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恐龙合集:终于知道为什么恐龙灭绝后才有了人类,太凶残了!

 昵称QAb6ICvc 2017-06-29



6月28日上午,重庆举行云阳县普安乡恐龙化石抢救性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称,重庆市发现世界级恐龙化石群。恐龙化石核心区出露长度达550米。通过抢救性发掘工作,目前已形成长度150米、厚2米、高8米的“恐龙化石墙”,墙体面积1155平方米,含17个化石富集小区。


历来恐龙都是备受关注的,或许很大部分是因为人类诞生以后恐龙早已灭绝的原因,对于未知大家总是充满好奇。小桔仔细翻了翻目前的恐龙资料,发现为什么恐龙灭绝后才有了人类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如果诞生在恐龙的世界里,人类应该早被吃没了~


植食恐龙


马门溪龙



  • 中文名称:马门溪龙

  • 拉丁文名:Mamenchisaurus

  • 生存年代:晚侏罗世

  • 化石产地:中国,蒙古,日本

  • 体型特征:长21至25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蜥脚类

  • 释义:来自马鸣溪的蜥蜴


马门溪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标准网球场的长度是23.77米,马门溪龙就达到了25米,实在是难以想象。它的脊椎骨中有许多空腔,因而相对于它庞大的身躯而言,12吨的体重的并不夸张。马门溪龙从尾稍到鼻尖的总长度为25米,体躯高将近4米。它的颈特别长,约有14米,相当于体长的一半,是目前为止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长的动物。若马门溪龙站在地面上,它的头会很容易伸进三楼房间的窗户内。在构造上,马门溪龙长长的颈肋像石膏夹板一样将几节颈椎“捆”在了一起。一旦把长颈扬起来,并呈“S”状弯曲,那么在弯曲幅度较大的地方,尤其是在颈的后部,颈部肋骨就会刺穿颈部皮肤等软组织,对身体造成重度伤害。



甲龙




  • 拉丁文名:Ankylosaurus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南美洲玻利维亚,美国蒙大拿州,墨西哥

  • 体型特征:长7.5至10.7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甲龙类

  • 释义:结实的蜥蜴


甲龙于1908年被命名,目前共有3具非常完整的骨骼化石,所以我们充分了解这种恐龙的造型。甲龙主要生活在美国蒙大拿州、墨西哥和南美洲的玻利维亚等地。其四肢粗短,脖子短缩,脑骨宽,体长约7.5至10.7米,宽1.8米,高1.2米,体重只有3至4吨。


这种恐龙装甲车的身体两侧覆盖着骨质甲片,这是由许多骨骼都溶接在一起而产生的,这些甲片上还密布着脊突。相同构造的还有甲龙的头部,化石显示在其眼部区域也有骨骼,显示出它的眼皮也有胄甲。由骨骼溶接而成的头骨本身相当坚固,但是留给大脑的空间也相应变小,实在是利弊相当。甲龙的臀部上方至尾巴的大部分位置竖立着尖如匕首的棘刺,身体两侧也各有一排尖刺。



剑龙



  • 拉丁文名:Stegosaurus

  • 生存时代:晚侏罗世

  • 化石产地:美国科罗拉多州、犹他州、怀俄明州,非洲马达加斯加岛

  • 体型特征:长8至9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剑龙类

  • 释义:有屋顶的蜥蜴


剑龙是典型的植食性恐龙,它全长8至9米,高2.75米(不含骨板),重3.1吨。剑龙的拉丁文原意是“有屋顶的蜥蜴”,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名字。它长有非常小的头部,20片高76厘米的大型骨板分布在脊椎上,就像屋顶的瓦片,尾部的末端对称长着4个钉状脊。


剑龙以四足行走,可能觅食较低的植物,头部经常处在距离地面1米高的地方,因为它的臀部位非常高而肩部却相当低平。中晚侏罗世,水源边通常长满了绿色地毯般茂密的矮小蕨类植物,这样的地方一般没有高大的树木。剑龙那啃食和研磨的小牙齿非常适于在这样开阔的地方上进食,样子活像一台缓慢的收割机。



