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的救命药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06-29

文|唐中云

我一直好奇为什么苏东坡在黄州没有得抑郁症,或者说他怎么可以从抑郁中超拔出来?我们知道, 现代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了,房子、学业、职场、官场都觉得压力山大。抑郁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果我们能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探究点什么出来,对当今的人们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我自己曾经在困境里待过,眼见过黑暗,知道总处在光明的人不懂夜的黑。 人们在光明时要备好光源,否则等到处于黑暗时,才去找灯光就来不及了。

无论顺逆,都做那只飞鸿

我读苏东坡的诗文,可以感觉到的是,他确乎抑郁过,有他的诗文为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只是,他不论在任何时候,仿佛对自己的自我评价都是不低的。 按现在的话说,从来没有丧失自信,对自己的才华的自信。如:“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他虽是自我批评的,但也是觉得自己是聪明的。

他在1079年的中秋节写的词“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在暗夜里只有那只孤独大雁是自己的陪伴,你看他在最倒霉时也是和大雁相提并论。这个“鸿”的意象,其实是他心中的自我图腾。“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这首在1061年创作的词,那时虽没有经历乌台诗案的劫难,他也是这样自我期许的。“飞鸿”,这个图腾,不因官阶高低、仕途的顺逆而自我贬损。这个从不自我贬损的自我形象是他最终走出抑郁的基础。

因诗歌获罪,因诗心获益

东坡21岁中进士,皇帝爱读他的诗文,朝中上下多有他的粉丝。乌台诗案他因诗歌获罪是无疑的。 其实他最终可以走出心灵的低谷,还是得益于他善写诗歌的那颗诗心。随时随地可以用诗歌来书写自己的孤独,来表达自己的失意。如1079年的中秋节,他在孤寂中写下了《西江月》这首词: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有人讲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所以没有彼岸世界。其实不然,古代文人还有一种相当于宗教的情怀,那就是诗教,在诗歌中那种苦闷的情绪得以升华。苏东坡更是如此。皇帝太后都是自己的粉丝,少年得意,如今经历了生死之劫, 仿佛经历了梦境。

登高跌重,其中的悲伤只有苏轼自己知道。他在诗词中自己添舐伤口, 他不避自己的失意, 直接写自己的倒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他借词表达自己对小人的蔑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他也不避自己内心的孤寂和对君主起用的期待:“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在这样的词中,东坡的心仿佛也被自己慢慢抚慰。被贬黄州,没有实权,没有衙门,没有固定的居所,借居定慧院,没有多少俸禄,还要自己在东坡种地维持生活。 这条路应该走得特别艰难,这条路风雨交加。

黄州的风雨、赤壁的清风明月让他顿悟。“一蓑烟雨任平生”,没有雨具的苏东坡在心灵上给自己构置了一件特殊的蓑衣,不惧挫折;“也无风雨也无晴”, 经历了得意的苏东坡回归到自己的心灵, 宠辱不惊。历史将记住这个让苏东坡开悟的“元丰五年”,正是在这一年,他奉献给读者一个顿悟的东坡。在元丰六年的《东坡》一诗中, 我们看到了那个走出内心登高跌重的痛苦的苏东坡:

东 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莫怕风雨,莫嫌坡头路的坎坷,自爱柱杖叩击坡路的铿锵声。正是诗歌熨平了苏东坡纠结的内心,使他变得从容和淡定。

唱和陶渊明,觅得一知音

从“中秋谁与共孤光”到“自爱铿然曳杖声”,苏东坡的变化让人震惊。仔细读来发现苏东坡自有排遣孤独之法,除了有张怀民一样的朋友,除了有弟弟子由的关怀。我发现东坡还有一个时时刻刻陪伴的朋友——陶渊明。

       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苏轼《东坡题跋·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

       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

真正使苏东坡变得从容的是他有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思想,有陶渊明这个精神上的导师引领和陪伴。他在诗里讲自己的前身是渊明。他喜读渊明却害怕多读,担心读完后无以自我排遣。因此,读陶渊明的过程就是苏东坡在和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就是苏东坡自我开导自我排遣的过程。

儋州东坡书院里的苏轼雕像,与陶渊明形神皆似

正是这日日的苦读,后来苏轼在被贬儋州时候,苏东坡还有“和陶诗”一百零九篇。读陶渊明,和陶渊明,这个知音的不离不弃,苏东坡一路走来,路途愈坎坷,心境愈从容。陶渊明之于苏东坡,正如苏东坡之于我。 最后以一首苏诗结束此文。

六月二十日夜度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无论前途上有什么,让我们借用东坡的智慧,到此一游也不错,兹游奇绝冠平生,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沉沦的自我、诗意的情怀、知音的引领把苏东坡牵出了抑郁的苦海。我等凡人,不能有东坡和陶诗的才华,我们也需要一个诗人时时来熨平这颗被生活挤压的内心。找到你的知音诗人吧,现在就找。

唐中云,清华附中语文老师,高级教师,热爱课堂,热爱古文。

章黄国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