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洵:西泠印人唐醉石

 lj0279 2017-06-29



唐醉石(1886-1969)原名源邺,字李侯,小字蒲佣,号醉龙、醉农、韭园,别署醉石山农。中年后所作书法、印章皆署名醉石,遂以此行天下。湖南长沙人。


唐氏幼时失怙,然性敏而好学,临池日课,从不间断,据文相质,悠然意远,祖父极钟爱。十八岁时随外祖李辅耀宦游浙江,后即客居杭州。因其外祖父一家均是饱学名士,故家中藏书之广涉及经、史、子、集,碑版图录,靡所不备。每有不解处,家人为之解答,常以笔录之,天长日久,所学益进,为其修养、见地奠定较为厚实之根底。居杭得与浙中文人墨客相往来,朝夕浸润于翰墨之场,可谓是钟灵毓秀,熏陶非浅。西泠印社创设不久,其即热心社事,出力甚勤。为早期社员之一。当时社内胜迹甚多,其中有“斯文”一址,题额隶书三字,即为唐氏手书也。


△唐源邺(唐醉石篆刻作品)


此时他在书法篆刻创作上声誉日隆,对碑碣拓本更有较强的甄别能力,又迥然有别于市井贩售古董者。唐氏能说出此件为真,真在何处,此件为赝品,又假在何处。几经实践验之,遂为人信服,其名亦不胫而走。不久,故宫博物院文物馆在北京初创,他被聘为顾问,其鉴赏之名,至终老为学界赞叹。


一九二七年,北伐战争胜利后,唐氏与王福庵、冯康侯相继任职于政府印铸局。凡重要官印,或出手拟,或经磋商会审,始付铸制。诸老各有所长,相互益善也。唐氏一生有谦谦君子之古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故在北京、南京期间印界同仁对其口碑甚好。一九三四年西泠印社印刊行《现代篆刻第六集》即《唐醉石印存》,可见其早年风貌。一九三六年,他随局西迁重庆,在此邂逅金石学家易均室(忠篆),既是同龄之人,又有相同雅好,多有交流,并有诗文传世。抗战胜利后,唐氏寓居上海,挂牌订润以鬻书刻印为自给。一九四八年,唐氏辑自治印成《醉石山农印稿》一册。此书流传甚广,为大江南北印人所景仰。


△醉石分书(唐醉石篆刻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氏愈发孜孜于印艺,淬励奋发。一九五一年一月,应邀赴武汉出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后又兼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一九六二年,他在当地倡导创立东湖印社,被推为首任社长。西泠印社六十周年大会时,当选为理事。一九九零年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广收唐氏印蜕五百八十余方,辑印《唐醉石治印选集》传世。不仅印式、风貌各异,也能全方位地看出他一生治印求艺之轨迹,堪称佳构。


关于唐醉石艺术风格的形成。因他是“浙派”在民国期间的优秀传人,又是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之所以能饮誉中外,实乃其人格高尚与艺术魅力之相融合所致。我们后辈既要看到他治学求艺的初期、发展与形成个人面貌的全过程;也要在宏观上正确、评估他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尤其是他对待流派继承的态度,比前贤先哲有所突破,颇具创造性、前瞻性。究其创作主攻方向、审美取向、艺术语言表达方式等,撮其大要分述以下三点:


一、自古以来,国人不论治学求艺,皆极重视师承,鉴古开今,渊源有自。唐氏早年经友人引荐,曾从师娄县张定(叔禾)。师督极严,以周秦两汉入手,规方摹圆,不容失之法度。此说自《广印人传》《傅大卣手拓印章集存》《民国篆刻艺术》等相关论著刊载,已成定论。惟金陵印坛名宿八十六岁的汪庵云,唐氏在南京期间与之谈起,其与王福庵在杭州时曾同拜一老师,为盟志印学,王字印佣,唐字蒲佣。此事待考,特此说明。事实上,一位名家,一生在师承上转益多师,也是取精用宏的表现。


△绾秋榭(唐醉石篆刻作品)