山东龙



  • 拉丁文名:Shantungosaurus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中国山东

  • 体型特征:长12至15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鸟脚类

  • 释义:来自山东的蜥蜴


山东龙的模式标本总长约14.72米,是中国最大的鸟脚类恐龙,它具有一个硕长、低窄的脑袋,齿列总计有60到63个齿槽。一般而言,牙齿构造与埃德蒙顿龙极为近似。


山东龙发现于山东诸城化石点。诸城化石点位于诸城市西南10千米的龙骨涧,许久以来,当地居民就在溪涧之中捡到许多的骨骼化石,他们习惯的称为龙骨。这个地点在1963年被一个石油地质探勘队发现后,1964至1967年间,由北京地质博物馆组队前往挖掘,总计采集到30多吨的恐龙残骸。



肿头龙



  • 拉丁文名:Pachycephalosaurus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北美洲,英国,亚洲

  • 体型特征:长4.6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肿头龙类

  • 释义:脑袋很厚的蜥蜴


你见到过两只山羊格斗的场面吗?它们都站立起来,相互隔开一段距离,然后往前一冲,两个头就撞到一起了——严格地说,是它们的大角撞到一起了。肿头龙就是一种以坚硬厚实的头骨为“角”的恐龙,它们也像山羊一样喜欢以“角”来争斗。肿头龙代表着肿头龙类恐龙,它长4.6米,重430千克,前肢较短,后肢长,可以直立形走。其尾巴较长,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禄丰龙



  • 拉丁文名: Lufengosaurus

  • 生存年代: 早侏罗世

  • 化石产地: 中国云南

  • 体形特征: 长5~6米

  • 食性: 植物

  • 种类: 蜥脚类

  • 释义:来自禄丰的蜥蜴


禄丰龙生活在距今约1.9亿年的早侏罗世,为后来巨大植食性恐龙的祖先。因模式标本发现于中国云南省禄丰县而得名,也是在中国找到的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


禄丰龙出土于一个现在名叫“恐龙山”的地方——大洼恐龙山。大洼恐龙山位于禄丰县东北方向,距县城4公里,因发掘出众多的恐龙化石而得名为“恐龙山”。其周边14个自然村落周围皆有恐龙化石露于地表。早在1938年,地质学家卞美年便由禄丰农民手中的骨头油灯而追猎到这种恐龙。



迷惑龙(雷龙)



  • 拉丁文名: Apatosaurus

  • 生存年代: 晚侏罗世

  • 化石产地: 美洲

  • 体形特征: 长21~27米

  • 食性: 植物

  • 种类: 蜥脚类

  • 释义:令人迷惑的蜥蜴


雷龙是巨型长脖植食性恐龙之一。全长21米,至髋部高4.5米,重约35吨。它们喜欢群体活动,当一大群雷龙从远处走来时,一定是尘土蔽日、响声如雷——这就是它名称的由来。这种像肉山一样的大个子,长着一条长脖子和一个很不相称的小脑袋。头小身子大的雷龙,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吃东西,而且还得狼吞虎咽。食物从长长的食管一直滑落到胃里,在那儿,这些食物会被它不时吞下的鹅卵石磨碎。



腕龙



  • 拉丁文名:Brachiosaurus

  • 生存年代:晚侏罗世

  • 化石产地:美国科罗拉多州、犹他州,葡萄牙,坦桑尼亚

  • 体形特征:长26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蜥脚类

  • 释义:长臂蜥蜴


腕龙是大型恐龙之一,生活在晚侏罗世,其身长达26米,高12~16米,重33~88吨。腕龙前肢高大,比后肢长很多,这样能帮助它支撑它那超长脖子的重量,一个人的头顶只能达到这种庞然大物的膝盖。由于肩部耸起,腕龙的整个身体便沿肩部向后倾斜,这种情况在现在的某些高个儿动物如长颈鹿的身上还能看到。每只脚上有5个脚趾,前脚的内侧长有大爪子。



梁龙




  • 拉丁文名:Diplodocus

  • 生活年代:晚侏罗世
    化石产地:美国科罗拉多州、蒙大拿州、犹他州、怀俄明州

  • 体形特征:长27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蜥脚类

  • 释义:双倍横梁的蜥蜴


梁龙生活在1.45亿~1.5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是一种巨大的植食性恐龙。梁龙的身体非常长,化石表明,它的身体即使不完全伸展也长达27米。梁龙有着极细长的脖子和尾巴,其中脖子长8米,尾巴长14米。所以它虽然个子大,体重却并不惊人,通常约10~20吨。



