善。经皮穿刺心肌静脉动脉化的另一应用是进行“经皮穿刺冠脉搭桥术”即在阻塞冠脉近端与邻近静脉间作一个连接再在该静脉与阻塞动脉远端间作一个连接[22]。该静脉作为一段移植血管。经皮穿刺心肌静脉动脉化目前还刚刚起步。
 
7 心脏移植

  对所有方法均无效的病人心脏移植是最后的选择。但心脏移植供体少心脏移植后1a存活率为8010a存活率为40。这些均应在术前告知病人。总之顽固性心绞痛治疗的研究仍在进行中激光血管重建术、基因治疗、经皮穿刺心肌静脉动脉化等可能是较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