二、唐氏系旧家子弟、家学瞻富。凭其胸臆、天赋必能深悟“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之哲理。而广义地“求师”,是按自身条件、气质、学养,有目的地向古人学。对“西泠八家”耳濡目染,非一时一日之所为。浏览、临仿、博取,化为已有时才能审时度势,掌握分寸。其于陈鸿寿、赵次闲两家,最为用力。取陈之超逸简古,擅切刀,纵横爽利;得赵之工整挺拔,悟彼用复刀之长。“让古人为我所用,而非我为古人之奴。”也就是说他绝不照搬,不徒虚形,而求出神入化。值得注意的是:唐氏立足印坛时,正是“浙派”衰落时期,当时既无大家出现,而赵之琛晚年治印仅存形式技巧,渐趋僵化。出于艺术家的责任心,他在创作上既保留了浙派的精萃所在,自觉地突破陈式,从吴让之“治印如写,运刀如笔”中寻求“自我”:感悟赵之谦的“印外求印,笺墨交融”的主张;正视黄牧甫的善用冲刀,刻出专一表现的“光洁无伦”。故读唐氏四十岁后印作,日渐大刀阔斧、苍茫稳健,这种稳健绝非拘谨,而是以稳健克服姿媚而含豪宕之致。他摒弃了往昔用刀过于琐碎的习气,绝去小家碧玉之气,力求艺术语言高古、庄重、浑厚。愈至终老愈让人感到老辣、质朴。


三、唐氏一生酷嗜摩崖碑版、金石之学。极注重寻觅、鉴赏与收藏。余绍宋主编的《金石书画》(《东南日报》副刊)第十九期有文章说南京城北一小酒家保手中有方叠文宋印,唐氏专诚往访而得之。愈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评他曰:“博古多识,秦汉碑碣一入其目,真赝立判。工汉隶,精篆刻。留心印材,偶得佳石必摩挲品玩,几欲具袍笏而拜之。何等痴迷执着,沉浸经年,自得方整古厚之气。


屈迹泥涂(唐醉石篆刻作品


从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史的立场来论证,进入民国后,原处于式微的浙派有振兴之势。一是西泠印社的创建、成立有推动作用,二是出现了王福庵、唐醉石等又代表性的大家,他们奋起直追,善取其他流派名家之长,鼎力革新,风云际会,实乃力挽颓势。学人称为振兴浙派的一支新军。唐氏的业绩尤为突出:妙契兼容并蓄,又不失浙派正宗。自古以来,人皆会说不囿于门户、不囿于师说,然行动起来,颇为不易。况且继承是为了弘扬、发展,以量化理念言之当是递增,是一代胜于一代。不是递减,更非“一潭死水”、抱残守缺。故尔,唐氏对浙派的继承,是立足于艺术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就补充、扩容了浙派篆刻艺术的内涵。只有不断创新,一个流派才会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于是,评估唐氏一生的成就,其个人与浙派、与印社是相濡以沫、相得益彰的。他在艺术上的建树是对继承作了崭新的诠释。他的胆识与抉择,并非人尽有之。他顺应了时代潮流,又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一百年来,浙派与西泠印社从杭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唐氏是重要功臣之一。


△节厂印泥(唐醉石篆刻作品


鉴赏唐氏印作,从周秦古玺、汉白文、细朱文印等样式来看,其印风宽博质朴以雅隽出之,追求凝重古厚而绝弃斑驳、修饰,在汉白文印尤为凸显,例如“潘伯鹰印”,“节厂印泥”、“唐源邺李侯印”等,虽取径不一,在豪放跌宕中均透有几分空灵之气。因他是篆刻家,又是金石学家也。


——此文转载自《西泠百年印举》(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孙洵,男,1936年10月生。南京市向阳卫生院前任院长,现为主治医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史,先后问学于胡小石、陈中凡、黄淬伯、高二适、张寿谷、唐圭璋、徐复诸先生。从事书法篆刻创作的同时,潜心书史、书论、印史、印论的研究。参加撰写《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国书法名作辞典》、《中国文化史之迹》、《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传略》。有书法作品和论述在《书法》、《书法报》、《江苏画刊》等报刊上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