黄河巨龙




  • 拉丁文名:Huanghetitan

  •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中国甘肃、河南

  • 体形特征:长20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蜥脚类

  • 释义:来自黄河的巨龙


黄河巨龙的荐椎独特,神经脊非常低并在其顶端横向扩展。此外,黄河巨龙还以其臀部宽大和前肢较长为特征,是国内已知最胖的恐龙。它长约20米,荐椎(臀部骨骼中间的部分)不足半米高却长达1.1米,1.23米长的肩胛骨最宽处可达0.83米。国内以前发现的最大恐龙——马门溪龙最长可达30余米,但是身材细长,推测其体重不及新发现的黄河巨龙。



慈母龙



  • 拉丁文名:Maiasaura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美国蒙大拿州

  • 体形特征:长9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鸟脚类

  • 释义:好妈妈蜥蜴


1978年夏天,在地外灭绝理论提出的前两年,霍纳与马凯拉发现了蛋山。现在我们知道,在蛋山上生活着三种恐龙,即鸭嘴龙类的慈母龙、棱齿龙类的跑山龙与伤齿龙。慈母龙巢的数量最多,1平方公里的范围就发现了40多个。慈母龙将巢筑在高地,直径约2米,呈盆状,下垫泥土和小石子。这样的巢可以利用多年,每到繁殖季节,慈母龙回巢产蛋,每巢约25枚,排列成圆形,蛋上面覆盖植物起保温作用。同时发现的慈母龙幼龙骨骼、反刍的食物、巢穴旁的足迹等证据,表明慈母龙要细心照顾幼龙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幼龙的骨骼关节处于半发育状态,所以幼龙不能独立行动,只能依赖爸爸妈妈的养育。目前已经发现了300多具慈母龙骨骼,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对研究恐龙的生长过程有很大的意义。



兰州龙




  • 拉丁文名:Lanzhousaurus

  •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中国甘肃 

  • 体型特征:长10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鸟脚类 

  • 释义:来自兰州的蜥蜴


1999年,甘肃省第三地质勘察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的李大庆高级工程师带领科研人员在甘肃兰州盆地进行野外考察时,在接近山顶的早白垩世时期的岩石地层中,发现了一点点露出岩石的骨骼,好像是恐龙的肋骨。随着岩石被一层一层掀开,一具比较完整的恐龙脊椎化石呈现在科研人员眼前,当时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大,一根肋条就有将近一米长。大家都感到非常惊讶,但是谁也不敢确定这究竟属于什么种类的恐龙。这次野外考察一共收集到了100块左右骨骼化石,包括完整的下颌骨、下颌牙齿、上颌牙齿、一块胸骨、一块趾骨、多条肋骨、以及一部分颈椎和背椎。经过初步研究,尤海鲁认为这个恐龙应该是一个新属、新种恐龙。由于该恐龙发现于兰州盆地,因此被命名为兰州龙。



禽龙




  • 拉丁文名:Iguanodon

  • 生活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比利时,英国,德国,北非,中国

  • 体形特征:长9~10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鸟脚类

  • 释义:鬣蜥的牙


禽龙是第一种被正式发现的恐龙,但却并不是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它是继巨齿龙(1824年)之后第二种被命名的恐龙。


曼特尔是英格兰苏塞克斯刘易斯市的一名家庭医生,他和妻子玛丽安发现了禽龙,意为“鬣蜥的牙”(这比恐龙一词的出现还要早16年)。从禽龙的发现人们才开始慢慢认识到,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曾经生存着一些巨大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动物。



鸭嘴龙



  • 拉丁文名:Hadrosaurus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美国新泽西州

  • 体形特征:长7~10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鸟脚类

  • 释义:嘴巴像鸭子的蜥蜴


鸭嘴龙全长10米左右,以植物为食,它的头骨较高,一双大大的眼睛长在脸颊两侧,与马、牛的眼睛相似,由于它能够向上移动,而且还有比较大的视神经,所以鸭嘴龙的视力很好,能够对肉食性恐龙保持高度的戒备。鸭嘴龙的喙部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状吻端,所以被称为“鸭嘴龙”。



