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常波:歌为媒

 老鄧子 2017-06-29

只要你走进畲族村落,不管是在田间、山上、或是村头、家里,随时都可以听到婉转悠扬、悦耳动听的畲歌。因此畲歌也就往往成了畲族青年男女之间婚嫁的“红娘”了。畲歌在畲族的一代代青年中传唱不绝,成为少数民族的民歌中非常突出的一个艺术品种。

畲族男女青年通过歌声的传唱互相了解,找到自己心上的可意人儿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建立感情,确定了婚姻关系,要出嫁的姑娘,必须到母舅家里或其他亲戚家里去做客,这就叫作“表姐”。这时,姑娘要穿上最漂亮的绣着花纹的衣衫,扎上花围裙,佩戴着丁冬作响的银手镯、大耳环,来到舅舅家里,住上十天半个月,受到一种上宾的款待。晚上,村上的青年一定要来陪伴她唱歌,自然又是要你盘我答地唱个通宵。这实际上是对即将出嫁的姑娘进行一次唱歌成绩的测验。如果唱得好,就得到大家的夸奖,倘若唱不好,就会遭到不客气的讽刺。被认为是少女时代学歌的成绩低劣。因此被人瞧不起。畲族姑娘不学会唱歌,婚前的“作表姐”这一关就很难通过,那只好多住上几天或是回去后发奋多学些歌儿了。

婚期确定后,在娶亲的前两天,南方要请一个好歌手作为全权代表,把礼物送到女家去迎亲。这位歌手叫做“迎亲伯”。“迎亲伯”是迎亲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他必须有一肚子的好歌才。他到女家,女方有许多人要跟他对歌。他要应付女家连续两个晚上的对歌,才能带上嫁妆礼盒,陪新娘到男家去。如果唱不过女家,他就会受妇女们的奚落,讥讽,甚至让他扛着犁架作牛儿,或是抹他一脸锅灶乌烟。

按照过去的婚礼习俗,姑娘出嫁时要唱表示不愿离家的《哭婚调》,还要把一束筷子撒开来,表示从此与兄弟姐妹分家过活的意思。当迎亲伯把新娘迎出家门后,娘家人则要迅速掩上大门,表示闺女已经出嫁了,以为此举可避邪气。新娘由迎亲伯、父亲、新郎和众亲拥之前往男家,刚进家门时,则室内空无一人,亲宾都先躲藏起来,这时新娘必须假嗔道:“怎么啦,你家绝人种啦?”话罢,男家众亲突然蜂拥而出,笑道:正等着你来接人种哩!”于是,婚礼开始,鼓乐齐鸣,众声哗然,歌声四起,热闹非凡。

徐常波简介

徐常波,厦门市文化馆原副馆长研究员。中国通俗研究会理事、省副会长、厦门名誉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诗研究会、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福建作家、戏剧家、电影家、音乐家、曲艺家协会会员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创办刊物《厦门文艺》。出版影视戏剧集《快乐岛奇遇》,散文诗集《厦门风》、小说集《阿贵变婚记》、诗歌歌词集《歌与诗》、散文集《七彩飞虹》、电视剧《郑成功传奇》、《侨乡魂》和《徐常波论文集》、《闽南童谣百首》等多部专著。其电影《快乐岛奇遇》由珠影拍摄,获全国优秀影片奖(福建省政府奖)。《公鸡生蛋》、《金桥架五洲》、《难为迎亲伯》等多部作品获全国奖,曾应邀为厦门大学中文系讲授《群众文化学》,获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终身成就奖.


编辑:清水

发稿:佩德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