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全地下水基础知识(下)

 鹰丰斋 2017-06-30


长按识别二维码


地下水及其分类


点击回顾:史上最全地下水基础知识(上)

一、基本概念



1.  广义地下水: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隙中的水;


2.  狭义地下水:赋存于饱水带岩石隙中的水;


3.  地下水埋藏条件: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限制的情况下。

 

二、地下水分类



1.  按埋藏条件可分:


  • 上层滞水

  • 潜水

  • 承压水(层间水)

 

 


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与隔水层


 

一.基本概念



1.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2.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


3.  含水层:起着阻隔水透过作用的细小的岩层,称为隔水层;隙细小的岩层(如致密黏土、页岩)含的几乎是结合水,结合水在寻常条件下是不能移动吃的,这类岩层。


4.  隔水层:一起着阻隔水透过作用的细小的岩层,称为隔水层。空隙细小的岩层(如致密黏土、页岩)含的几乎是结合水,结合水在寻常条件下是不能移动的,这类岩层实际上起着阻隔水透过的作用,所以是隔水层。

 


二.含水层类型划分




三.上层滞水和潜水



1.  上层滞水:当包气带中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在局部隔水层上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自由水。

 

 上层滞水、潜水和层间层

1.隔水层;2.透水层;3.饱水部分;4.潜水面;5.层间水测试面;6.泉(上升泉);7.井水.实线表示井壁不进水;a.上层潜水;b.潜水;c.层间水

 

2.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潜水。潜水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

 


3.  潜水面:潜水的水面为自由水面,称为潜水面。


  • 从潜水面到隔水底版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厚度(H);


  • 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厚度(T)。

 


  • 潜水流动方向:潜水通常在重力作用下由水头高的地方向水头低的地方径流;

 

1.砂;2.含水砂;3.黏土;4.泉;h.潜水厚度;aa.潜水面;bb.隔水底板

 

4.  潜水的排泄方式


  • 径流排泄:径流到适当地形处,以泉、渗流等形式泄出地表或汇入地表水。

  • 蒸发排泄:通过包气带入大气。


5.  潜水面的变化


潜水直接通过包气带与大气圈及地表水圈发生联系。所以气象、水文因素的变动对它的影响比较明显。


  • 丰水季节(年份):补给量>排泄量,则潜水面上升,含水厚度上升,埋藏深度变浅;


  • 干旱季节:排泄量>补给量,潜水面下降,含水层厚度变薄,埋藏深度加大。因此,潜水的动态有明显的的季节性的变化。


6.  潜水面的形状


可以是水平、倾斜、抛物线或各种形状组合。最常见的潜水面形状为倾斜的曲面。受重力影响,潜水由潜水面高出向低处渗流形成“潜水流”(或称潜流),向地处的低凹地区(如河谷、冲沟)等排泄。

 


7.  潜水面的表示方法


  • 剖面图:按一定比例,在有代表性的剖面线上绘制的水文地质剖面图,其中,应表示出潜水位、含水层、隔水层厚度、岩性及其变化等。


 根据等水头线图求潜水流向及水力梯度

1.砂;2.含水砂;3.黏土;4.泉;h.潜水厚度;aa.潜水面;bb.隔水底板

 

  • 平面图:即潜水势(头)和潜水等水势(头)线图

 

  • 潜水等水势(头)线图的用途

     A.   确定潜水流向

     B.   确定水力坡度


水力坡度是指指单位渗透途径(水平距离)上的水头损失。或者说,水力坡度是沿渗透途径的水头降与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I=H/I

I--水力坡度,无因次量

H--渗透途径上两点的水位差(或落差)

I--渗透途径上两点的水平距离

 

  8.  潜水流量和流速的测定


自然界中潜水运动缓慢,一般作层流运动,其运动规律服从达西定律,即潜水的运动速度与水力坡度成正比。

V=IK

V--渗流速度,cm/s或m/d

I--水力坡度,无因次量

K--渗透系数,cm/s或m/d

渗透系数取决于岩性、流体性质(密度、粘度)、外界条件(温度、压力)


四、层间水(承压水)


 

1.隔水层;2.含水层;3.地下水测试面;4.地下水流向;5.泉(上升泉);6.钻孔(虚线部分为进水部分)7.自喷孔;8.大气降水补给;H.与含水层顶面压力相当的高度;M.含水层

 

1.  层间水(承压水)


特点


  • 有稳定的隔水顶板和底板,没有自由水面,水体承受净水压力;



  • 与外界联系较差,水位、水量、水质等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小,富水性好的承压含水是理想的供水水源;


  • 具有补给区、承压企业区和排泄区;


  • 地下水体充满整个含水层,否则是潜水。

 

2.  最适宜形成承压水的两种地质构造


  • 向斜盆地


 


  • 单斜地层


   A.  透水层和隔水层相间分布的承压斜地

 


  B.  含水层发生变相或尖灭形成的承压斜地

 


  C.  含水层被断层所阻形成承压斜地

 


  D.  侵入体阻截承压斜地

 


3.  水头


  • 正水头:测压水位高于该点的地形高层;

  • 负水头:测压水位低于该点的地形高层。

 

A.补给区  B.承压区  C.排泄区  a.潜水区  b.自流水区

 

五、潜水和承压水(层间水)比较


 


文章来源:桔灯勘探、环境生态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