青岛龙



  • 拉丁文名:Tsintaosaurus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中国山东

  • 体型特征:长6~7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鸟脚类

  • 释义:来自青岛的蜥蜴


青岛龙化石所处的地层的时代为晚白垩世。它身长6.62米,身高4.9米,下颌宽扁,状似鸭嘴,牙齿数目甚多,坐骨末端呈足状扩大,肠骨上部高高隆起,在荐椎腹侧中间有明显的直棱型结构,至结构后面成沟状,装架中的顶饰实际上是在相当靠后的鼻骨上长着的一条带棱的棒状棘,很像独角兽的角,从两眼之间直直地向前伸出。估计它活着时体重为6~7吨左右,但脑子很小,仅有200~300克重。



三角龙



  • 拉丁文名:Triceratops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美洲

  • 体型特征:长9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角龙类 

  • 释义:有三个角的脸


三角龙是白垩世后期数量众多且十分著名的植食性恐龙,它和暴龙在同一时期,生存于现今的北美洲大陆。当遭遇暴龙,三角龙就以自己强壮结实的体格与尖锐的三角来进行决斗。下面让我们看看三角龙几个显著特征以及最新的研究结果。


三角龙自豪地拥有3个角,有2个长在头顶,第3个角长在鼻子上,是用来保护自己的锋利长矛,有矛必有盾,三角龙居然完美结合了矛与盾,三角龙的颅后部延长成为巨大的颈盾,充当一面护体盾牌。值得一提的是,三角龙的颈盾是一体实心的,这与其它一些角龙类不同,比如开角龙,其颈盾是中空的,这显然不够坚固。三角龙的颈盾还有一个特征,它可能是华丽多彩的,可以在已经接近现代的自然环境中充当保护色,也可以用来作为孔雀尾般的求偶工具。矛与盾的结合使三角龙成为完善的攻防机器,但这也让其脑袋十分庞大,估计有将近315千克重。



戟龙



  • 拉丁文名:Styracosaurus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美国蒙大拿州,加拿大

  • 体形特征:长5~6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角龙类

  • 释义:长矛的蜥蜴


戟龙也是一种大型角龙。它与其它角龙的显著区别就在颈盾上,戟龙颈盾边缘长着一圈剑一样的骨棘,活像古代战将背后插的一排“画戟”,威武极了。除此之外,戟龙头部和身体的特征很像独角龙。戟龙鼻骨上方的角很长,两眼上方略有凸起。


戟龙的防御和进攻能力都很强。带刺的颈盾不仅可以遮挡保护自己,而且减轻了头部的重量,使头部运动更加灵活。角和颈盾的骨刺都像一把把利剑,是反守为攻的可怕武器,足以使任何凶猛的捕食者胆战心惊。在同肉食性恐龙搏斗时,戟龙只要把头从下往上使劲一抬,数把“利剑”就会立刻刺进迎面扑来的侵犯者的胸膛。



鹦鹉嘴龙



  • 拉丁文名:Psittacosaurus

  •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中国,蒙古,西伯利亚,泰国

  • 体形特征:长1.8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角龙类

  • 释义:鹦鹉嘴的蜥蜴


鹦鹉嘴龙全长1.8米,高约1米,是一种很可爱的小型恐龙,因生有一张鹦鹉嘴而得名。这种恐龙分布的地理空间辽阔,主要集中在早白垩世的西伯利亚南部至蒙古及中国的北方地带。鹦鹉嘴龙化石的发现量很大,不少标本保存得都相当完整,其中保存在中华恐龙园中的鹦鹉嘴龙化石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体形匀称,长有一颗厚实的脑袋,前肢发达,后肢强壮,身体直立。地面和背景都是黄沙,在柔和的黄色灯光映衬下显得很有沧桑感。



朝阳龙



  • 拉丁文名:Chaoyangsaurus

  •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中国辽宁

  • 体形特征:不详

  • 食性:植物

  • 种类:角龙类

  • 释义:发现于朝阳地区的恐龙


朝阳龙的化石发掘自土城子组,是由紫红、灰色砂页岩构成,分布在辽宁省的西部地区,属于晚侏罗世的地层。朝阳龙的发现与研究,将角龙类的历史记录从早白垩世拓展到侏罗纪晚期。



华阳龙



  • 拉丁文名:Huayangosaurus

  • 生存年代:中侏罗世

  • 化石产地:中国四川

  • 体形特征:长4.3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剑龙类

  • 释义:献给古华阳国


在中侏罗世,一些河流的沿岸通常长满了矮小的蕨类植物,就像铺了一块绿色的地毯一样。对于华阳龙来说,这里正是它们生活的乐园,那些矮小蕨类植物非常适于它那能研磨的小牙齿,吃起来非常适口。不过,当它们在此享用佳肴时,往往成为气龙等捕食者垂涎三尺的美味。因而,它们组成小群生活,以此御敌。一般是3~5只华阳龙就可以组成一群,由一只雄性华阳龙担任领袖,其它成员一般为成年雌性华阳龙和幼龙。小华阳龙寸步不离地紧跟在父母的身边,因为成年华阳龙身上自有对付那些可恶天敌的武器,让那些心怀叵测的觊觎者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地发动进攻。



沱江龙




  • 拉丁文名:Tuojiangosaurus

  • 生存年代:晚侏罗世

  • 化石产地:中国四川

  • 体形特征:长7.5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剑龙类

  • 释义:献给沱江(长江一支流)


沱江龙是一类中等大小的剑龙,生活于晚侏罗世的四川盆地。因其化石标本首先发现于沱江流域的自贡市而得此名。


目前一具沱江龙的化石陈列于中华恐龙园的恐龙馆当中,它的体长7.5米,头小,顶部低平,嘴较长而尖,背部高高拱起,尾巴拖在地上,整个形状就像我国古代的拱桥。沱江龙的剑板较大,且形状多样,颈部的轻、薄,呈桃形,背部的呈三角形,荐部和尾部的呈高棘状的扁锥形。从颈部到荐部,剑板逐渐增高、增大、加厚,最大的一对长在荐部。这些剑板在沱江龙背面中线的两侧对称排列。剑板的数量比其它剑龙种类的都多,达15对。上下颌的牙齿较小,呈叶片状,但数目较多,排列紧密。虽然它几乎全身披甲,但那些凶猛的肉食性恐龙仍是沱江龙的天敌。



结节龙



  • 拉丁文名:Nodosaurus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北美洲,美国怀俄明州、堪萨斯州

  • 体形特征:长4~6米

  • 食性:植物

  • 种类:甲龙类

  • 释义:有结点、节点的蜥蜴


结节龙生活在晚白垩世,由著名的古生物学家马什于1889年命名,意思是“有结点、节点的蜥蜴”。


结节龙身长约4~5米,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结节龙的头部与身体满覆瘤状骨板;钉状凸起分布于体侧。尾端没有锤状凸起。它的背拱起,身体滚圆,头部细小,四肢粗壮。但背上没有竖起的骨板,而像其它的甲龙一样,从头至尾被厚厚的骨片包裹着。它的骨片小而密,很像坦克的履带。在这些甲片上很有规律地分布着一些小小的骨突,仿佛背上盖着一张“骨毯”。甲龙类虽然在背上布满了骨甲,但它们的口里却没有利齿,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和根茎为食。



肉食恐龙



暴龙




  • 拉丁文名:Tyrannosaurus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加拿大阿尔伯脱省,美国新墨西哥州、蒙大纳州、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等 

  • 体型特征:长12至15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残暴的蜥蜴


暴龙是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陆地肉食性动物,体重达5至7吨左右,身长可能达到15米,这样的庞然大物,好像是专为袭击其它恐龙而设计的。它的脑袋长而窄,两颊肌肉发达,长1.2米的下颌硕大非常,脑袋长达1.5米,10.2厘米的眼窝装着直径为7.6厘米的眼球;其颈部短粗,身躯结实;后肢强健粗壮,尾巴不算太长,可以向后挺直以平衡身体;张开大口,有长约23至33厘米长的利齿,只是前肢细小得不成比例,它长仅1米,且只有两只较弱的手指。



始盗龙



  • 拉丁文名:Eoraptor 

  • 生存年代:晚三叠世

  • 化石产地:阿根廷

  • 体形特征:长约1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黎明之贼


在目前已发现的诸多恐龙中,始盗龙是最原始的一种。1993年,始盗龙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西北部一处极其荒芜的不毛之地——伊斯奇瓜拉斯托盆地,该地属于三叠纪地层。


始盗龙的发现纯属偶然,当时塞雷诺、鲁巴以及他们的学生组成的挖掘小组正在月亮谷进行科学考察,他们在一堆弃置路边的乱石堆里居然发现了一个近乎完整的头骨化石,于是挖掘小组趁热打铁,对废石堆一带反复“扫荡”,不多时,一具很完整的恐龙骨骼呈现在他们面前,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从没有见过这一品种。



双脊龙



  • 拉丁文名:Dilophosaurus

  • 生存年代:早侏罗世

  • 化石产地:美国亚利桑那州,中国云南

  • 体形特征:长6~7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头上有两个脊的蜥蜴


双脊龙的身体较为粗壮,头骨高大,颌骨发达,嘴裂很大,满嘴的牙齿像锋利的小刀子一样,牙齿的前后边缘上还有小的锯齿,这些特征显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获到的猎物,然后将大块的肉吞进腹中。此外,双脊龙的头骨上在眼睛后面的部位都有孔,这些孔是为了更好地附着那些牵动颌骨的肌肉用的,因此双脊龙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强大。古生物学家推测,双脊龙可能是早侏罗世生态系统中最残暴、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中华龙鸟




  • 拉丁文名:Sinosauropteryx

  •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中国辽宁

  • 体形特征:长1.3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来自中国的像鸟的恐龙


华龙鸟生存于距今约1.4亿年的早白垩世,最初发现它的化石时还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后经古生物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中华龙鸟的脊柱和体表有着流苏一样的纤维状结构,这是一层原始绒毛,这种结构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没有飞翔功能,主要是保护皮肤和保持体温。



食肉牛龙




  • 拉丁文名:Carnotaurus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南美洲

  • 体形特征:长7.5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像食肉牛的蜥蜴


食肉牛龙有三辆小轿车那么长,它们的头骨结构表明其头部肌肉发达,但是其颌及下颌骨则不如其它巨型肉食性恐龙类那样强而有力,有古生物学家甚至认为这样的下颌不但无法与其它角鼻龙类争夺、厮杀,甚至连捕猎大型的植食性恐龙都比较困难。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虽然食肉牛龙长着血盆大口,它们的牙齿却细小而紧密,这一奇怪特征使得当今各国古生物学家对它的生活习性产生了很多的猜测。



巨齿龙




  • 拉丁文名:Megalosaurus 

  • 生存年代:中侏罗世

  • 化石产地:欧洲、东非、澳洲、印度、中国

  • 体形特征:长9~10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长有巨大牙齿的大蜥蜴


巨齿龙是最早发现的恐龙,但生活的时期却是在侏罗纪。早在1677年,就有一位英国牧师对它的零星骨骼进行了描述,可惜那位牧师并不知道何种动物会有如此之大的骨骼,便把它说成是“巨人”的遗骨。


直到1824年,英国矿物学家巴克兰根据一些脊椎动物的骨骼命名了巨齿龙。巨齿龙比2头犀牛还要长,它的大嘴里长满大而尖的牙齿,每颗牙齿的大小相当于当时小型哺乳类的整个颌部。巨齿龙的牙齿后弯且倒钩,边缘呈锯齿状,就像一把带有锯齿的匕首,而且它的齿根长在颌骨的深处,即使是最激烈的撕咬争斗,也不会使牙齿松动,温和的吃植物的恐龙根本不是饥饿的巨齿龙的对手。



重爪龙




  • 拉丁文名:Baryonyx

  •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英国

  • 体形特征:长9.5~12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重型利爪


1983年,化石猎人沃克在英国东南部萨里郡寻找化石时,在一个脏乱的泥土坑发现了这个超过30厘米长的大爪,大爪呈镰刀状,尖端如短剑般锐利。顿时媒体轰动,把大爪奉为“超级巨爪”,这不仅是因为它是英国发现的第一个肉食性恐龙,而且以前发现的恐龙爪都没有这么大,暴龙那小小的前爪就不提了,伶盗龙第二趾只有9厘米,异特龙的前爪也仅长15.2厘米。



棘龙




  • 拉丁文名:Spinosaurus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摩洛哥,埃及

  • 体形特征:长15~17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有棘的蜥蜴


棘龙是晚白垩世生活在非洲的一种巨型的肉食性恐龙,属于兽脚类中的棘龙类,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恐龙,这可以从其背部长棘、圆浑的牙齿和长长的似鳄鱼的嘴巴看出来,这些特征在大型肉食性恐龙中极为罕见。


棘龙有着跟暴龙同级数的攻击和掠食能力。棘龙的体形跟暴龙不相上下,体重在4~8吨左右,比暴龙略重,只是棘龙的前后肢比例没有那么极端。暴龙的后肢所占的比重比前肢多很多,前肢只有一个人的手臂那么长,这样,数吨重的身体就全部交由后肢来支撑;而棘龙的前肢比暴龙长得多,能有效地捕猎。



中华盗龙




  • 拉丁文名:Giganotosaurus

  •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阿根廷

  • 体形特征:长13.5~14.3米

  • 食性:肉食
    种类:兽脚类

  • 释义:南方的巨兽蜥蜴


1824年,英国的古生物学家巴克兰首次发现了肉食性的巨齿龙,从此揭开了凶猛残暴肉食性恐龙王国的序幕。这次中华盗龙的发现,使人们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过去尚未被揭晓的兽脚类恐龙的秘密,所以说它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研究者提出,把在四川自贡发现的和平永川龙并入中华盗龙属,作为这个属的第一个种,即和平中华盗龙。



异特龙




  • 拉丁文名:Allosaurus

  • 生存年代:晚侏罗世

  • 化石产地:北美洲,澳洲

  • 体形特征:长12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与众不同的蜥蜴


生活在晚侏罗世的异特龙(又名脆弱异特龙)是那个时代最大的肉食性恐龙,它们身长12米,高5米,有的体重超过1.4吨,它靠两条高大粗壮的后肢行走,脚上长有3只带爪的趾,这种三趾结构看起来有些像鸟类的脚。异特龙的尾巴又粗又长,但前臂却相对较短小。假如有两个成年人,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的肩上,上边的人刚好可以看到异特龙嘴巴里的牙齿,这足以见证异特龙的高大。



恐爪龙


  • 拉丁文名:Deinonychus

  •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美国,加拿大

  • 体形特征:长3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有恐怖利爪的蜥蜴


恐爪龙是恐龙家族中最快捷和凶猛的种类之一,是最不寻常的掠食者。虽然从体形上来说,恐爪龙远远不能被列入到大型掠食者的行列,但就其速度和屠杀而言,它的形体是完美的:身体轻便而不失健壮,后肢强健有力,镰刀状的爪子锋利无比。恐爪龙头部较大,牙齿可以毫不费力地将猎物撕碎。它们的大脑较其它恐龙发达,智商很高,常成群捕杀比它们大几倍的动物。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恐爪龙可能是温血动物,但这一理论还有待于证实。



中国鸟龙


  • 拉丁文名:Sinornithosaurus

  •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中国辽西

  • 体形特征:长1米(亚成年)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来自中国的像鸟的恐龙


中国鸟龙在分类上属于兽脚类的驰龙科,它的发现为详细研究驰龙类恐龙的解剖结构提供了可能,初步的研究表明驰龙类在形态上已经非常接近早期鸟类。


阿根廷发现的鹫龙与中国鸟龙属于同一类型,保存完整的化石说明了其与鸟类的联系,尤为珍贵。但和我国辽西发现的同类化石相比,我们发现的化石比其早至少1000万年以上。南美洲出土的鹫龙和中国辽宁中国鸟龙有很多相似处。比如,和鸟类的骨骼相同,它们头上都有一个“U”字形的叉骨;和其它恐龙相比,它们的前肢长而轻巧;嘴巴尖而长,而且牙齿间的缝隙较大,这些特征和鸟类都是统一的。



单爪龙




  • 拉丁文名:Mononykus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蒙古

  • 体形特征:长1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一个爪的蜥蜴


单爪龙是一小型的兽脚类恐龙,与鸟类有亲缘关系。生活在距今约7000万年的晚白垩世,主要分布于蒙古西南部。细观单爪龙,它有一副轻盈的骨骼、一条长长的尾巴与苗条的双腿,最令人惊奇的是它那只有一个爪子的前肢。这个粗壮结实的爪子大得是那么不成比例,它直接连接着单爪龙唯一的手指。单爪龙的指骨、尺骨与肱骨的长度非常接近,而胸骨具较大的龙骨突,这可能显示该龙骨突附着大面积的胸肌。



镰刀龙



  • 拉丁文名:Therizinosaurus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蒙古,哈萨克斯坦

  • 体形特征:长8~11米

  • 食性:杂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长柄大镰刀的蜥蜴


1923年,古生物学家在蒙古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化石前臂骨骼以及一些钩爪化石。其前臂骨竟然达到2.5米长,一些钩爪大约75厘米长——就像是用来除杂草的长柄大镰刀一样。于是,发现者将其命名为“龟型镰刀龙”,当时将其归入到巨海龟中。直到1990年,较完整的化石发现后,才知道镰刀龙是一种未知的庞大的恐龙。


镰刀龙有着一副非常奇怪的长相:它小小的脑袋很像植食性动物,可是它长有巨大利爪的前肢又像凶猛的肉食性动物,它的肚子臃肿肥大,行走缓慢,脚则又宽又短,堪称恐龙世界中的“四不像”。



原始祖鸟


  • 拉丁文名:Protarchaeopteryx

  •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中国辽宁

  • 体形特征:长70~90厘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原始的始祖鸟


原始祖鸟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动物呢?原始祖鸟标本发现于一个名叫横道子的村庄附近的山沟中,这是离四合屯很近的一个小村庄。原始祖鸟大约有一只雄鹰大小,嘴里长着牙齿,生有长长的前肢和后肢。大家也许还记得电影《侏罗纪公园》中那群小而凶猛的伶盗龙,原始祖鸟的体形态和伶盗龙非常相像。



尾羽龙




  • 拉丁文名:Caudipteryx 

  •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 化石产地:中国辽宁

  • 体形特征:长70~90厘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尾巴有羽毛的鸟


尾羽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它和原始祖鸟个体大小相仿,甚至化石保存的姿态都非常相似,但是它们代表两类截然不同的动物。


尾羽龙长着又短又高的头,满嘴除了吻部最前端发育有几颗形态奇特的、向前方伸展的牙齿外,几乎看不见其它牙齿。尾羽龙的前肢非常小,尾巴也很短,不过它的脖子却很长。在它的胃部,还保留着一堆小石子,这就是现代鸟类胃中常有的胃石,用于磨碎和消化食物。胃石在鸟类和其它种类的恐龙当中很常见,但在兽脚类恐龙当中却是非常罕见的。



窃蛋龙



  • 拉丁文名:Oviraptor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蒙古

  • 体形特征:长1.8~2.5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偷蛋的贼


窃蛋龙长1.8~2.5米,重25~35公斤,它每只手上长着3个手指,上面都有尖锐弯曲的爪子。第一个指比其它两个指短许多,这个指就像个大拇指,可以向着其它两个指呈弧状弯曲,能把猎物紧紧抓住。窃蛋龙凭借两条长长的后腿与腿上3个壮实的爪,可以高速奔跑。窃蛋龙口中没有牙齿,但是它的喙强而有力,可以敲碎骨头。它的体形很像火鸡,并具有长长的尾巴。



伤齿龙


  • 拉丁文名:Troodon

  •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 化石产地:加拿大,美国,中国

  • 体形特征:长2~3.5米

  • 食性:肉食

  • 种类:兽脚类

  • 释义:啃咬的牙齿


伤齿龙是一种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样子很像著名的伶盗龙,生活在晚白垩世的北美洲。伤齿龙在发现之初曾一度给古生物学界造成非常大的困惑。起初,很多古生物学家把它们归为鸟臀目恐龙,如果真是这样,伤齿龙就将成为鸟臀目家族中唯一的肉食性恐龙。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古生物学家才确定它实际上是属于蜥臀目的兽脚类恐龙。


来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